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漱溟文化哲學的“三路向”思想时间:2023-10-23 梁漱溟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現代哲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三路向”是其文化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梁漱溟把世界文化分為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三種類型,并試圖分析東西方文化的異同,尋找救國之路。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梁漱溟的“三路向”思想雖然有一定的矛盾之處,但也有一定的價值,其不僅在當時社會開辟了文化研究的新思路,肯定了中國文化的作用和地位,而且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將文化作為一種哲學來研究,最早開始于德國的新康德主義,興起于18世紀的啟蒙運動。之后出現了卡西爾的人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薩特的存在主義、列維·施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等。中國文化哲學的建構開始于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時期,這一時期涌現出一大批文化哲學的研究者,如李大釗、胡適、賀麟等。他們以西方文化為基礎,從文化哲學的定義、內容的分類、問題的范圍、文本的解釋等方面對中國的文化哲學問題進行探討。梁漱溟是中國第一個系統提出自己的中西文化觀的思想家,其“三路向”的文化哲學思想內涵豐富,提出了文化哲學研究的新思路。 梁漱溟文化哲學思想產生的背景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由此,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兩次鴉片戰爭之后,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了破壞,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中國當時的困境,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為探索國家出路進行了多種嘗試。 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魏源等率先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西方的技術,反對閉關自守;19世紀60年代,面對是否進行社會制度改革的問題,出現了頑固派和洋務派之爭,頑固派堅決排斥西方文化,洋務派則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同時在中國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但最終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局面;隨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他們大力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積極宣揚資產階級思想,主張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反對維護中國封建制度及其意識形態,但是其發動的戊戌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依舊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社會內部矛盾逐漸凸顯,人們開始對資產階級喪失信心,中國出現了東西文化問題的爭論,即應該繼承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應該學習西方文化并徹底批判中華傳統文化。在這種背景下,很多愛國思想家不斷從各個方面深入探討國家的出路,梁漱溟就是代表之一。梁漱溟一生關注人生問題和中國的發展問題,基于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他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分析東西方文化的異同,試圖尋找挽救中華民族的出路。 梁漱溟文化哲學的“三路向”思想 梁漱溟對文化的理解 什么是文化?梁漱溟對文化的定義獨具特色。他認為文化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社會生活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包括哲學思想、道德、藝術等;社會生活包括與家人、朋友、國家之間的生活,如政治制度、思想行為、風俗習慣等;物質生活包括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梁漱溟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對待人生的態度和生活的方式。正如他在《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所說,“你且看文化是什么東西呢?不過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樣法罷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沒盡的意欲”。梁漱溟對不同文化產生原因的探尋繞開了地理環境和其他客觀因素,從人的無盡的意欲以及意欲的滿足與不滿足這一角度進行思考,并由此開啟了關于文化哲學的“三路向”理論。 文化哲學的“三路向” 梁漱溟認為世界上存在三種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文化的不同在于意欲的不同,以“意欲”為基礎,梁漱溟提出了他的文化哲學思想,即“文化三路向”。他認為人生是不斷向前奮斗的,這就是“意欲”,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生存問題、社會交往問題和人的情志問題。面對這三類問題,人通常會表現出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因而產生了向前、向中和向后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梁漱溟認為西方文化意欲向前,是直覺運用理智,重點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中國文化意欲向中,是理智運用直覺,重點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印度文化意欲向后,是理智運用現量,重點解決人類自身的問題。 1.西方文化:意欲向前 梁漱溟認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是第一路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表現是“科學”,在社會生活方面的表現是“民主”,在物質生活方面的表現是“征服自然”。在西方文化中,人們面臨困境時往往隨心所欲,他們善于“征服自然”,有“奮斗的態度”,會向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導致在西方文化中,人對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追求都帶有一種征服的意欲,這種意欲促使他們不斷激發自己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能力,正是這種文化精神促進了科學與民主的產生。因為科學要求打破常規,開拓創新。在西方,不論是工業生產、農業生產還是醫學都要依照科學,按照一定的標準去執行,這也促使他們在物質生產和科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成果。在政治方面,民主的社會思想要求他們善于反抗權威進行斗爭,例如,通過法國大革命創立了天賦人權民主思想,美國獨立運動,等等,它們充分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質。 2.中國文化:意欲向中 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中國文化是第二路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在面臨困境時往往秉持“和”“中庸之道”的思想。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國人自古就倡導與自然和諧共處,遇到問題時也盡力適應環境,隨遇而安,通過自我心理的修養和調試來解決困境。中國人認為,中和境界能夠使天地和諧、社會和諧,有利于人類以及萬物的生存發展,因此中國人民往往更加安分守己。但相較于西方文化,中國文化中沒有“征服自然”“科學方法”和“德謨克拉西”,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是一個發展向路。 3.印度文化:意欲向后 梁漱溟認為,“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第三路向,梁漱溟認為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都不相同,屬于第三條路向。梁漱溟認為,印度人與西方人和中國人在對待人生的態度上存在差異,西方人努力追求現世的幸福,中國人往往隨遇而安,強調安分知足,而印度人有崇尚宗教的精神,他們尋求解脫和出世。因為印度文化以佛教文化為基礎,佛教在印度人心中占據重要地位,能夠凝聚人心,提升人們的精神力量,讓人們堅信,在遇到困難時只要內心虔誠,就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既不同于西方的奮斗進取,也不同于中國的隨遇而安,而是努力擺脫困境,避免斗爭。 未來世界的文化 梁漱溟認為,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文化會得到復興,將在繼西方文化之后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他主張世界未來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理由是,表面上看西方文化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經濟方面的盲目生產和惡劣競爭等。據此,梁漱溟認為西方文化已顯露出衰敗的征兆,人們應該從解決人對物的問題轉向解決人對人的問題,中國文化將成為世界文化。 但是,為何目前來看西方文化明明在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優于其他文化,而中國文化卻會復興呢?按照梁漱溟的觀點,人們不能認為西方文化是最好的,三者沒有好壞之分,“文化三路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第一路向走完才能走第二路向和第三路向,而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過于“早熟”,第一路向未徹底完成便進入了第二路向和第三路向。由此看來,西方文化正在走第一路向的道路,所以在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方面較為先進,但是中國文化在未來也許會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三路向”思想的爭議及價值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梁漱溟的思想遭到了不少學者的懷疑。首先,胡適認為文化“三路向”思想過于籠統。不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框架,梁漱溟只看到了這些文化的一個方面,沒有解釋這些文化的具體內容。例如,其對西方文化的理解過于片面和單一,西方文化的內容豐富多樣,不只包括民主和科學兩大內容,西方的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同樣豐富。其次,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來看,每個國家的思想、歷史、科技等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發展的,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是客觀的自然過程,其發展的速度和方向與本國的社會生產力、生產方式和社會基本矛盾有關,因此不太可能存在一種適合所有國家的共同文化體系。雖然說梁漱溟關于中西方文化的論述和比較存在一定爭議,但是仍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第一,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梁漱溟的文化哲學“三路向”思想開辟了文化研究發展的新思路,為后來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礎。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面臨著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和發展本國文化的問題。梁漱溟一生都致力于為中國的未來尋找出路,研究中西文化的差異。他力圖沖破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嘗試構建先進的價值體系。他將文化分為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沒有說哪種文化更優越,而是把三種文化放在同等地位進行分析,打破了近代以來的西方文化中心論,引導人們對文化進行深入思考,促使當時的知識分子開始討論是否要學習西方的科學與民主。 第二,梁漱溟肯定了中國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提出在未來,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和世界文明的發展方向以及中國文化復興論,增強了人們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凸顯了文化的民族本位主義思想。這不僅對當時的民族虛無主義思想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還為中國文化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思路。 第三,梁漱溟的文化哲學思想對現當代中國的發展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當前,世界各個國家都面臨著百年之未有大變局,中國發展迎來了新時期,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因此,在面對各種文化時,人們首先要樹立文化自信,有選擇性地學習外來文化,不能盲目否定自我。其次,中國文化的“早熟”告訴我們,要重視物質文明的發展,努力提升科技水平,提高自身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以便為未來文化的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