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鎮寒溪村藝術鄉建的優化發展之路时间:2023-09-08 20世紀60年代,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城鄉二元化沖突加劇,藝術家們開始以大地為畫板,將藝術元素融入鄉村建設。近年來,隨著文化自覺、鄉村振興等的不斷提出,以藝術助力鄉村振興已成為新的指向標,F選取“藝術在浮梁”作為范例,探討其作為藝術鄉建的代表之一所具備的條件、發展現狀以及問題,同時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為借鑒參考,最終提出具有景德鎮特色的藝術鄉建優化發展策略。 寒溪村史子園自然村坐落于景德鎮浮梁縣,是一個特殊的“移民村”,第一批來此的村民秉承銳意進取的精神,把這一片荒蕪之地建設成了人人安居樂業的沃土,F在,為了喚醒這片土地上沉睡的故事,以“藝術在浮梁”為主題的大地藝術節工作正式展開!八囆g在浮梁”是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地藝術節項目,由北川富朗擔任顧問,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利用村民們的閑置民房及廢舊倉庫進行設計創作。但在其他國家,已經出現了發展相對成熟完備的大地藝術節,例如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已經形成了完備的藝術鏈,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極具影響力的當代戶外藝術節。由于大地藝術節在我國的歷史并不久,發展相對緩慢,“藝術在浮梁”仍在旅游線路開發、完備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問題。所以,提出“藝術在浮梁”的優化發展策略,汲取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成功經驗,對中國當代鄉村文化的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藝術鄉建在景德鎮寒溪村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就有了鄉建運動的雛形,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國以鄉村為基礎與主體,鄉村建設是中國文化再創造的運動。 如今,在國家實行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一批批扎根鄉土的藝術學者們進入鄉村,他們在尊重當地傳統、村民經濟發展訴求、情感訴求的基礎上,以鮮活的建設主體的身份,構筑與村民共建鄉村的發展道路。將藝術介入鄉建,有利于柔化不同社會關系,建立多元主體助力鄉村建設的自由平臺,這樣才能激活鄉村的發展活力!八囆g在浮梁”大地藝術節是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中國化的又一成功實踐,彰顯了我國鄉村發展的空間與潛力之深厚。 “藝術在浮梁”的設展現狀 代表性參展作品介紹 “藝術在浮梁”的常設作品有六件,內核都是扎根本地特色文化,將鄉村藝術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鄉建力量,激發人與自然之間最原始的關聯。最能體現寒溪村移民史的是霍城的系列攝影作品:糧倉特展《我·家·鄉》!段摇ぜ摇むl》用一種民族志的方式記錄了寒溪村第一、二、三代移民的生活經歷,展現了第一、二、三代移民對“家鄉”的不同理解。攝影作品聚焦村民的臉部與手部特寫,盡管歲月的痕跡明顯,但照片中村民的笑容卻擁有一種異常動人的力量!洞蟮刂疅簟返膭撟骼砟顒t是將寒溪村與村民的連接延伸至人類與自然的神交,這件作品由中國建筑學專家馬巖松設計,它佇立于寒溪村茶園的頂點,迎光時,大地之燈就同白云一般漂浮在茶田上方,背光時,大地之燈因其特殊材料會變成半透明狀,與夜晚的霧氣融為一體,彰顯了自然與人類工藝的絕妙結合。 現有基礎設施建設 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包括餐飲設施、住宿設施、環境衛生等方方面面,是鄉村旅游品質的重要體現。史子園中除了坐落在茶園中的藝術作品外,目前還設有浮梁會客廳,即游客中心。游客一般經由浮梁會客廳,再由當地村民帶領參觀,其他基礎設施還有村史館、初心館、咖啡館等。其中,以村民王泉有的泉有米酒酒館獨具特色,村民王泉有是浙江人,來到寒溪村后開了這家酒館。經過插畫家的設計,酒館的外墻上,繪制著兩個舉杯痛飲、具有標準農民形象的卡通人物,窗戶是兩人開懷大笑的嘴,頗有古時酒館的韻味。寒溪村在藝術家們富有想象力的創造下,原本古樸的基礎設施變得年輕化,吸引了眾多愛好品酒、旅游的游客。 參觀路線 就“藝術在浮梁”的參觀線路而言,志愿講解員們在觀覽途中為游客介紹寒溪村史子園的村莊歷史與日常、大地藝術節和“藝術在浮梁”的來龍去脈,按照6件相對固定的作品——向陽《進化中的塵!纷訄@村的記憶》、TANGO《泉有米酒酒館》、馬良《青梅竹馬照相館》、馬巖松《大地之燈》、真壁陸二《浮梁共生之家》、文那《簽與簽尋》的順序,為游客講述藝術家們的所思所想。從區域旅游線路來看,包括“藝術在浮梁”在內的官方旅游線路還未發展成熟,可供游客選擇的線路較少,因此,前往藝術節的游客大多是自由設計線路。 文化活動的開展 文化活動作為鄉村旅游的點睛之筆必不可少。目前,“藝術在浮梁”大地藝術節除了固定的作品展示外,還創辦了一個新節日。2022年8月13日,“藝術在浮梁”的策展人與當地村民共同創造了一個新的節日——溪望節,喻意為寒溪村的希望。此外,“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也在浮梁縣舉辦,寒溪村史子園作為浮梁縣鄉村的代表,也成為活動地點之一;顒悠陂g,全縣16個鄉鎮的村民、運動員、攤主都來到史子園,參與趣味運動賽、逛市集、品美食等。除此以外,寒溪村也發展了自然研學、藝術研學,結合浮梁鎮的陶瓷文化,在鄉村構筑更完善的產業發展平臺。 “藝術在浮梁”設展中存在的問題 缺乏對作品生命力的思考 成功的大地藝術節,其作品必須具備獨有的生命力,而考量作品生命力的標準有三點。其一,藝術作品需要符合其所處環境的歷史文化特色,體現當地人民與土地之間的情感;其二,需要考察藝術作品與環境的協調度,經受住四季的考驗;其三,必須得到藝術家、游客的認可。從游客的角度來看,隨著季節輪換,可以欣賞到不同的藝術作品,同時,充滿活力的藝術作品也能為藝術節帶來活力。但就目前來看,隨著一批批游客的到來又離開,“藝術在浮梁”的常設作品難以長久地吸引游客,藝術作品若的理念或外觀如果不能及時更新,將不利于“藝術在浮梁”藝術節,甚至是寒溪村的可持續發展。 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尚不成熟 “藝術在浮梁”作為我國新興的大地藝術節,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作為一處景點,寒溪村餐廳的數量和容客量較少,目前游客一般會選擇去市區用餐。住宿方面,“藝術在浮梁”還在鄉創征集階段,因此,成熟且設備完善的精品鄉村住宿還未開發,目前去參觀的游客第一選擇依舊是去市區住宿。每年的八月以后,由于茶葉枯萎,茶園景色美觀度不高,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因季節更替帶來的茶園觀景冷淡期。在基礎設施的維護方面,基本依靠游客自覺,景區內尚未設置安保人員,甚至有些茶田出現了過度踩踏的現象。加之一些以村民閑置房為基礎的藝術作品缺少維護,灰塵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游客的體驗。 游覽線路缺乏合理規劃 從“藝術在浮梁”的游覽路線來看,其開發比較單一,游客看完景點后需原路返回,且各個作品之間距離較遠,而游覽途中中又缺少休息處,導致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的疲憊感強,體驗感差。從景德鎮區域旅游規劃來看,景德鎮各個旅游景點如東埠碼頭、瑯玕山日落、瓷宮等,并未形成完整的游覽路線,缺乏統一的規劃路徑。實際上,建設規劃一條科學合理的旅游線路并不難,且由于“藝術在浮梁”的名氣增大,慕名而來的游客增多,網絡上已經出現幾條比較受公眾認可的自駕游線路。 現有文化活動的吸引力不足 溪望節作為寒溪村的原創節日,其理念在于慶祝豐收,不忘移民歷史,寄托著寒溪村發展的美好愿想。然而,“藝術在浮梁”目前對文化活動內涵的挖掘不夠深入。在溪望節上,游客早上可以逛市集、參觀藝術作品,晚上可以觀賞煙火大會、戲劇演出,看似內容豐富,但這些活動與寒溪村的移民歷史、瓷茶文化的結合不夠深入。寒溪村作為一個移民村,其發展離不開第一、二、三代移民的努力,結合獨特的移民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寒溪村和“藝術在浮梁”應該走出一條更具特色的道路。 藝術在浮梁設展策略優化 激發參展作品的內在活力 針對“藝術在浮梁”作品更新慢、多為靜態陳設的問題,可以借鑒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做法:每一屆藝術節舉辦后,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延續到下一個藝術節。能夠保存的作品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得到大眾的認可;第二,能抵御冬季的大雪;第三,與本土環境相協調。這非?疾煺乖O作品的生命力。結合寒溪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筆者提出兩點建議:其一,不可忽視寒溪村的移民歷史,借鑒《我·家·鄉》的創作理念,來到“藝術在浮梁”的游客可以留下自己與家鄉的故事,并將這些故事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主辦方可以將愿意分享故事的游客召集起來,舉辦露天座談會,來此的藝術家則可以把這些故事凝聚成創作靈感,如此,也有助于“藝術在浮梁”藝術作品的更新。其二,在藝術節打卡的同時,讓游客利用隨處可見的原材料。例如,專門劃分一片可供游客采摘的茶葉區,讓游客可以在會客廳泡茶、品茶;或者讓游客利用廢棄的瓦礫磚塊、木頭碎屑,設計獨屬于自己的“文創產品”,并擺在游客文創作品展示區域,這樣一來,后面到來的游客不僅可以觀賞到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也能感受到游客之間微妙的鏈接反應,還能提升游客與藝術節之間的互動度。 健全完善“硬件”與“軟件”設施 基礎設施是決定藝術節能否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寒溪村中現有的基礎設施數量較少和容客量較小,且其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后期維護,都需要投入不少的資金與時間!八囆g在浮梁”藝術節的基礎設施有“硬件”,也應有“軟件”,從完善“硬件”的角度來看,應從整個寒溪村的基礎設施規劃入手,規劃修建道路,保留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居,在外觀上進行創新的同時保障室內安全舒適,將其建成特色民宿,從而把要在晚上離開寒溪村的游客留下來;整改寒溪村網紅氣息過重的餐廳,盡量做到與藝術節的風格一致。從“軟件”入手,大地藝術節的一大招牌便是茶園,然而由于季節更替,茶葉枯萎,總會迎來茶園觀景的淡季,鑒于其無法避免,筆者提出以下兩點建議:其一,在此期間,可以承接臨時展覽,持續吸引客源,開設類似溪望節的節日慶典,由于秋冬不適合在戶外,建議發揮室內藝術作品的作用,讓游客可以在室內讀書;其二,由于茶葉喜溫暖濕潤氣候,冬季不耐嚴寒的特性,茶樹越冬的這段時間需要做好茶園的御寒工作,其中,茶園修剪等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可以交給游客,游客在村民講解員的指導下,也將獲得不一樣的體驗。 開發科學高效、聯系互通的旅游線路 筆者認為,“藝術在浮梁”大地藝術節的旅游線路規劃可以從游客的實際需求和感受藝術氛圍兩個方面出發。從游客的實際需求出發,就是要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在設計具體線路時,要以游客的實際體驗為出發點,開發出合適的旅游線路!八囆g在浮梁”各作品之間的距離較長,使得游客到達下一個作品所要耗費的時間較多,而如何利用好這些作品之間的距離空間來展現藝術節的特色,也是“藝術在浮梁”大地藝術節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例如,可以在各作品之間設立休息板凳、茶水小攤。從感受藝術氛圍出發,讓來到藝術節的游客感受到不同于日常生活所在地的獨特文化氛圍。例如,在進入“藝術在浮梁”大地藝術節前,讓游客觀看講述寒溪村村史的紀錄片,以便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寒溪村的歷史文化,使其情緒過渡自然。在進入室內展覽之前,設置一些標識也是必要的,以提醒參觀者將進入不一樣的空間。為了提升鄉村自旅游的質量,吸引更多游客,必須將景德鎮各處的零散景點有組織、有規劃地串聯起來。筆者以鄉村自駕游為例,參觀者可以從東埠碼頭出發,經由浮梁縣新平村瓷宮、生態古鎮瑤里、寒溪村,到瑯玕山觀日落,最后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再參觀一下距離較遠的丙丁柴窯,相較于傳統的景德鎮陶瓷旅游線路,該線路更加靈活。 鑄就文化活動新內涵 以溪望節為例,游客除了按照平常游覽線路參觀藝術作品以外,還可以參加提籃市集。市集內展示了村民自制的農產品,以及來自各地的品牌好物、限定周邊,還開設了臨時策展等,主要表演活動為采茶戲、舞龍、舞腰鼓等。除了前文提到的宣發廣度與強度不夠,需要在宣發方面久久為功以外,構建寒溪村文化活動新內涵同樣重要。筆者建議將景德鎮瓷茶文化—村民主體—寒溪村移民文化深度結合起來,鑄就“藝術在浮梁”的文化活動新內涵。構建的思路有兩點:其一,將寒溪村“藝術在浮梁”的陶瓷與茶文化相結合,景德鎮作為千年瓷都,瓷文化與茶文化的關系本身就很密切,瓷與茶,就如寒溪村村民與土地;其二,將寒溪村的移民文化作為一種精神象征,這種精神象征著第一代移民的一往無前、人與土地的情感以及鄉愁。 綜上所述,“藝術在浮梁”作為藝術鄉建的又一次成功實踐,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又一典型范例!八囆g在浮梁”的成功之處在于實現了村民參與,發揮了村民自身的價值,促進了鄉村活化,對鄉村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鑒作用!八囆g在浮梁”不僅是藝術節,更像是鄉村再造工程,這背后離不開眾多社會資源的結合。因此,用藝術帶動鄉村振興,絕非紙上談兵,它是以藝術為載體,以鄉村建設為真正目的的行動。 2022年景德鎮陶瓷大學國家級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文旅融合視域下以景德鎮文化空間之力賦能鄉村振興”(項目編號為:202210408024)。 上一篇數字時代唱響畬族山歌下一篇陜西寧強羌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