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保護和利用蓬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时间:2023-09-04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連接世界文明,促進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在漫長發展歷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1世紀以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也不斷深入。蓬萊在歷史上一直是州府所在地,因得天獨厚的港口和區位優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之一,擁有獨具特色的歷史和人文資源,F試從蓬萊的角度,分析如何深入挖掘和利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價值,并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實現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持續利用,從而推進和服務于經濟、文化等事業的發展。 對于蓬萊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除了要對文化遺產本體開展基礎性研究之外,還要深入挖掘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理清蓬萊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脈絡,明確其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在對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合理的持續利用。這對蓬萊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服務和推動作用。 蓬萊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沿革 蓬萊古稱登州,是登州府衙所在地,位于山東半島北端,瀕臨渤海、黃海,與朝鮮、日本隔海相望,歷史上曾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港口之一。早在新石器時期,蓬萊先民就通過海上海路——登州水道開始了海上探索和交流活動。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稻作東傳”北方路徑的重要節點,更是齊國的出?!豆茏印ぽp重甲》中記載,管仲曾建議齊桓公以齊國的貨物與朝鮮半島進行海上貿易,這也是中國與朝鮮半島通過海路進行商業往來的最早記錄。秦漢時期的帝王海上求仙活動進一步推動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日益成熟的“循海岸水行”黃金通道使得中國和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的人員、朝貢和貿易往來更加頻繁,而登州港是這一黃金通道的重要起點與終點。隋唐時期,登州港以其優越的地理區位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港口,其既是中國與東北亞諸國交往的門戶,也是中外商品的主要集散地。朝廷還在登州設立了“新羅館”“高麗館”等,用于接待從登州入境的新羅、高麗等國使節。據統計,日本曾派遣4批遣隋使、6批遣唐使,他們由登州登陸抵達長安與我國進行友好往來。新羅則以各種名義向唐王朝派出使節126次,唐王朝以各種名義向新羅派出使節34次,雙方使團都將登州作為往返口岸。宋代中后期至明清,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的變化以及海上外患不斷加劇,登州港作為東北亞國際海港的功能漸弱,在海防上的地位則日益突出,其港口功能逐漸向海防軍港轉變,登州作為“京津門戶”和扼渤海咽喉的軍事防御功能更加突出。但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之間的聯系并沒有因此被完全割斷,仍有大量高麗和朝鮮使團由登州港往返中國,各種形式的海上對外交流依然持續著,登州港則由商港轉成軍商兼用的海防要塞,這也是登州港區別于其他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的獨特之處。清中期以后,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國外傳教士紛紛來華傳教,登州逐漸成為其重要的登陸地和傳播點。但隨著煙臺的開埠,通商口岸的東移,登州港逐漸衰落。 蓬萊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基本情況 蓬萊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質見證。這些遺產既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實物資料,也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蓬萊(登州)在古代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起點,其不僅留下了豐富的史跡遺存,還為海上絲綢之路交往史提供了獨特的歷史見證。 蓬萊的海上絲綢之路遺存主要分為港口遺存、海防設施遺存、文化景觀遺存三大類。港口遺存包括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水軍基地,也是我國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友好交往的主要出?凇钊R水城(登州港),港內發現的4艘元明時期的中外古船、紫檀木舵桿、黃花梨造船木等都是登州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交往中的有力見證。海防設施遺存包括蓬萊水城內的城墻遺址、敵臺、炮臺、水閘、護城河(畫河)等防御性建筑和以水城小海為中心的水門、平浪臺、防波堤、碼頭、燈樓等海港建筑;山東半島唯一保留下來的明代百戶所城堡——解宋營古城堡;明朝洪武年間興建的沿海備倭城堡——趙格莊營寨遺址和沿海備倭軍事防御設施——西莊黑峰臺、林格莊東峰臺、灣子口孫家、銅井紅石山、營子里、解宋營西高臺地、解宋營東高臺地、海頭村東北高丘地等八處烽火臺。這些史跡都是蓬萊作為軍事重鎮抵御外來侵略的重要見證。文化景觀遺存包括蓬萊閣古建筑群中的彌陀寺、三清殿,是歷史上蓬萊作為佛教、道教重要傳播基地的代表建筑。先民在依靠大海生存的過程中,因海神崇拜建起的龍王宮以及因由福建莆田、泉州遠播到蓬萊的媽祖信仰建起的天后宮都是蓬萊獨特海洋文明的代表。唐代日本高僧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錄的、曾經逗留過的安香寺遺址;昔日和平使者美國傳教士高第丕夫婦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的畫河基督教堂;美國基督教組織派往國外的第一個女傳教士慕拉第女土的遺愛碑,等等。這些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價值極高的史跡遺存都真實地記錄了蓬萊的歷史原貌,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更是人類文明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至今仍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是人們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源泉。 蓬萊海上絲綢之路遺產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策略 海上絲綢之路是歷史上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之一。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保護是做好保持文化遺產完整性、真實性的基礎性工作,利用是使文化遺產特有的文化價值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活化,二者相輔相成。因此,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下,保護好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加強對蘊藏在遺產背后的文化的挖掘是對文化遺產進行可持續利用的前提條件?沙掷m利用即活化遺產資源,體現遺產價值,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有效驅動力。 深入發掘和保護蓬萊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使其內容更加完整、豐富 蓬萊作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地,歷史跨度大,自春秋戰國至明清幾乎貫穿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歷史的全過程,它的自然人文環境和多元文化共同構成了蓬萊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是蓬萊悠久海上絲綢之路交往史的重要見證。但目前蓬萊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基本集中在明清時期,尚且缺乏宋代以前的文化史跡,因此不能很好地將其與在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聯系起來。如果能通過考古工作發現關鍵的文化遺址,深入發掘和保護蓬萊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使其內容更加完整、豐富,或許可以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突出普遍價值形成更為重要的支撐。 明確文物保護概念,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加強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規劃 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锻崴箲椪隆分械谝淮翁岢隽宋幕z產保護中的“真實性”問題,其基本觀點是要對反映文物建筑本體的歷史信息進行有效和充分的保護,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文化遺產存續環境的保護。由于文化遺產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保護第一”是我們必須始終貫徹的基本原則,只有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研究持續利用的問題,否則,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一旦遭到破壞,損失將是不可逆轉的。為此,蓬萊政府每年都拿出專項資金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修繕,并建立了“三級文物保護網絡”,通過層級管理,統一協調,確保蓬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在加強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健全保護制度的同時,蓬萊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了解,提高公眾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從而構建起強有力的全民保護體系。此外,各級文物管理部門還要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制訂切實可行的保護規劃方案,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蓬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利用。 培育海洋文化載體,加強與申遺城市間的溝通與聯動,實現合作共贏 申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先民留下的遺跡,是蓬萊歷屆政府的愿望,同時其也將相關事務納入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中。蓬萊自2009年開始與廣州、泉州等城市聯合申遺;2011年,包括蓬萊在內的七城市簽署申遺聯合行動綱領;2012年,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順利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8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成立,至今該聯盟中已有34個成員城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是培育海洋文化的有效途徑,通過聯合申遺推動國際遺產界共同關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這也有利于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水平邁入新階段。近年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的不斷深入,作為申遺聯盟城市之一,蓬萊通過與申遺城市間的溝通與聯動,加強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內涵研究、價值闡釋和文化交流工作,從而實現了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持續發展。同時,通過挖掘蓬萊海洋文化的底蘊與特質,喚起人們對蓬萊海洋文化的認同與情感共鳴,為蓬萊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品牌,這也是蓬萊與世界接軌,實現文化入世、旅游入世的最佳途徑。 盤活文化遺產資源,通過文旅融合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祖先為我們留下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且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散落在廣袤大地上的文化史跡、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都是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同時,這些文化遺產也是豐富的旅游資源,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F在,許多地方已經圍繞文化遺產和博物館開展行動,盤活文化遺產資源,并將其納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體系中,讓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獨特的驅動力。 蓬萊在以“海上絲綢之路:蓬萊史跡”為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背景下,應當緊緊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以產業化發展思路,不斷挖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延續文脈,傳承歷史,圍繞海上絲綢之路組織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多部書籍,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在國內外公眾媒體上推出海上絲綢之路專題片,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承接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加強對文物的活化利用,舉辦“海絲申遺”展覽,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展示途徑,打破空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聯展、巡展、數字展覽等多種方式,加深觀眾與文化遺產間的聯系,提升觀眾的體驗感,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從多角度弘揚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之魂。同時,開發系列文化創意產品,舉辦傳統廟會,讓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更加貼近百姓生活,通過文旅融合,突出蓬萊特色的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品牌,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在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進行本土活化利用的基礎上,還要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同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根源,發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共商文化產業合作、旅游開發,走共創、共有、共享之路,這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新途徑。蓬萊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又是節點城市,區位優勢突出,因此,既要發揮其自身的文化遺產優勢,又要以蓬萊本土文化遺產為立足點,與聯盟港口城市和沿線國家、地區進行資源共享,連點成線,由點到面,不斷拓寬旅游合作開發的覆蓋面,在旅游產品、旅游模式、旅游規模、相關優惠政策等方面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共創旅游品牌,共商遺產保護,共促文旅融合,從而實現合作共贏。 海上絲綢之路是聯通東西方經濟、文化的重要渠道。蓬萊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賦予了其獨特魅力和深刻內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見證了蓬萊悠久燦爛的文化。對此,蓬萊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積極做好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準確把握和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充分挖掘蓬萊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中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積極探索,縱觀全局,精心策劃,與時俱進,真正實現保護—利用—再保護的良性循環,將歷史文化以具化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不斷增強蓬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大程度地發揮蓬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