|
以群眾文化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时间:2023-10-27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視為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文化多樣性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人類的智慧、人類歷史的文明與輝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資源。不論在何時,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都是時代發展的重要體現。為進一步加強地區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現基于山東省惠民縣非遺保護傳承與群眾文化建設基本情況,深入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在聯系,以立足于地方群眾文化特色,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以引導群眾樹立責任意識為切入點,總結基于群眾文化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策略,實現我國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創新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與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梢哉f,實現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對維護文化多樣性、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促進文化產業與社會經濟的雙向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群眾文化作為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體現出了群眾性、廣泛性以及文化普適性。在社會文化高速發展的當下,我國逐漸將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緊密聯合起來,通過積極開展社會非遺文化宣傳講座、“非遺文化進萬家”等活動,利用群眾文化活動提高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工作質量;诖,本文立足于群眾文化活動開展與非遺保護傳承的實際情況,探究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基于群眾文化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策略,旨在為后期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參考,助力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順利開展。 山東省惠民縣非遺保護傳承與群眾文化建設基本情況 山東省惠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近年來,惠民縣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通過創新機制、創新舉措、創新服務三大措施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孫子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領導小組,形成了胡集書會、二月二火把李廟會(惠民泥塑)和孫子文化論壇“兩會一論壇”文化品牌。同時,惠民縣通過加大資金投入、人才保障與文化項目的建設力度,促進了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加大對非遺傳承的扶持力度和實施非遺陣地的創新服務舉措,使得地區內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截至2022年底,惠民縣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10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省級(不含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項。詳細項目名稱見下表。 山東省惠民地區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覽表 山東省惠民縣群眾文化建設基礎扎實 山東省惠民縣群眾文化建設基礎扎實源自惠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以來,惠民縣依托地區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按照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要求,大力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工作,重點圍繞基層文化活動提升縣域基層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尤其是在2022年度群眾文化活動中,惠民縣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展“送戲下鄉”演出活動1000余場,開展鄉村閱讀推廣活動400余場,舉辦戲迷培訓會等活動200余課時。同時,惠民縣也組織開展了“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時代”惠民縣慶七一文藝演出、呂劇專場演出、“絢麗重陽”2022濱州市第三屆中老年文化藝術節綜藝展演、歌舞專場演出等群眾文化活動,在全縣形成了“群眾看、群眾演、群眾學、群眾比”的濃厚文化氛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在聯系 通過對山東省惠民縣非遺保護傳承與群眾文化建設基本情況深度調研可以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活動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二者既相互融合又各自獨立。非遺既可借助群眾文化活動載體得到大范圍宣傳,又可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對惠民縣社會文化的形成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以下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在聯系進行詳細闡述。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 群眾文化活動的本質是群眾自發組織、以自娛自樂為目的的文化形式,具有群眾性、廣泛性、文化普適性等鮮明特征,即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活動內容豐富,涉及文化領域廣泛。群眾文化活動既是基層公眾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強國戰略實施的堅實基礎。我國作為文化大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從惠民縣現有的省級及以上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人民群眾的勞動實踐,發展于群眾的日常生活?梢哉f,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靠人民群眾用辛勤的勞動和卓越的智慧創造出來的,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在聯系首先體現在群眾屬性上,即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 我國幅員遼闊,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形式表現也存在一定差異。正是不同的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明的區域性,使其成為當地群眾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例如,山東省惠民縣的東路梆子這一傳統戲劇展現出了辛店鎮和姜樓鎮獨特的文化魅力,彰顯了兩地區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逐漸成為辛店鎮、姜樓鎮乃至惠民縣的群眾文化建設核心內容。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群眾生活,又高于群眾生活。經過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演變,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群眾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形成了產生于群眾、傳承于群眾、發揚于群眾的良好局面。 基于群眾文化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策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各地需再次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探尋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做到在文化振興中發揮非遺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梢,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又是連接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尤其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多樣化開展可以有效保護與傳承非遺,助力非遺發展。因此,以下基于群眾文化和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內在聯系,有針對性地提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策略,以激發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工作的產業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與發展。 立足于地方群眾文化特色,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開展 基于群眾文化的非遺保護與傳承應以群眾文化建設為落腳點,立足于地方群眾文化特色,積極挖掘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將其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以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順利開展。同時,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為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各級政府應適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公共配套基礎設施,如群眾閱覽室、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體育廣場等,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開展以地方“非遺”為核心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活動內容,擴大活動規模,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順利開展。例如,北京市西城區在開展“法源寺丁香賞花習俗”非遺保護工作中,基于清明時節丁香花開,法源寺僧人邀請文人墨客對花誦詩的群眾活動,不斷增加資金投入,將原有的詩會擴充為書畫會、誦讀會等,助力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順利開展。2023年4月10日法源寺第二十一屆丁香詩會暨第十七屆丁香筆會更是邀請了眾多藝術家、詩人和社區文藝愛好者,他們以丁香為媒介,以書畫為載體,誦讀經典,揮毫潑墨,進一步提升了北京西城文化的影響力,使得“法源寺丁香賞花習俗”這一非遺走進群眾生活。這既保證了群眾文化活動內容貼近群眾日常生活,適應社會文化發展訴求,又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順利開展。 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形式,拓寬非遺傳播渠道 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可以有效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實現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的融合發展。在保護與傳承非遺的前提下,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延續非遺的生命力。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的緊密聯系,除了組織開展傳統的賽燈會、慶典、廟會等傳統活動外,還應融入創新元素,如美食活動、線上推廣、惠民演出等形式,打造非遺IP,貼合新時代群眾文化發展需求,讓承載非遺文化的群眾文化活動受到更多人喜愛。例如,武定府醬菜制作技藝是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生產技藝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的智慧結晶。按照傳統非遺保護與傳承思路,此制作技藝難以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實現宣傳推廣。因此,要想推廣這一非遺技藝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相關部門可以組織以“醬菜制作”為主題的美食文化宣傳活動,以美食活動形式推出武定府醬菜,邀請相關專家對醬菜的歷史、工藝、傳承等形式進行講解,讓群眾更好地了解武定府醬菜的歷史文化;還可以從其他群眾文化的角度出發,如圍繞武定府醬菜制作技藝開展文化創作活動,對其進行詩詞改編、歌曲編撰等,從多角度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助力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順利開展。 引導群眾樹立責任意識,發揮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群眾力量 從群眾文化活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聯系來說,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一定要凸顯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使其參與到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讓群眾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責任主體,充分發揮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群眾力量。在實踐中,各地區應通過群眾文化活動加強對非遺的宣傳和推廣。例如,舉辦線下講座、推廣會,或進行線上公眾號推文、視頻推廣等,向群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更多人通過群眾文化活動了解與認識非遺,進而提高群眾對非遺的保護意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相關部門應采用“互聯網+非遺”的宣傳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互聯網技術有機融合,打造專門的非遺宣傳模塊,向群眾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加深群眾對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認知。例如,遼寧省營口市在宣傳“陳氏面塑工藝”這一非遺技藝時,借助了紀錄片、宣傳畫冊等方式,在群眾看到面塑工藝的實際操作前,先了解面塑工藝的價值,再通過現場演示面塑制作,真正讓非遺走進群眾,使群眾更好地了解非遺,從而在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充分發揮自身力量。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活動既相互交融又各自獨立。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群眾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順利開展,相關部門應立足于地方群眾文化特色,將非遺保護與傳承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助力非遺工作有序進行;結合時代特點,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形式,拓寬非遺傳播渠道;引導群眾樹立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的意識,發揮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群眾力量,真正拉近群眾與非遺之間的距離,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再次迸發生機。 (作者單位:惠民縣文化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