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聽民族之聲走進民族音樂文化时间:2023-08-23 我國民族音樂以絢麗多彩、璀璨多姿而聞名,流傳至今仍釋放出無窮魅力。然而在快節奏生活的時代,以網絡為載體的快餐式文化以其交流的廣泛性、傳播的快速性、傳播形式的直觀性等諸多優勢深受大眾的喜愛與追捧,導致民族音樂文化生存艱難;诖,現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推廣的有效路徑進行探究。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音樂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先輩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又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粹,更是傳承民族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民族音樂在培養人民審美情操、提高民族整體文化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切實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然而,在信息化時代,我國很多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被遺忘,甚至是消失的困境,因此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迫在眉睫。 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 民族音樂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作出的獨具民族風格的音樂。民族音樂見證了不同民族發展的進程,是民族藝術特色、精神追求、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的體現,同時也是先輩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民族音樂凝聚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展現了民族的風貌,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植于傳統文化土壤的民族音樂只有隨時代發展不斷前進,才能在新時代綻放風采。 人類對音樂的理解存在共同之處,音樂是無國界的。因此,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可以讓全世界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讓國人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此外,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傳播還有利于增進我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加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音樂文化應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依托信息化技術的優勢,進行傳承和弘揚。 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 歷史價值 民族音樂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融合了豐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凝聚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民族音樂是人們口頭創作出的一種集體音樂形式。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能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文化。如通過年代久遠的歌詞,人們可以基本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等,深刻感悟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同時,民族音樂是我國勞動人民真情實感的流露,其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歷史背景,獨具民族特色。 審美價值 民族音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表現形式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因此極具審美價值。以《春江花月夜》為例,其是一支被不斷演奏的古典民族樂曲!按航彼B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是一幅煙波浩渺、純凈澄澈的春江之景。當《春江花月夜》的音符從指間流淌而出,一幅絕美的畫卷徐徐展開,欣賞者可以感受到琵琶彈奏時琵琶音如流水潺潺,古簫吹奏時簫聲的幽咽,鐘鼓敲打時鐘鼓聲的沉靜,猶如走進了江樓鐘鼓、月上東山的人間仙境。 此外,我國很多民族音樂通常都與舞蹈相結合,尤其是少族民族的音樂。如新疆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賽乃姆便是一種廣為流傳的歌舞形式,其原是古代新疆民間曲調的一種,旋律優美,節奏平穩,適用于舞蹈伴奏,后與節奏歡快的賽勒凱相結合,形成了由慢轉快的兩段體的舞蹈形式。賽乃姆的表演較自由,開始表演前,群眾圍坐在一起,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音樂開始后舞者進場,可獨舞、對舞,也可三五人同舞。舞者隨琴聲、鼓點由慢到快即興表演,也可邀請觀眾同舞。舞至高潮時,觀眾合著節奏拍手并歡呼助興。賽乃姆的伴奏樂器有熱瓦甫、沙塔爾、都它爾、彈撥爾、手鼓等。不同地區賽乃姆的特點不同:在南疆,以喀什地區為代表,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在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風格瀟灑、豪放、輕快。 2005年春晚節目《千手觀音》被稱為“中國國寶級人類文化遺產”,其不僅吸取了中國古典舞的精華,還展現出獨特的形態美、舞姿美、服飾美、音樂美,以及極具中國特色的意境美,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教育價值 音樂教育是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途徑。學校應挖掘民族音樂中美的元素,深化民族音樂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構建音樂認知體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深化民族音樂教學,拓寬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開闊視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此外,要想實現民族音樂教學與審美教育的融合,就要從民族音樂審美的角度出發,開展多樣化的民族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在不斷深化民族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以《千手觀音》古典舞為例,千手觀音在民間是大慈悲的象征,“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锻恿_尼經》云: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隨眾生之機,相應五部五種法,而滿足一切愿求。該舞蹈節目除了具有驚艷的古典舞外,還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意義,旨在傳遞“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主動伸出手幫助,那么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同樣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的互幫互助精神。 經濟價值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與經濟價值相關聯。過去,由于人們對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夠深刻,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薄弱,導致很多珍貴的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當前,有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手段加大對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使其充分發揮出應有的經濟價值。如很多風景名勝區經常會舉辦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活動,既讓游客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又能傳承民族文化,還能給當地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 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路徑 把握數字時代機遇,加強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工作 過去,相關部門對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重視度不高,相關技術也不夠成熟。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各種先進技術不斷發展,相關部門對保護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也大大提高。要想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就要把握數字時代機遇,加強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保護工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與時俱進,完善檔案內容。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工作人員應及時收集與整理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補充和完善相關檔案內容。同時,檔案工作人員應定期分門別類地調研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遺產,不斷豐富檔案內容,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學術研究及傳承發展工作打好基礎。 第二,利用先進技術工具,確保檔案安全。在數字化時代,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管理工作應與時俱進,采用先進技術和有效手段對相關檔案進行數字化處理,進一步保證檔案的安全。 第三,充分挖掘檔案價值,拓寬傳承渠道。對于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檔案管理者應注重檔案保護,充分挖掘檔案價值,拓寬傳承渠道。如與影視公司、旅游公司、游戲公司等進行合作,將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影視作品、旅游宣傳片、游戲作品中,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特色,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讓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為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保護工作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撐。 加強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音樂文化相生相容又各具特色。人們通過旅游既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體驗和感受當地歷史文化的魅力。因此,將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不僅能夠創新旅游項目的內容,還有利于保護與傳承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游公司可以結合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開發以當地節慶活動為主題的特色旅游項目,很多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會在節慶活動中進行表演,如蒙古族長調民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西安鼓樂等。以傣族潑水節為主題的旅游活動不僅能讓游客欣賞到集傣族水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音樂文化于一體的民族傳統文化表演,還能使其更好地了解傣族的歷史和文化,這一活動是傳承和推廣傣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 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 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助力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對于地方特色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在所在地博物館設立專題展覽;對于國家級及世界級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根據情況在各地設立專題展覽。 此外,不同地區的博物館還應立足于當地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開展一系列相關主題的作品展、非遺活態體驗等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讓更多的社會力量關注、參與和保護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 學校教育是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路徑之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識教育讀本。 首先,在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鼓勵建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特色中小學傳承基地。一方面,中小學應加大編制校本教材的力度,以方便學生學習地方特色民族音樂文化。另一方面,中小學還要積極為學生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臺,開展豐富的演出活動,通過民族音樂文藝表演,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這既有助于增強中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讓民族音樂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 其次,在職業院校開設與民族音樂文化相關的專業和課程,支持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參與授課與科研工作。加強高等院校民族音樂文化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增設碩士點和博士點。 最后,相關部門要積極鼓勵廣大民眾參與民族音樂文化的相關培訓,在全社會掀起傳承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潮。 綜上所述,傳承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是一項長期工作,全社會應予以重視,這對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