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之間有機結合时间:2023-09-25 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文化領域處于重要位置。在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過程中,推動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融合對提升群眾文化發展水平、提高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效果以及促進群眾審美水平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然而,現階段,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的融合效果并不理想,急需各地區文化單位、文化工作者認識到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融合的現實價值,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措施,推動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的深度融合。 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融合的積極意義 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發展群眾文化事業的根本在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幫助群眾實現精神層面的發展;而音樂是文化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結合當前文化事業的發展情況,推動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相結合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能夠提升群眾文化活動質量。將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相結合可以使大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產生良好的審美體驗,感受到音樂的韻律之美、情感之美,精彩的音樂文化活動能夠充分發揮群眾文化活動的社會功能。其次,可以促進群眾審美水平的提升。人們在欣賞音樂文化作品的過程中能感受到音樂之美。為了進一步獲得美的體驗,人們會自發地了解與音樂欣賞相關的理論知識,在此過程中提升個人的鑒賞能力。最后,有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審美取向。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同時也使部分個體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而故意賣丑,帶偏社會審美取向。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動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相結合,讓人們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念,提高大眾的審美修養,共同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 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融合的現實困境 群眾文化工作理念相對保守 群眾文化工作理念對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的融合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從現階段群眾文化工作的情況來看,部分文化單位和相關工作者仍在堅持傳統的工作理念,對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融合的重要性沒有形成正確認知,不論是音樂作品的創作還是音樂類文化活動的開展都沒有融入相應的審美元素,無法讓群眾在欣賞音樂作品或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美的體驗。同時,部分文化單位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問題,將群眾文化工作視為負擔,雖然組織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但是作品的質量不高,普遍缺乏音樂審美元素。文化單位沒有積極開展、落實工作,不能給予相應的資源支持,自然也就無法實現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的融合。 群眾主體地位缺失 群眾文化工作是基于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開展的,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相結合的根本目的是讓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因此,群眾既是群眾文化工作的服務對象,也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主體。但是從部分地區文化單位開展文化活動的情況來看,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時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具體而言,音樂作品的表演大多由專業的工作人員完成,群眾通常只是欣賞音樂作品,既沒有參演音樂作品,也不能感受作品的音樂之美和情感之美,無法實現專業演員和群眾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不利于群眾審美水平的提升。 文化工作隊伍建設不足 在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融合過程中,文化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工作能力直接關系到兩者的融合效果。高水平的文化工作者可以將音樂審美元素完美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創作出富有審美價值的音樂文化作品。但是部分地區的文化單位在工作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短板,導致文化工作者的審美水平不高、專業能力不足,無法創作出富有藝術內涵的音樂文化作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化單位忽視了對工作人員的培養;另一方面則是人才引進不到位,沒有積極引進外部優秀人才,無法建設高質量的文化工作隊伍。 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缺乏創新 現階段,部分文化單位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形式和作品仍然比較老舊,演出的大多是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音樂作品,這就導致群眾文化活動的吸引力不足,無法調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活動內容和演出作品不接地氣,與當地群眾日常生活的聯系不夠密切。究其原因是文化工作者在采風創編方面的投入不足,沒有將日常生活、時代元素、地域文化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音樂作品,導致創作出的作品缺乏美感,并且不真實、不具體,無法有效提升群眾發展審美水平。 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單一 文化單位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應積極嘗試多種形式,并在這一過程中呈現出相應的音樂審美元素,但現階段部分地區文化單位的活動形式仍相對單一,致使音樂作品的內在審美價值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無法實現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的有機結合。同時,文化單位習慣采取直接演出音樂作品的方式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但群眾的文化水平、審美能力存在差異,導致部分個體在參與文化活動時無法欣賞作品中的審美元素,這也是當前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融合存在的問題之一。 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融合的策略分析 創新工作理念 文化單位和工作人員應當主動創新工作理念,認識到新時代下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相結合的重要意義,主動扭轉認知觀念,積極推動審美元素在音樂作品和群眾文化活動中的融入。具體應從下述兩方面做起:首先,文化單位要做好內部宣傳教育,端正單位內部職工的思想觀念,正確認識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融合的價值并為其創設理想的內部環境。其次,主動打破形式主義,創作音樂作品時堅持質量優先,為群眾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音樂作品。此外,為了進一步引起相關工作者的重視,文化單位需要針對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的融合強化頂層設計,明確兩者融合的思路和目標,推進相關制度建設,以制度形式固定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融合的責任,以責任激發文化工作者的內生動力,結合內部宣傳教育為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的結合提供思想準備和制度保障。 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邀請群眾擔任演員 部分地區的文化單位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存在群眾主體地位缺失的問題,群眾被動參與活動,無法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阻礙了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的有效結合。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文化單位可以邀請群眾參演節目,促進群眾與專業演員的良性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實現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的有機結合,凸顯群眾文化活動的群眾性特點。一些音樂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內涵,需要表演者具備較高的藝術表演水平。有關文化單位可以采取以專業演員擔任主演、群眾擔任群演的方式開展演出活動,可以更好地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并在演出過程中提高群眾的審美素養,增強群眾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認知,讓群眾切身感受音樂之美。當音樂作品的表演難度較低時,文化單位也可以讓群眾直接擔任主演,在演出活動開始之前由文化單位派遣專業的工作人員對參演群眾進行指導并簡單排練,而后組織群眾上臺演出,讓群眾以主體的身份參與演出活動,展現音樂之美。 除了擔任演員的群眾以外,臺下的觀眾在觀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音樂作品的藝術內涵,以多元化角度感知音樂藝術的魅力,體會音樂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實現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有機融合的目標。 做好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打造復合型文化工作隊伍 文化單位應當通過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兩種手段擴充文化工作隊伍,提升文化工作者的審美水平,打造兼具專業理論知識、過硬工作能力和突出審美素養的復合型文化工作隊伍。在人才培養方面,文化單位可以采取在崗培訓、線上培訓、集體學習等方式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同時結合思想教育和形勢任務教育端正相關工作者的工作態度,使其全身心投入群眾文化工作之中,積極推動音樂審美融入工作實踐,創作出符合群眾審美品位、促進群眾審美能力發展的優秀作品。與此同時,文化單位還可以派遣本單位文化工作者到其他單位進行交流學習,借鑒成功的創作經驗,而后與本單位的文化創作實踐相結合,這樣做不僅能達到人才培養目的,而且能增進不同單位之間的交流,推廣先進經驗。 在人才引進方面,文化單位應當設置相對優厚的待遇以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文化工作隊伍?紤]到多數文化單位的人才引進政策受到編制條件的影響,文化單位可以采用合同聘任方式解決這一困難。在引進過程中,文化單位應當重點考查應聘者的知識水平、創作水平、工作能力和審美素養,重點引進復合型人才,確保引入人員能在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融合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并推動群眾文化工作隊伍朝復合型方向發展。 推進審美元素融入音樂作品,創新活動內容 時代背景、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均與音樂藝術有著密切聯系,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文化工作者可以將其中的審美元素融入音樂作品的創作實踐中。以日常生活為例,某社區居民和諧相處,共同打造文明社區、平安社區,呈現出和諧之美。文化工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就可以將這種和諧之美融入音樂作品,創作以文明社區、和諧社區為主題的音樂文化作品,既能突出作品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又能促進群眾審美水平的提升。地域文化也具有豐富的審美元素,文化工作者可以嘗試將地域文化融入音樂作品的創作實踐中,例如鳳陽花鼓展現了安徽鳳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安塞腰鼓體現了陜北人民對惡劣自然條件的抗爭精神,這些充滿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展現了當地群眾的精神力量,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當地的文化工作者在進行創作時應該將其融入作品中,既能突出音樂審美元素,又能實現音樂作品源自群眾、服務群眾的目標。 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凸顯音樂審美價值 首先,采取多樣化的音樂藝術形式,并將審美元素融入其中。小品、相聲、音樂劇、舞蹈劇、戲曲等藝術都含有豐富的審美元素,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能夠滿足不同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在小品或相聲的藝術表演過程中,演員會用到“說學逗唱”的藝術技巧,其中,“唱”這一技巧就與音樂藝術有密切的關系,包含許多音樂元素,不僅可以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趣味性,而且能夠帶給人們良好的體驗。其次,優化群眾文化活動的演出形式。在傳統的群眾文化演出過程中,通常由演員直接呈現音樂藝術作品,而在現階段的演出中,演員可以在正式演出前與現場觀眾進行互動,拋出一些與音樂作品有關的問題讓群眾回答,增進與群眾的交流和互動,提升群眾的參與感。同時,演員可以借助問題向群眾介紹本次演出的音樂作品,剖析作品的審美價值,讓現場群眾做好觀賞準備。相較于傳統演出形式,提問互動更能增進群眾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情感之美,也有利于提升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的融合效果。 發揮新媒體技術的關鍵作用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各行各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活動水平,充分發揮群眾文化活動的作用。因此,文化單位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推動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的深度融合。首先,文化單位需要搭建新媒體傳播矩陣,在各大新媒體平臺開設賬號,利用平臺的引流和推薦機制構建傳播矩陣,再通過傳播矩陣對將要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宣傳,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知名度,并對活動中的音樂作品進行介紹,深入解讀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剖析作品中的審美元素,幫助群眾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藝術內涵。其次,在演出過程中,文化單位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與藝術領域專家進行互動,例如,在演出某一首音樂作品之前,主持人會對作品進行簡單介紹。如果該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或悠久的歷史淵源,主持人就可以通過線上互動方式連線相關專家學者,讓專業人員對作品進行解讀,這樣有利于現場觀眾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審美意蘊,促進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的有機結合。最后,文化單位在演出結束后應該對演出期間拍攝的圖片、視頻資料進行整理,以音樂鑒賞的視角對群眾文化演出進行解讀,同時可以撰寫推文或制作短視頻并將其發布到各大新媒體平臺,擴大演出活動的影響力,深化文化演出活動與音樂審美的融合。 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的結合可以提升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效果,促進群眾審美水平的發展,并引導整個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風尚。針對現階段部分地區在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融合方面存在的問題,地方文化單位需要轉變工作理念,推動群眾文化工作實現形式與內容的創新;邀請群眾擔任演員,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積極打造復合型的文化工作隊伍;充分發揮新媒體在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融合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多措并舉提升兩者的融合效果,切實提高群眾的審美水平,引領社會審美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