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西傳統村寨景觀中的生態文化及其應用價值时间:2023-08-10 廣西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村寨景觀中豐富的生態文化,林木景觀、梯田景觀、桿欄式建筑以及不同樣式的屋頂中都蘊含著生態文化信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村寨建筑與景觀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化生產生活的需要,但在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的雙重背景下,桂西傳統村寨建筑與景觀中蘊含的生態文化仍具有應用價值,其中包含的生態理念和造物創意可以為當代設計提供借鑒。同時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合理利用和延續鄉村傳統建筑與景觀中的文化積淀和生態之美,就可以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 在關于生態問題的論述中,科學家與歷史學家都傾向于使用文字、數字和統計數據來分析問題,較少關注視覺材料中包含的信息。傳統村寨中的生態文化不同于口頭表達、數據或文本,甚至詩歌,其并非簡單的因果關系和數據分析,也不僅僅停留在審美方面,而是直觀地作用于情感和感官。廣西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與之相應的審美理念,由于西部和南部都有大型山脈,桂西地區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生活圈和文化圈,很多傳統村寨在這里得以保存。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們對舒適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村寨建筑與景觀已經不再適應現代化生產生活的需要,很多村莊正在經歷現代化改造并逐漸消逝。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研究這些村寨中的傳統建筑與景觀中蘊含的生態文化,探討其對現代建筑景觀的啟示,從而延續其精神內涵與生態智慧,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題。 村寨景觀中的生態文化 人類審美的形成和發展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在對自然環境不斷調整的過程中,環境也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桂西大地上很多村寨景觀正是基于人地關系而形成的。 體現生態智慧的村寨林木景觀 在前工業時代,桂西很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山地、丘陵地貌,森林是這些地區主要的生態系統,森林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多種功能,植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住的保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物質層面,森林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保障,人類也在不斷地認識森林,利用森林。在精神層面,人類敬畏、崇拜、信奉森林。因此桂西很多村寨中都有寨心樹、寨神樹、風水林等標志性景觀。例如,樂業縣火賣屯村寨保存有5棵100年樹齡的楓樹,在桂西的其他村寨中,寨心樹也很常見。廣西其他地區例如龍勝瑤族小寨村村口有風水樹,三江侗族岜團村有風水林,風水林受到當地村民的保護,只種不砍。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有些村寨不得不進行異地安置,在新的寨址也要設置風水樹等林木景觀。這種村寨中的林木景觀不僅僅流行于廣西地區,湘西鳳凰的千潭村有幾片神林被作為祭拜的對象;藏族素有崇奉山林神的習俗,川西等地的藏族聚居地區凡神山均有神林;獨龍族把寨子附近的森林視為鬼林,嚴禁砍伐。村寨中的林木景觀并不是某一個族群所特有的,而是體現各民族生態審美共識的一種村寨文化景觀。村寨中的這種林木景觀雖然具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其背后蘊含的是保護森林、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的生態智慧。 人與自然互動形成的景觀——梯田 民以食為天,為了維系自身的生存,人們必須開墾土地、種植作物,才能食以果腹。盡管人們為了維持生計而開造梯田,但也充分遵循了自然生態的規律。在梯田農業系統中,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之間形成了長期穩定平衡的狀態,在山體表層,人工種植的稻谷取代了自然生長的草木,梯田的構造基本上遵循原有的地形地貌。村寨附近的風水林、水源林都被保護起來,保障田地的灌溉水源,梯田景觀體現了棲息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生態智慧。梯田景觀以及相應的農業生產方式并非某個民族所獨有的,而是各民族勞動人民在與土地的長期磨合中形成的默契。廣西最著名的就是桂林龍脊梯田,周邊既有壯寨也有瑤寨,其中居住的壯族和瑤族人民的服飾各具特色,但梯田景觀的筑構體現了這兩個民族的一致審美。梯田在桂西地區的村寨中較為常見,以巴澤梯田為代表的桂西梯田雖然知名度沒有龍脊梯田高,但其景色同樣壯觀,是當地人民世代耕耘的不斷積累。運用梯田的形式可以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在維系人類生存的同時也使原本貧瘠的土地歷經百年仍煥發勃勃生機。 水利與灌溉設施 水是桂西同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桂西村寨中少不了與水相關的設施。古老的水車在桂西馱娘江、田陽南部等相對平坦低洼的水系中仍然可見,這是一種巧妙利用水流的動力進行取水灌溉的設施,水車在水流的推動下緩緩轉動,水車上的竹筒將河水盛起并抬高,注入水渠用以灌溉,是一種對自然力的可持續利用。居住在山區的桂西人民則沒有這么幸運,他們長期以來都在為生活水源而憂慮。近十多年來,桂西山區的居民通過修建“地頭水柜”和引山泉水終于結束了靠天吃飯的日子,水柜可以在雨季儲存大量的雨水供干旱時使用,現如今在桂西山區村寨中經?梢钥吹接檬^壘起的巨大水柜,以及通往山澗泉眼的水管水渠,可謂新時代村寨的水利新景觀。 因地制宜的桿欄建筑 建筑滿足了人類的基本生存需求,建筑的選址、形式、材料也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生態的認知。桿欄是指棧臺上的木質構造房屋,是南方少數民族較常采用的一種建筑形式,桿欄建筑分布的地區大多天氣炎熱潮濕,山地森林密布,還有對人類產生威脅的野生動物,這種建筑形式便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產生。為了適應特殊的地理環境,瑤族、壯族民居以籬笆房、木屋、夯土屋、吊腳樓為主要建筑形式,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根據地理條件、氣候、族群文化、材料特性等因素,選擇與自然相融合的建造方式,體現了當地人民對土地空間的充分利用和對自然氣候的適應。第一,桿欄建筑形式體現了人們對自然資源的掌握和利用。桿欄建筑所用的材料例如竹子、木材、茅草等多為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第二,這種建筑形式體現了人們為了適應氣候條件而積累的生活經驗,不僅通風透氣,還能避開地面濕氣,有利于人們更好地生活。第三,這種建筑形式體現了人們對土地的充分利用,適應了山地較為復雜的地形,同時充分利用下層空間進行養殖。桂西地區較為典型的桿欄式建筑村寨有隆林金鐘山鄉平流壯寨、隆林德峨鎮馬弄苗寨、那坡縣德隆鄉念頭屯等,桿欄建筑都在用料取材、適應氣候、地形利用方面體現了順應自然、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造物美學。 屋頂結構中的生態文化 屋頂是傳統建筑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桂西村寨中主要流行三種屋頂結構,不同的屋頂結構背后體現著當地居民對自然的感知與適應。 防雨通風的懸山頂 桂西傳統民居的屋頂主要有3種形式,隆林德峨鎮馬弄苗寨、張家寨等桿欄式建筑的屋頂以懸山頂為主,因屋頂伸出山墻之外有利于防雨防水,同時屋頂與山墻之間并不封死,具有良好的通風效果,因此,懸山頂在多雨炎熱的桂西地區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樣式。 大氣靈動的歇山頂 樂業縣的漢族民居在桂西地區獨具一格,其屋頂以歇山頂為主,而且沒有桿欄式建筑那樣的架空層。這種民居在廣西集中分布于百色、河池兩市西北部的山區,樂業縣花坪鎮浪篩村野豬坨屯、龍坪屯等村寨的漢族民居就是這種樣式。歇山頂具有與懸山頂同樣的防雨功能,但其在結構上更加復雜,視覺效果上更為靈動,采光效果更好,但通風效果不及懸山頂。漢族人民居住的山區海拔較高,并不悶熱,因此對通風功能的需求不強,歇山頂在此地適用度較高。桂西漢族民居一般都是單向擴展,不會像北方民居那樣發展出幾進院落,其擴展的方式接近桿欄式建筑,總體上體現了多種建筑樣式的融合。 具有北方民居特征的硬山頂 硬山頂的特點是其屋檐不出山墻,具有一定的防火效果,但防水功能并不好,并不適合多雨的桂西地區,一般多見于北方民居。由于桂西氣候炎熱多雨,這里民居的屋頂樣式多為遮雨效果較好的歇山頂,或是通風的懸山頂,硬山頂的民居建筑在桂西地區并不多見,位于西林縣那勞鄉的“明清岑氏家族建筑群”是桂西地區硬山頂建筑的代表!懊髑遽霞易褰ㄖ骸敝黧w建筑是四合院式的三進院落,其修筑者岑氏家族一門出了三個總督,常年在外為官,因此在修筑祖宅時也充分吸收了北方民居的特點。 建房習俗中的生態文化 在桂西村寨村民的傳統觀念中,建房是一件重要的大事,他們在建房時有一套習俗程序,其中包括動物供奉、植物崇拜、動植物卜問吉兇以及拜房仙、灶仙、床仙等祭祀儀式,這些信仰活動體現出一種人類遠古時期就有的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自然界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威脅。人們出于對自然強大力量的崇拜和恐懼,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秾O臏兵法·月戰》有云:“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逼渲凶匀粴夂驐l件、地理環境不在人力可控范圍之內,因此,在選屋基、砍柱頭、開木、立房子、上梁、進新房等建房過程中,桂西村寨的村民會對這種力量頂禮膜拜,以求新房順利建成、人畜興旺。 火塘交往空間的生態智慧 桂西苗族、壯族、瑤族、漢族等民族的傳統民居都喜設置火塘;鹛潦蔷用窦揖由畹闹行,常年煙火氣不斷;鹛辆哂腥∨、炊事、社交等功能,體現了一種較為原始的生活習慣。桂西山區天氣潮濕寒冷,火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質量,人們喜歡圍坐在火塘邊喝酒聊天,有效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桂西的傳統民居多為木質結構,一旦無人居住,便很容易歪斜倒塌,但有人居住的房子則結實耐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火塘常年煙熏火烤,使得房屋的木材不易生蟲;同時火塘上可以熏烤臘肉臘腸,在沒有冰箱的時代,火塘使得肉類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同時,為避免發生火災,火塘的防火措施也做得非常到位;鹛猎跐M足人們生存需要的同時以一種溫和無害的方式驅散有可能破壞房屋的蟲蟻,小小的一方火塘體現了當地人“勝物不傷”的生態智慧。 桂西民居生態文化的應用價值 桂西村寨中的傳統景觀與建筑體現了社會形態的變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生活在村寨中的人們和都市人一樣希望生活條件能夠不斷改善,雖然很多村寨的景觀與建筑不再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在當下,傳統村寨景觀與建筑中所蘊含的生態文化內涵仍具有現實價值。 在當代設計中充分借鑒傳統村寨景觀與建筑的生態智慧 現代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應孤立地對待所處的環境景觀,也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搭建“鋼筋水泥”這一層面,而是要理解“天人合一”的精神和內涵,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風水林、生態林、梯田景觀、火塘等凝聚了前人的生活智慧,繼承了祖輩造物時因地制宜、取法自然、萬物不傷的生態智慧。在房屋的結構設計上,桂西民居也充分考慮到當地的氣候特征,用巧妙的方式達到采光通風、遮陽避雨的目的,這些造物智慧在當下仍然值得借鑒。 在鄉村建設改造時延續其文化積淀和生態之美 在鄉村改造的過程中不能完全拋棄傳統村寨景觀中的文化積淀,“傳統村落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和中國人的鄉土情結,村落空間形態詮釋著鄉情、宗親、落葉歸根等民族情感”。例如,在桂西地區,很多人都有火塘情結,一個居所也會因為火塘增添很多溫暖的氣息。雖然在桂西一帶很多有識之士呼吁將村莊中的老房子保留下來,但是由于缺少火塘的人間煙火氣,木制的老房子會因蟲蛀鼠咬而朽壞,可見保護村寨建筑景觀不能與保護其中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完全割裂開,只有兩者相互依存方能長久延續。在傳統民居中積淀的歷史文化和祖輩傳承下來的原始生活方式的加持下,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更能夠滿足當代人對鄉土生活的向往,鄉村旅游、原生態生活體驗在當下是很多都市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進行鄉村建設改造的同時,延續其中的文化積淀和生態之美,并不是無用之舉,反而能給鄉村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廣西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村寨景觀中豐富的生態文化。村寨中被保留下來的林木景觀、因地制宜開墾出來的桂西梯田景觀、為了適應環境而形成的桿欄式建筑、不同的屋頂樣式以及建筑景觀文化中的細節都體現了當地居民長期以來與自然形成的和諧共生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地居民很難一直保持原始的生活狀態,很多村莊也在經歷現代化改造。在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的雙重背景下,桂西傳統村寨建筑與景觀中蘊含的生態文化仍具有應用價值,其中包含的生態理念和造物創意可以為當代設計提供借鑒,同時在鄉村建設改造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合理利用和延續鄉村傳統建筑與景觀中的文化積淀和生態之美,就可以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基于桂西少數民族圖像生態意識解讀及應用推廣研究”(批準號:20FMZ055)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