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兒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的市場現狀與前景时间:2023-09-07 在圖書市場中,少兒讀物是大眾讀物,但少兒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卻未能“借”少兒讀物的強勢東風獲得發展,市場表現欠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出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藝術教育的地位顯著提升。新課標的頒布從國家層面上再次強調了藝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藝術教育不應僅停留在專業技能的培養上,更重要的是要讓大眾學會欣賞,提升審美。個人的成長與民族精神的延續都需要藝術知識的普及性教育,除了學校的藝術教材之外,還應該有課外的藝術類普及讀物。突破傳統“冷門”桎梏,藝普圖書應有美好春天。 在圖書市場中,少兒讀物是大眾讀物,市場分析機構會定期為當期圖書進行市場排名,音樂類圖書是小眾讀物,二者結合的產物——少兒音樂類圖書,尤其是少兒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卻未能“借”少兒讀物的強勢東風獲得發展,市場表現欠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這一現狀并非無法改變。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布,藝術教育的地位顯著提升。新課標的頒布從國家層面上再次強調了藝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對青少年、兒童的藝術教育,不應僅停留在專業技能的培養上,更要讓其學會欣賞,提升審美。這就要求除學校藝術教材之外,還要有課外藝術類普及讀物。 筆者走訪了所在城市的幾家大型、中型及特色書店,發現少兒音樂類圖書存在品種單一、總體數量偏少、陳列位置不佳的問題。從類型上看,少兒音樂類圖書以曲譜、歌曲集、考級資料為主,且書店配存副本量偏少,一般都集中擺放在書店內較偏僻的位置。除這些技能訓練類的少兒音樂圖書外,少兒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則更少,甚至沒有。瀏覽網絡書店時也會發現類似的情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藝術教育在我國教育圈領域長期處于“外圈”位置,且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從現實來看,藝術教育的確隨社會經濟發展而發展,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而進步。藝術教育在我國從無到有,亟待從弱到強。近些年,社會上各類少兒藝術培訓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表面上呈現出欣欣向榮、一片繁榮的景象,然而深入研究后,可以發現藝術教育的“外圈”現象和“功利”性。許多家長送孩子學習藝術,本意可能僅僅是想讓孩子掌握一門特長,陶冶情操。但隨著學藝道路上投入的財力、人力越多,孩子逐漸長大,學校課業逐漸繁重,家長不得不進行取舍,其往往讓孩子放棄學藝,為學校的主課“讓位”;堅持學藝的則希望讓孩子憑借加分或特長優勢在升學、擇校等中獲益。藝術教育地位的“畸形”導致相關圖書市場隨之固化;钴S在市場中的是考級的資料、練琴的曲譜……而與藝術追求的本源——審美提升相關的音樂類圖書卻常常被忽略。 其次,孩子的書架是有限的。一個人在其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能自主購買多少本課外圖書,有多少時間可以閱讀這些課外圖書,而除了學校推薦必讀的中外名著、名家名作這類長銷書外,又有多少新作能“塞”進一個孩子有限的書架與有限的閱讀時間里?與書店講究“有效陳列”一樣,出版社也會考慮“出版效率”,因此,近些年總會看到各類長銷書霸榜,而新作則往往雁過無聲。從“出版效率”上來看,把精力放在冷門圖書上似乎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最后,現有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非繪本)在內容呈現方式上較單一,整體風格偏向成人化。筆者在購置了相關圖書后,發現現有的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非繪本)的內容質量都很高,有介紹音樂家故事的人物傳記,也有介紹樂器、樂曲類型的藝普讀物等,但其在體例結構、文字風格、排版設計上較成人化;而繪本類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又相對低齡,內容偏淺,不能滿足各年齡段兒童與青少年的藝術審美需求。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以及“雙減”政策與“課后5+2延遲服務”的出臺,藝術普及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得到了重視。藝術普及教育并不要求每個孩子都能在某一藝術專業領域專精專能,而是強調普遍的審美能力的提升與必要核心素養的養成,這與孩子成長中必須要掌握的基本語言文字能力、基本道德法治能力、基本計算與空間邏輯能力以及對自然界現象的基本理解能力等是平行且同等重要的。家長、學校、社會應從觀念上矯正藝術教育非“精”即“棄”的錯誤思想。并非從小學習一門樂器,以幾年考過十級為目標才算接受藝術教育,舍棄藝術教育,在成長過程中喪失審美能力、欣賞能力的培養也是令人惋惜的。就個體而言,接觸普及性、入門性、了解性的藝術知識對其記憶力、想象力、抗壓能力、情感宣泄能力等能力的提升有極大的作用。我們往往能從名人傳記、成功案例中看到在本職領域里專精,同時又擁有某項音樂技能的全才,如愛因斯坦、袁隆平愛拉小提琴,屠呦呦、錢學森愛彈鋼琴,普朗克既會彈鋼琴又會演奏管風琴等,他們的音樂技能水平可能無法與專業演奏者相提并論,但這類普及性的音樂教育對他們一生的幫助是不可忽視的。就整體而言,如果大眾尤其是孩子從小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普及類藝術知識的熏陶,那么對整個民族審美能力的提升、創造與創新能力的加強以及民族之魂的鑄造都有顯著的積極影響。民族的性格融于民族的文化之內,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之久,靠的就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我們要為后人留下的,許多都需要靠藝術來傳承。傳統文化里的繪畫是藝術,歌舞是藝術,戲劇是藝術,書法是藝術,文學是藝術,建筑是藝術,就連日常做飯、吃飯使用的灶具、餐具也是藝術,而音樂以及與音樂相關的藝術在大藝術門類里占的比例較大,這些藝術作品在歷史長河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魂魄。 只有社會大眾都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藝術普及類讀物才會與語文、數學等相關學科的課外普及讀物同樣重要,同樣有大量的市場需求。 科普圖書與藝普圖書在本質上都是面向大眾的教育類圖書,但在市場反饋上卻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態勢。2021年北京開卷的年度市場報告顯示,少兒科普百科類圖書的碼洋占比已經超越少兒文學,20年來首次位居少兒圖書市場的第一陣列。少兒科普圖書市場的繁榮與消費者的轉變、銷售途徑的轉變以及圖書質量的提升密切相關,而這些因素也與藝術普及類圖書息息相關。 就消費者而言,當下兒童和青少年的父母多為“80后”“90后”,這一代家長受教育程度較高,同樣藝術素養也較高,對孩子的閱讀要求也隨之提高。這與過去少兒文學占絕對優勢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過去的家長對孩子的課外閱讀要求大多以鍛煉寫作能力,提升閱讀能力等語文素養的提升為主,而“80后”“90后”家長則對孩子的科學素養、人文藝術素養有更高的要求。同時,消費者的閱讀方式也在改變,親子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和孩子共同讀故事”與“和孩子共同學習知識”同樣重要。就銷售途徑而言,網絡銷售規模的持續快速擴大使得少兒圖書市場的實際消費者很大一部分轉為家長,由家長“替”孩子購買。對于家長而言,知識普及性的讀物可能比內容未知的少兒文學或有沉迷上癮風險的連載動漫更有吸引力。消費者的轉變和消費途徑的轉變成了少兒科普圖書快速增長的動力,而這種轉變同樣也應成為包含少兒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在內的藝普圖書增長的支撐點。 此外,少兒科普圖書也隨著市場的繁榮而越來越精致,科普種類不斷豐富,科普內容與時俱進,呈現方式多彩多樣,最終這種品質的提升又反過來促進少兒科普圖書市場更加繁榮。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應在內容質量上向科普圖書學習,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其一是提升圖書質量的同時推進其數字化發展。孩子天性好動,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對事物的好奇心來得快,去得也快,要想讓孩子耐心地把一本書讀下去,“有趣”是核心,“漂亮”是必備。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可以以“學知識”為賣點吸引家長購買,鼓勵親子共讀,但孩子能否將一本書讀下去,歸根結底還是在于圖書內容能否“抓住”孩子的眼球。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還可以利用音樂“聽”的特殊屬性,利用同步的數字資源,與文、圖結合,多維度地調動孩子的不同感官,讓孩子的閱讀變得立體。隨著技術的發展,同步數字資源應是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契合度最高的一種合作模式,掃碼收聽收看擴展內容的數字出版技術不斷革新,似乎一夜之間所有類型的圖書都變成可以“掃碼”的了。借助同步數字資源,文字、圖片可以直接與聲音結合,所見即所聽,所聽即所見,大大提高了人們知識記憶的能力。數字資源的加入可以模糊“常見”與“冷門”的界限。以樂器為例,有些樂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罕見,如果僅用文字來記錄描述,而孩子們在讀完之后接觸不到,就幾乎等同于從未讀過。而借助數字資源可以讓孩子們通過閱讀與收聽接觸“冷門”樂器,在今后漫長的人生中,當其偶然聽到一段“冷門”樂器的演奏,便會有一種找回記憶的興奮感。借助新技術,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在內容呈現方式上可以“脫胎換骨”,真正意義上成為藝術中的圖書,圖書中的藝術。 其二是圖書內容可與自然科學相結合。音樂是人們傳達思想、表達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聲音的、情感的、時間的藝術,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人們熟識音樂可以傳達思想、宣泄情緒的感性一面,卻往往忽視了音樂也同樣建立在理性的方法與秩序之上。音樂的背后是科學,音樂也是科學的表達形式之一。因此,“藝普”不可與“科普”脫離,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的內容應同時包含藝術與科學的知識。如美妙的樂曲帶給人審美體驗上的愉悅,而旋律與節奏是如何符合人體感受規律的卻屬于生物學研究的范疇;小提琴通過弓毛與琴弦摩擦再經琴體引發共鳴,在演奏家手中可以發出或陰柔或陽剛的音色,而我們常聽說年份愈久的琴音質越好,這背后又有木質材料風干年份、密度與硬度變化這樣的物理學知識;而通過聲學的研究,揭示出聲波與調制控制聲波的原理,又開辟了一門新的藝術——電子音樂,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電聲樂器,制造出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奇幻聲音,為影視、戲劇等藝術帶來更多的可能。 少兒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作為圖書市場中較為“冷門”的一類產品,現階段,出版社與經銷商對該類產品的態度是謹慎的。但是作為出版人,一味迎合市場也是不理智的,出版社應有所準備,引領新的閱讀方向,營造更好的閱讀氛圍,抓住更有可能增長的爆發點,從出版出發,為大眾審美能力的提升、綜合素養的提高貢獻出版領域的社會價值。面對少兒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編輯仍要以“內容為王”、品質優先為宗旨,出版社要給予其必要的“容錯”空間,優先考量社會效益,在市場磨合中尋找平衡點和突破點,在“冷門”中打造“爆款”,以“爆款”推動整個品類的興盛。除此之外,借助大IP品牌化,有針對性地在學校舉辦公益講座,與社會藝術培訓機構合作,邀請科普宣傳達人以及在音樂界有影響力的專業人士參與圖書編輯并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等方法,也能推動少兒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的快速發展。 然而,少兒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的發展道路上仍面臨諸多現實問題。 首先是版權問題,包括圖書制作之前素材引用的版權問題和圖書出版后的版權保護問題。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搜尋資料的方式途徑更加多樣化,作者的資料庫顯著擴大,然而版權問題也隨之而來。策劃編輯與作者商量圖書內容時,總是會被素材引用的版權問題所困擾,千篇一律地使用無版權問題的公版作品會導致圖書同質化,而若想使用熱門藝術作品又會導致版權費高漲,出版成本飆升。所以,我們一方面呼吁音樂人、藝術家一起為音樂普及、藝術“科普”做貢獻,不完全出于商業考量將自己的作品以知識普及的形式呈現給大眾;另一方面,我們也鼓勵有原創能力的音樂人加入作者的行列,在音樂知識普及的過程中推出自己的作品。在圖書出版和同步數字資源上線后,要注意版權保護。紙質圖書的盜版問題已非常嚴峻,數字版權資源的監管保護目前仍存在不完善、難以完全防御的問題,一旦數字資源被盜版,出版社與作者將面臨更大的損失。 其次是成本問題。音樂知識以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固然效果更好,然而也會帶來制作成本高昂的問題。精良的音頻、視頻制作價格都不菲,在價格戰愈發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利潤被無限收縮,高投入并不一定能帶來高回報,甚至還有可能成為負擔。隨著成本的增加,加之要適應書店與平臺的各種營銷活動,圖書的定價必然上漲,然而市面上定價高、口碑好的圖書并不少見,可見歸根結底仍要以“內容為王”。如果消費者在購買后認為物有所值,那么成本的上漲也就不再是不可解的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對藝術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恰逢“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以及新課標的頒布,藝術教育尤其是藝術普及性教育迎來了春天。音樂作為綜合核心素養中的重要部分,是孩子所需了解的必要知識,時至今日,這門古老的學科始終煥發著活力。出版行業承載著傳承文化,傳播知識信息的重任,在“天時地利”的時代背景下,出版人應該努力改變現狀,大力發展音樂知識普及類圖書,為圖書市場增添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