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看文博盛會報道出新出彩时间:2023-08-10 現以在武漢舉辦的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為例,探討文博盛會的傳播特點,分析在“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文博盛會宣傳報道如何出新出彩,以期為每年一次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報道提供參考。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武漢舉辦,湖北日報發揮黨媒社會責任和全媒體平臺優勢,全方位宣傳主會場活動、陳列展覽、學術研討、社會教育、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遺產推介等,不僅產生了多個“爆款”、多篇好稿,更擴大了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的輻射面、影響力,讓文博事業發展及文物保護成果更好地“與時代共進,人民共享”。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對文博報道提出更高要求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博事業,我國博物館發展迎來黃金期,全社會“博物館熱”持續升溫。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為例,2021年,我國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萬個,教育活動32.3萬場,接待觀眾7.79億人次,策劃推出3000余個線上展覽,1萬余場線上教育活動,網絡總瀏覽量超過41億人次。除親子游之外,逛博物館也成為年輕人的新風尚。 故宮口紅、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甘肅省博物館“綠馬”玩偶等一批亮眼文創,《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國國寶大會》等一批文博類節目,《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一批國風歌舞頻頻“出圈”“走紅”,“美”上熱搜,為廣大公眾所熟知。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對主流媒體文博報道尤其是文博盛會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流媒體必須精心組織策劃、采寫制作、融合傳播,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強策劃,有計劃、有步驟地營造社會氛圍 湖北是文物大省,也是博物館事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省份之一。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武漢舉辦,聚焦“博物館的力量”主題,舉辦了一系列有亮點、有看點的活動。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將本屆“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打造成為公眾知曉的熱點文化大事?湖北日報提前數月策劃全媒體宣傳方案,重點聚焦主會場活動,兼顧武漢地區博物館、紀念館舉辦的系列活動,分前期預熱、倒計時、“5·18”當天三個階段,有條不紊地進行全媒體宣傳,持續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前期預熱階段 2022年3月下旬,以推介新書《百館之城——武漢地區博物館(紀念館)巡禮》為契機,湖北日報開啟了“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宣傳報道,對武漢地區各聯動博物館精品展覽、社教活動進行持續報道,或策劃活動,或挖掘展覽價值、解讀亮點,持續為“國際博物館日”造勢。 倒計時階段 5月13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官宣,湖北日報第一時間發布了《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設在湖北武漢》,微信公眾號推文發布不到90分鐘閱讀量沖破10萬+,誕生了“國際博物館日”的第一個“爆款”。 與此同時,湖北日報在客戶端設置專題,相關報道陸續鋪開,全方位發布官方宣傳片、預熱視頻、籌辦進展、活動預告等,做好便民服務工作,持續營造社會氛圍!5·18”前后,該專題共集納相關稿件110余篇,網絡曝光量達3700萬。 圖1 2022“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海報 (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5月14日,湖北日報紙質版深度解析中國主會場何以花落武漢,何以設在湖北省博物館,充分體現出融媒速度與紙媒深度。 圖2 2022“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設在湖北省博物館(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開幕式前三天,湖北日報微博發布了一組倒計時精美海報,從“荊風楚韻等您來賞”、“博物館之城”盛情相邀、“國家文化客廳”再迎國家級盛會三個層面邀約公眾共襄盛會。 “5·18”當天 5月18日開幕式當天,湖北日報全媒體矩陣濃墨重彩聚焦中國主會場高光時刻,在客戶端、微博、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對開幕式、主題論壇、青年論壇、主展覽、“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揭曉、博物館之夜等系列活動進行圖文、直播、音視頻、創意海報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報道。 圖3 2022“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開幕式 (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團隊還結合活動主題“博物館的力量”,從國際、國家、社會、公眾四個層面,系統梳理近年來湖北省各類博物館的發展成就,展示新時代博物館事業的“湖北貢獻”!5·18”當日,湖北日報紙質版推出通版宣傳報道,內容扎實,設計新穎,圖文并茂;同時,要聞(評論版)配發東湖評論《感受文明的力量》;200份當日《湖北日報》擺放進開幕式主會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紛紛翻閱,并進行交流,稱贊湖北日報相關宣傳報道“大氣”“厚重”“出彩”。 5月19日,湖北日報紙質版再次以通版形式對“5·18”當天主會場活動進行全景式呈現,突出活動主題“博物館的力量”——讓文化浸潤人心,讓歷史告訴未來,并在頭版刊發相關政務報道,獲各方好評。 創新性表達,讓文博盛會報道出新出彩 在本屆“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宣傳報道中,湖北日報等主流媒體從各個方面進行創新,做了不少有益嘗試。 小切口呈現大主題,串珠為鏈講好中國故事 湖北是古人類發源地、楚文化發祥地、三國文化之鄉、中國近現代革命策源地,全省文物資源豐富,有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58家,珍貴文物10萬多件(套)。 如何借本屆“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在漢舉辦的契機,向中外博物館界及廣大公眾呈現厚重的荊楚文化、長江文明,講好中國故事?經反復思考、琢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決定從小切口入手,以時間為軸,選取百萬年間荊楚大地重要歷史時期的代表性文物,串珠為鏈,讓中外博物館界及廣大公眾共同見證“荊楚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何從大量珍貴文物中挑選出十多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在2分半鐘的時間內呈現給公眾?記者憑借多年深耕文博戰線的積淀,與多家一級博物館館長、專家溝通,最終確定了17件文物,包括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中華第一長文觚、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省政府門前升起的第一面國旗等。 文物敲定后,從搜集高清照片,提煉文物價值,到與新媒體中心責編、美編反復溝通,記者數易其稿,最終呈現的海報以黑色底色凸顯文物神秘感,金色大號字體彰顯文物價值,同時標注其名稱、年代和出土地,讓人一眼難忘;視頻第一幀配以線描黃鶴樓及編鐘,以深藍色為背景,極具湖北地域特色,且與“國際博物館日”官方海報主打色一致。就連字體、字號、色調等細節,也是多次推倒重來,最終呈現的“一眼萬年”四個大字大氣瀟灑,字體并非電腦系統自帶,而是美編手寫的。 圖4 “一眼萬年”新媒體產品截屏 (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用心創作的海報、視頻《一眼萬年!“國際博物館日”帶你閱盡荊楚文物瑰寶》獲得了主辦方的認可,與國家文物局官方宣傳片一道在主會場青年論壇的現場滾動播放,獲得各地嘉賓好評。 此外,人民日報新媒體與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北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時長4分鐘左右的視頻《文明的路標》,通過太陽神鳥金飾、敦煌壁畫、達·芬奇《維特魯威人》等70件世界各地的絕美文物回望人類歷史,以國際化視角展示中華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各美其美,給人直達心靈的震憾。該視頻同樣以小切口描繪了宏大圖景,解釋了深刻主題,以優質內容和精美畫面獲得網友認可,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后刷屏。 加強與受眾的互動,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 全媒體時代,報道從策劃、制作到推廣,無不強調受眾意識。新媒體產品應注重與受眾的交流、互動,給受眾帶來美好的體驗。 湖北省博物館聯合全國7。ㄊ校15家文博機構舉辦“龢:音樂的力量——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是主會場的主展覽。如何將該展覽更好地呈現出來?經多次頭腦風暴,報道團隊最終決定從凸顯交互性入手,策劃、制作融合創新產品——H5“音樂的力量!這些文物‘聲聲不息’”,采用“戳一戳看真容”技術,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展示中國音樂文物的獨特魅力。同時,記者獨家搜集到曾侯乙編鐘原件演奏的孤版錄音《千古絕響》,將其作為該H5產品的背景音樂。有2400余年歷史的青銅編鐘清脆悅耳,為產品增色不少。 圖5 H5“音樂的力量!這些文物‘聲聲不息’”截屏 (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此款用心用情制作的融合創新產品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相關話題閱讀量達500萬+。不少網友表示“好看”“好聽”“好贊”,“穿越千年,文物活了起來”。 在預熱階段,報道團隊特別注重與受眾進行廣泛互動。湖北日報設置微博話題#最想打卡博物館#,聯動武漢地區多家博物館,開展多輪抽獎送精美文創產品的活動。其中,微信公眾號推文《“沉浸式”逛省博,隨時都行!》推介湖北省博物館新館基本陳列VR全景虛擬展廳,并為網友送上高顏值福利,網友紛紛留言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點贊。 協同發力又各有差異,全媒體宣傳助“國際博物館日”持續霸屏 2022年5月30日,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收到來自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的一封感謝信,感謝湖北日報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全媒體宣傳推廣中發揮重要作用,助力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得到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相關領導及全國各。ㄊ、區)參會代表的高度評價。 回顧此次戰役式報道,相關宣傳報道獲各方好評,得益于湖北日報圍繞主題“博物館的力量”及系列活動提前策劃,同時充分發揮數千萬粉絲的全媒體矩陣傳播優勢,結合各平臺特性,協同發力。如在客戶端策劃專題,在微博設置話題并有效引導受眾,開展多場直播,同時精心制作系列海報、H5產品、長短不一的視頻、客戶端啟動頁等10多款新媒體產品。 活動期間,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也設置了#2022國際博物館日#、#中國博物館的國寶圖鑒#、#博物館文物出現在生活里會怎樣#等話題,閱讀量破億的話題有3個,話題傳播量達7.6億。 全媒體的集體發力、爆款產品接連刷屏、熱點話題持續霸榜助力將此次活動打造成公眾知曉的文化盛宴,讓全社會都感受到了博物館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