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村民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的“內生力”时间:2023-09-08 鄉村振興的重點在人。但是在有些地方,村民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的積極性和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出現了“干部干,群眾看”的問題,F如今,激活村民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的內生動力,成為事關鄉村振興成敗的大事,F借助齊魯政策樣板,選擇青島西海岸新區進行案例分析,從村民的視角出發,形成初步的村民“內生力”激發路徑模型,提出政府和企業應該攜手合作,采取外源式推動方式,激活村民的內生動力,打造產業、人才和農村居民之間的可持續循環,最終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二十大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繪制了中國特色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中國式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鄉村振興等關鍵問題仍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從宣傳報道中可以看出,近年來,各級政府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繼推出了金融、科技、文化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為鄉村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十四五”期間,青島市以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協同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業價值鏈,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青島之路。本文借助齊魯政策樣板,選擇西海岸新區進行案例分析,從村民的視角出發,整合制度和實踐經驗,尋找村民“內生力”的激發路徑,并提出了培育與提升村民“內生力”的建議。 鄉村振興現狀 農村人居環境優美 漫步在青島西海岸的鄉村,人們會第一時間感受到這里的“干凈整潔,不亞于城市”。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過去路旁常見的敞口垃圾池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齊排列的分類垃圾桶;鄉村公共廁所也融入了田園美景,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當地政府近年來致力于推動農村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由此,許多鄉鎮實現了從“鄉村”到“景點”的轉變,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鄉村產業效益凸顯 在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青島西海岸新區加強品牌和營銷網絡建設,鼓勵農村人才創業和提升自身技能,促進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升級,在此背景下,農業生產逐步走向現代化。例如,藏馬鎮打造了藏馬山田園綜合體,將旅游度假區和影視外景地與當地居民就業緊密結合起來,為當地居民提供了1000余個就業崗位;鐵山街道楊家山里片區依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了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該片區成為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勝地;瑯琊鎮利用深厚的瑯琊文化底蘊進行研究,在張家樓等地發展藝術產業;六汪鎮龍庵村以西漢祝茲侯古國為依托,圍繞農耕文化進行相關產業的開發;寶山鎮著力打造世界藍莓之鄉,借助藍莓特色農產品進行果園開發,并推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微沃啤酒、欣沃藍莓、卡姆啤酒等企業就地取材,將當地農產品作為原料進行食品深加工,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隨著農業產業化、協同化水平不斷提高,特色種植品牌效應顯著,黃島藍莓、海青茶、明月蘋果等農產品深受市場歡迎[1]。此外,鄉村旅游業也不斷發展,青島西海岸新區在農耕文化、山海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田園文化等方面同時發力,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和消費,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農、文、旅的融合發展。 農村改革體系完善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有效利用農村土地資源。為此,青島西海岸新區積極推進土地管理、規劃和利用,通過精細化、集約化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農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當地政府推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試點等一系列政策,進一步拓寬了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的空間,激發了各個鄉村的發展活力。目前,當地土地規;洜I面積已達55萬畝以上。村黨支部通過土地流轉和集體經濟股份收益等方式大力發展合作社,農民合作社中領辦合作社的比例達到100%,這拓寬了村民的收入途徑。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發展效率,用更現代化的方式改變生產和生活。 鄉村振興人才回流 青島西海岸新區堅持以人才振興為關鍵抓手,鼓勵優秀人才下鄉。為此,當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就地取“才”,組織農村干部參加高等教育培訓,組織村民和農村轉移就業人員參加技能培訓等,開展了“鄉村振興巾幗行動”“青鳥計劃”“村村都有好青年”評選等一系列活動,推動了農村青年才俊的成長和發展。這些舉措不僅吸引了更多人才回流鄉村,還為鄉村發展注入了強大的人才力量,使得鄉村的發展活力不斷提高,發展空間不斷擴大。 村民關注的問題 農村土地利用 農村土地利用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問題之一。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村民比較關注企業與當地村民的共存共生問題,政府將土地片區承包給企業,希望企業能夠為當地村民帶來實際利益,特別是為當地青壯年勞動力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利用企業的有利條件解決當地空心化的問題。 農村直播帶貨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利用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形式推銷農副產品已經成為一種新潮流。一些村民對這些新興業態非常感興趣,但又缺乏直播技能,希望政府或企業加大對農民電商方面的培訓力度。 農村人口和社會 在農業發展的背景下,農村人口流動和其他社會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人才流失、人口老齡化等問題,一些村民對農民工待遇不高、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表示擔憂。 農村生活配套設施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得知,村民對垃圾處理、中小學教育和體育設施等基礎設施滿意度較高,而對養老院、水利設施等方面的滿意度較低,在以后的工作中,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對這些方面的建設力度。 構建信息模型 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村民“內生力”激發路徑模型。 產業激發村民內生動力模型圖(作者自制) 農村居民參與鄉村振興的意愿和能力相對較低,而且他們承擔風險的能力往往不強。為了推動產業建設,政府和企業應該加強合作,采取外源式的推動方式,激活村民的內生動力。具體來說,一方面,企業在產業建設過程中要向當地輸送技術人才,以便吸引更多能夠為農村振興工作提供技術支持的人才,同時對參與產業建設的村民進行技術培訓,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產業收益改善基礎設施,從而留住更多村民。此外,發展產業能為村民帶來更多收入,村民經過培訓成為鄉村振興建設需要的人才,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發展。這種模式最終能夠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造產業、人才和農村居民之間的可持續循環。 建議 完善配套設施建設 目前,鄉村振興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人才流失。缺乏良好的基礎設施是造成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需要增加資金投入,逐步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強綠化、硬化、亮化、美化方面的建設,持續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還要加大對鄉村環境的整治力度,引導群眾樹立生態保護意識,積極參與環境整治。只有道路變得整潔、環境變得優美,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會不斷增強。 水利工程是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要不斷完善農村的供水保障網絡,將改善水量和水質作為優先要務。加大供水管網的建設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城鄉一體化和“千噸萬人”供水工程建設,實現城鄉供水統籌發展。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提升灌區的水利用率和保障率,打通特色農業產業帶、糧食主產區與田間水系的通道。在水源條件較差的地區,啟動實施一批中小型水庫工程,推進建設一批防旱池、備用井、提灌站等小型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加大對灌溉用水的投入,確保農業生產不受干旱影響。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發展經濟,還需要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尤其是在養老、文化等方面,需要補齊農村公共設施的短板。在養老方面,可以通過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鼓勵開辦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機構,為鄉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養老服務。在文化方面,鄉村文化資源豐富,但是很多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可以通過建設文化大院、修繕文化遺跡、組織文化活動等方式提高鄉村文化的吸引力。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讓返鄉人才安居樂業。 推進特色產業發展 依靠資源優勢,走特色產業規;、精品化發展道路;實施“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優、一縣一業”等一系列農村特色產業提升項目;合理布局現代農業特色園區建設,以現代化生產經營手段推動特色龍頭企業發展,拉動形成現代化的農業特色產業集群,推動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廣大村民增產增收[2];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方式,鼓勵并支持農村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電商平臺、農民合作社和物流企業等積極打造產業融合模式的示范點,推動形成新的產業融合業態,提高村民從產業鏈增值中獲得的利益。 建設立體化、多層次的市場品牌體系,打造農業品牌價值新高地。對本地農業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整合,打造出一系列高品質的本土農產品品牌,賦予這些品牌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讓消費者感受到本地農產品的獨特魅力。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新媒體平臺以及展會等多種促銷手段宣傳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運用現代配送體系,形成“線上交易,線下運輸”的銷售產業鏈。加強品牌管理和保護工作,強化企業和合作社的“興牌”“保牌”意識,加強對知識產權和商標的保護,防范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努力打造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的新型農業產業[3]。 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完善利益聯結與分享機制。推動土地規范有序流轉,支持鼓勵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并出臺相關保障政策解決流轉土地村民的后顧之憂。通過多種形式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變資源為資產,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注重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的服務組織,提升小農戶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扶持小農戶拓展增收空間,通過主體聯農、服務帶農,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4]。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深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之間的聯結關系,推動形成企業和農戶產業鏈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幫助農戶獲得長期、穩定的經營收益。 完善人才培育機制 構建更加有效的鄉村人才引進機制。圍繞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積極鼓勵和引導本村在外能人回鄉創業,支持高層次人才、青年、創客等投身鄉村建設。加大對大學生的招引力度,通過定向培養、實訓實習、返鄉創業、基層鍛煉等方式,推動更多大學生到鄉村振興的一線成長成才。采用靈活的人才流動方式,鼓勵高層次人才到鄉村兼職授課或投資興業,為他們在鄉村與本職單位之間流動提供便利。在人才引進的過程中,要敢于打破常規,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制度機制建設打通人才引進的“堵點”,為鄉村振興人才引進創造有利條件[5]。 構建形式多樣的鄉村人才培養機制。深入挖掘鄉村本土人才的潛能,政府要加強與高校、企業的有效合作,對村民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訓,大力培育一批經營、管理、技術和金融等方面的新型職業農民和鄉村發展帶頭人[6]。聚焦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分領域培養一批理論扎實、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農業領軍人才。積極推動農村創新創業,打造一批“鄉村振興青年創業基地”“農業人才創業基地”等創業孵化基地。 采取精準科學的人才激勵措施。充分發揮黨的引領作用,選拔、培養、造就一批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過硬、工作實績過硬的鄉村振興管理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的“頭雁效應”。建立健全鄉村人才評價機制,根據不同崗位的職責和要求劃分人才類型,更好地發揮鄉村人才的特長和優勢,實現最大化的價值輸出。不斷完善獎勵辦法,在提拔晉升方面適當向鄉村干部傾斜,進一步激發他們服務鄉村的熱情;對致力于鄉村振興事業的創業型、科技型人才,在稅費減免、用地、金融服務、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扶持,從而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7]。 [1]王雪,郝凌峰.逐夢沃野織錦繡[N].農民日報,2022-05-20(04). [2]鄭太平.馬克思主義農業思想視閾下我國鄉村農業現代化發展淺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08):37-40. [3]李秀平.農創品牌已成“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助推器[N].中國改革報,2020-05-20(12). [4]高云才,王浩,游儀,等.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N].人民日報,2022-12-26(01). [5]韓英軍.鄉村振興背景下人才引進的理論遵循與實踐路徑[J].產業創新研究,2023(02):92-94. [6]張琦.鄉村振興背景下“三農”人才培養體系建構路徑[J].國家治理,2023(10):68-73. [7]向國川,強嬌嬌.農村人才回流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1,12(12):27-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