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潮流、文化議題與本土景觀: 透視平遙國際電影展策展时间:2023-09-19 創辦于2017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是國內電影節展圈中,甚至是亞洲電影節展圈中一顆耀眼矚目的新星。通過對世界電影潮流作出積極回應,對社會政治文化議題的廣泛關注與探討,以及對山西影視產業的大力扶持與鼓勵,平遙國際電影展展現出獨特的創造力與影響力,F通過對六年來平遙國際電影展的策展情況進行分析,發掘其策展特色與選片趣味,旨在透視平遙國際電影展的聲望體系策略、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 每年十月中旬于擁有2800年歷史的平遙古城舉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Pingyao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由電影導演、制片人、作家賈樟柯發起創辦,中國電影剪輯師、電影評論家、畫家林旭東擔任藝術總監,電影節策展人、國際電影學者、電影制片人馬可·穆勒(Marco Müller)擔任電影展首席顧問,平遙電影展有限公司與山西傳媒學院山西電影學院聯合主辦。平遙國際電影展以“小身段,大格局”的創辦理念,以聚焦非西方的獨到眼光和選片趣味,以助推青年電影人、本土文化藝術發展的策展宗旨,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策展思路與審美偏好。 平遙國際電影展以“臥虎藏龍”為名,由電影展映、產業、學術、教育四大板塊構成。其中,電影展映板塊包括“臥虎”(Crouching Tigers)、“藏龍”(Hidden Dragons)、“首映”(Galas)、“回顧/致敬”(Retrospective/Tributes)、“從山西出發”(Made-in-Shanxi)五個正式單元以及教育板塊的“平遙一角”(Pingyao Corner)單元。在獎項設置方面,平遙國際電影展面向“臥虎”“藏龍”兩個主競賽單元分別設有“羅伯托·羅西里尼榮譽”(Roberto Rossellini Awards)以及“費穆榮譽”(Fei Mu Awards)獎,還有青年評審榮譽(Youth Jury Grand Award)、迷影選擇榮譽(Cinephilia Critics’Award)、桐葉榮譽(Tong Ye Award)、觀眾票選榮譽(People’s Choice Awards)、費穆榮譽·最佳短片(Fei Mu Awards·Best Short Film)、平遙一角榮譽(Pingyao Corner Awards)等。 近幾十年,城市節慶活動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并成為體現一個城市獨特身份的重要方式。節慶活動作為網絡節點,在全球創意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夠匯聚來自全球的文化資源,還是商業和社交活動的中心。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成功舉辦,展現了其策展團隊調動本地以及全球文化資源的能力,這也促使平遙華麗轉變為兼具歷史性與藝術感的創意城市。平遙國際電影展不僅是非西方電影、發展中國家電影重要的展示舞臺,也是扶持優秀青年電影人成長及助推本地文化藝術繁榮的特殊場域。 小身段、大格局與非西方電影: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國際視野 2017年,賈樟柯和馬可·穆勒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推介會,宣布首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征片工作正式啟動。與其他大型的電影節不同,作為國內最早設立藝術總監制的電影節展,平遙國際電影展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了電影節的選片水準及首映率。強大的顧問委員會陣容以及遍布全球的專業選片人以嚴謹、負責的態度為平遙國際電影展遴選出全世界最新出爐的優秀影片,并創造出平遙國際電影展獨特的精神風貌,構建專屬于平遙國際電影展的評價體系。 平遙國際電影展不追求展映影片的數量,每屆展映影片不超過60部,更加注重聚焦和深入地展示電影作品,希望成為一個小身段、大格局的“精品電影展”。同時,平遙國際電影展將目光投向好萊塢之外以及容易被中國觀眾忽略的地方,旨在增強中國電影從業者與非西方、發展中國家電影從業者的聯系與合作,形成非西方電影與西方電影的對話,為中國電影產業提供更多可能性。 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在官方單元展映的影片中,43.4%的影片為全球首映,75%的影片為亞洲首映,98%的影片為中國首映。從歷屆展映片單中足以窺探到策展團隊對影展定位的堅守,其不僅積極推動金磚國家合作影片創作,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片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偏愛。同時,來自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釜山國際電影節、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等的獲獎影片不斷涌入平遙國際電影展,且多部影片在平遙展映后,繼續在其他國際電影節精彩亮相,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 除此之外,歷屆評審團嘉賓陣容也十分亮眼,囊括了國內外電影界與學術界的多位大咖與新銳,極具權威性的嘉賓陣容體現出平遙國際電影展將他者轉變為主體的自覺性,以及在藝術場域中堅持本土的主體地位。此外,平遙國際電影展注重跨文化交流與實踐,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導演與策展人等納入其中。 新導演、新浪潮與人文關懷: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價值立場 平遙國際電影展一直關注青年導演的新創作品,力求為那些新鮮的、有沖勁的、有張力的電影提供舞臺,并以助推青年導演成長為目標,為電影產業輸送更多新鮮血液。自馬可·穆勒擔任威尼斯電影節藝術總監后,便開設了“地平線”單元以展示電影界的最新潮流,以此對標戛納電影節鼓勵新導演和新電影的“一種關注”單元。平遙國際電影展注重扶持新導演,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或有意向某些導演和電影人傾斜,以維持電影節自身的聲望體系,因此在平遙國際電影展產業板塊獲得榮譽的項目會繼續選擇這里作為影片的首映舞臺。第六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在展映片單縮水以及回顧展取消的情況下,教育板塊“平遙一角”活動的分量顯得格外重要。入選短片除了開幕片以外,包括“邀請組”和“公開組”兩部分。其中,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六大院校作為邀請組選送了24部優秀學生短片,“公開組”則由平遙國際電影展策展人在近兩年全球華語短片中精選出14部優秀短片!24+14”的陣容已相當于一個中型短片電影節的體量,也足以比肩極其重視短片的洛迦諾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展集結了多部在國內外電影節上嶄露頭角的優秀青年導演作品。 此外,平遙國際電影展對歷史的致敬與書寫是其另一特色,歷屆回顧展也均是難以再現的有關“電影新浪潮”的神級策展。比如,首屆“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百年誕辰回顧展”;第二屆“青年近衛軍—前蘇聯新浪潮電影回顧展The Young Guard-Soviet New Wave Cinema from the 60s and 70s”“印度新電影(1957—1978)”和“南斯拉夫時代塞爾維亞新電影(1960s—1970s)”等。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提出“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他認為,每一種文化都包含著一個群體長期共同形成的群體文化和特有文化。在文化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基礎上,文化之間的同一性和異質性并存,為文化交流和傳播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和可能性。電影節作為電影藝術傳播的重要載體,是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臺灣著名電影學者焦雄屏指出,成功的電影節都必須有自己的強項,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只有明確文化定位,才能展現與眾不同的特色,平遙國際電影展從創立之初就一直追求對邊緣文化和社會議題的關注與探討。 諸多創作者以非西方的視角,側重講述具備本民族主體性的生命經驗。比如,《萬物有靈》勾勒出布朗山脈世代生息的部落文化;《綠洲》將目光投向智力障礙人群;《下一個素熙》聚焦于韓國的社會結構和PUA困局;《便利店》再現了一個暴露在成千上萬冷漠的目擊者面前的現代奴隸制故事。這些電影的創作者以多元化的創作視角,深入探討社會的現實境況。同時,女性導演、女性題材影片在平遙國際電影展大放異彩,包括《過春天》《幸福的拉扎羅》《戀戀不舍》《星溪的三次奇遇》等,刻畫出了豐富生動的女性群像。還有《索妮》展現了印度女性所處的苛刻社會環境;《羽毛》通過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講述了女性生存現狀和性別偏見等話題;《無花果樹下》圍繞平常的勞作生活展開,展示了現代穆斯林女性在傳統束縛下所面臨的困境。 南非導演賈梅爾·奎比卡表示,“現代社會的人去到過很多不同的國家,領悟了不同的文化,但有一樣東西是一樣的,這就是人文精神……” 山西故事、三晉文化與產業聯動: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本土關照 擁有2800年歷史的平遙古城,是目前中國保留最完整的古縣城,古城與光影的交匯也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賈樟柯表示,“我期待在我的故鄉能有一個電影節,讓中國觀眾了解更年輕一代電影工作者的最新創作成果,也讓國外觀眾了解最新的中國電影狀況。電影文化是否可以向小城鎮流動,讓更多的人分享電影,讓更多的電影工作者接近我們的土地與歷史”。平遙國際電影展的Logo是從“世界電影”和“中國平遙”的關系出發,由代表電影的圓形與由平遙古城屋頂衍生的三角形圖案構成,展現出平遙古城嘗試成為電影文化“新支點”的信心,也預示著平遙國際電影展將成為撬動世界電影格局的一根“新杠桿”。 富有山西特色的“從山西出發”單元是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新增的正式單元之一,主要選擇主創為山西籍電影人的影片,或在山西取景拍攝的影片,或以山西為故事背景的影片,或山西影視公司擔任第一出品方的影片進行展映,真正聚焦山西作家、山西導演、山西故事、山西空間、山西文化,著重塑造和展現了山西城市形象和山西品牌文化,旨在促進山西電影產業發展,推進山西電影人與其他國家、地區電影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體現出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本土關照”。 《古城片警》根據忻州市公安局民警、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駱國泉的真實事跡改編;《一個不落》是山西首部扶貧題材電影;《黃河傳人》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縣黃河大嗩吶為主題!豆⒍H那些事兒》取景于山西保德縣和榆社縣;《遲來的告白》拍攝于太原市迎澤區郝莊鎮;《國寶險途》取景于長治市沁源縣;《山鄉寧靜》取景于臨汾市鄉寧縣。 展映影片生動展現出山西炎帝文化、山西戲曲文化、三晉地域文化,以及山西紅色文化的艱苦奮斗精神。影片票房從《最佳導演》6.1萬元,《來處是歸途》54.8萬元,到《遲來的告白》121.6萬元,《灰猴》387.9萬元,《一直游到海水變藍》695.2萬元……這表明全國觀眾對山西電影的認可,以及山西電影產業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山西電影異軍突起得益于山西電影文化的建設,包括產業政策、平遙國際電影展的舉辦給山西年輕人帶來的強大動力。在第六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夜幕將至》《軍軍》兩部山西導演作品創紀錄地入選備受關注的“藏龍”單元,并狂掃五獎。還有一些尚在創作中的電影劇本和電影也呈現出相當高的水準。山西電影項目《親愛的美英》《馬交城的陌生人》《謝里的夏天》入圍“平遙創投”單元;山西籍導演執導的《云淡風輕》《一歲一枯榮》《河州》入圍“發展中電影計劃”單元;在新設的產業單元“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中,山西籍作家笛安的長篇小說《親愛的蜂蜜》獲選推介作品。 “從山西出發”還在繼續“向未來出發”。賈樟柯表示,“入圍‘從山西出發’單元的影片水平不斷提高,類型不斷豐富,平遙國際電影展已經成為嫁接山西優秀文化資源和電影行業的橋梁”。平遙國際電影展已經成為文化的品牌、友誼的符號、交流的平臺、文明的象征和產業轉型的代表。 懷抱熱情,擁抱電影,這就是平遙。今天的平遙,是多元、時尚的,這也是平遙和世界、時代積極對話的一種方式。山西電影的創作讓中華文明和山西好風光成為中國電影不可或缺的美學場景,通過電影講好山西故事,傳播山西文化,依托平遙國際電影展,給山西影視產業注入活力,提供機遇,讓帶著濃濃山西味兒的影視作品進入全球視野。 電影節是一個重要的橋梁,可以讓觀眾接受最新的創作,了解電影最新的發展情況。在中國、亞洲乃至世界,年輕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將成為最值得期待、最專業、最具想象力的國際電影展之一。雖然受限于日期相近的其他電影節,但其不僅接檔釜山國際電影節,還與之后的東京電影節、臺北金馬影展無縫銜接,使電影節日歷上彌足珍貴的“亞洲月”更加熠熠生輝!芭P虎藏龍”將激勵創作者繼續保持活力,賦予影展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2022年度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平遙國際電影展“從山西出發”單元中“本土景觀”建構與創新性傳播研究(22BC028)。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美術與影視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