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聲部民歌傳承人與歲月的碰撞时间:2023-08-07 在少數民族的漫長發展歷史中,多聲部民歌在音樂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面臨沖擊,多聲部民歌傳承現狀不容樂觀。鑒于此,為了更好地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通過對藏族多聲部民歌傳承人的實地調研與訪談,探討傳承人面臨的困境,提出一系列可行對策,包括加強對青少年傳承人的培養、建立傳承人交流平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以期為解決藏族多聲部民歌傳承人的問題提供有益參考,謹以此文為業內相關學者提供新的思維駐點。 中國多聲部民歌是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表現形式,常見于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它不同于傳統的單聲部民歌,通常由多個歌手分別唱出不同的旋律和歌詞,形成一種多聲部的和聲效果,具有豐富的音樂變化和藝術魅力。一直以來,世界音樂界認為中國沒有多聲部和聲藝術,復調音樂僅存于西方。直到20世紀80年代,侗族大歌登上世界音樂舞臺才改變了國際上關于中國沒有復調音樂的說法。而松潘藏族多聲部民歌同樣以復音聲部、獨特唱腔的“驚天之姿”綻放在青藏高原東部。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位于青藏高原東緣,這里擁有壯麗的山川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藏、羌、回、漢等多個民族雜居于此。自唐以來,松潘就是漢藏貿易、軍事文化交流的重鎮,也是著名的茶馬古道中轉站之一,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該地民歌文化提供了獨特的背景和豐厚的土壤,其中,熱務溝藏族多聲部民歌——“則么卡日”尤為出眾!皠t么卡日”是一組體系豐富的多聲部民歌,包括敘事歌、頌詞、對歌、贊歌、酒歌、情歌、勞動歌以及小調等。這些民歌不僅在唱腔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而且歷史悠久,是熱務溝藏族寶貴的民俗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熱務溝藏族多聲部民歌傳承人個例 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承載著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使命。多聲部民歌傳承人通過口傳心授、示范演示等方式,將地方傳統民歌傳承下來,使其在當代社會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他們不僅是演唱者,更是本土文化的代表和傳承者,為保護和傳承本地或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則么卡日”的故鄉——松潘熱務溝,也有一位把一生心血都獻給多聲部民歌的傳承人——達妹。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她為“高原百靈鳥”。 我叫達妹,今年57歲,藏族人。我出生在松潘縣熱務溝紅土鄉木西寨。我們家有三個老人,我的父母、奶奶都是性格開朗、特別好客的人,都喜歡唱“則么卡日”,即多聲部民歌。我記憶中奶奶特別擅長唱“則么卡日”,村里很多老人都會唱。只要有人家里聚會、結婚或開展慶;顒,大家就會圍坐在火塘邊,喝咂酒(青稞酒),唱“則么卡日”。一般由男性長輩從“瓊且”(祭酒詞)開始,然后爺爺們唱“勒”,唱完“勒”,奶奶們唱“拉伊”,最后很多人一起唱“德說”,高高低低地唱。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火塘曾照著我們的臉,很溫暖,老人們坐在神龕下面互相靠著,有的靠在門邊,手搭在耳朵上或喉嚨邊,瞇著眼睛,使勁地唱。這樣邊喝咂酒邊唱,可以唱個通宵。孩子們到處跑著,鬧著,非常幸福,所以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從小就種下了熱愛“則么卡日”的種子。 我的“則么卡日”最早是從我父母和奶奶那里學的,他們很好客,經常把村民聚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又唱又跳,經常唱到雞叫天亮。在這里,村民不管是上山、干農活,還是敬神、聚會,都可以唱“則么卡日”,人們也很喜歡對歌。由于從小受長輩們的影響,我也愛上了多聲部民歌。 17歲那年,我初中畢業,當時我的三個弟弟都在讀書,父親在牧場放牧,奶奶和媽媽做農活,家里條件太差,沒有經濟來源供我們四姊妹一起讀書,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我開始找工作。當時,木西寨小學老師要調走,沒有老師給孩子們上課,而我是本地唯一一個初中畢業生,于是村里安排我在村里的小學任教,由此開始了我的民辦教師生涯。只要有機會,我就會跟著奶奶、母親和其他愛好多聲部民歌的歌手們學習,聽他們唱“則么卡日”,聽他們講故事。 25歲時,我開始尋找演唱搭檔,因為“則么卡日”是多聲部民歌,兩個聲部,必須有兩個人唱。搭檔很不好找,有的搭檔會在一起唱一輩子,搭檔去世了,也就不唱了。另外,搭檔還需要達到一定的要求。首先,聲音條件要好,兩個人的聲音要和,聲部要和諧;其次,要喜歡唱,要愿意和你一起唱多聲部民歌;最后,還要性格合得來,配合默契。到后來,我發現我的初中同學朗加妹愛好音樂,性格也活潑開朗,而且我們兩家距離也近,練習很方便,所以我便找到她,希望她可以和我一起組成搭檔,唱“則么卡日”。那時汪靜泉老師每年都會到我們村采訪,讓我們唱多聲部民歌,如果唱得好,就邀請我們到外地演出。自那以后,只要有時間,我倆就一起練習唱“則么卡日”,并讓媽媽指導我們。有時,我會把寨子里唱得好的人請到家里來,招待他們,向他們學習,奶奶和媽媽看到我愛唱“則么卡日”,很高興,并鼓勵我好好學習。她們耐心地教我各種唱腔、歌詞,比如什么場合唱什么調,用什么詞等。除了家人之外,我還拜已故的洪措妹和澤里妹為師,她們倆是我們這里唱得最好的,一直唱到了95歲,音樂人汪老師還給她們錄了磁帶,把她們倆稱為歌王。她們的生活很清苦,都是苦命人,但是我感覺她倆在一起唱多聲部時很幸福,聽著她們的聲音,便會想起她們的過去,我經常淚流滿面。 在學習多聲部民歌的過程中,我既快樂又痛苦,也受過一些諷刺和譏笑。但每次遇到各種挫折時,我就會唱“則么卡日”,用音樂安慰自己。只要唱我們的民歌,所有煩惱就會迅速消失。這么多年來,我最痛苦的是村民的不理解。我組織村里愛好多聲部的村民唱民歌,卻總有人認為我是為了賺錢才做這件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網絡逐漸發達,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流行音樂,對原生態民歌沒有興趣。以前村里舉行重大慶;顒訒r,全村人載歌載舞,穿著傳統服飾,唱著“則么卡日”,特別熱鬧,現在只有老人們唱原生態民歌,年輕人一般會放現代音樂,他們大多對傳統歌曲沒有興趣。由于沒有太多人支持,我很擔心“則么卡日”會失傳。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則么卡日”多聲部民歌,我向松潘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申報了熱務溝藏族多聲部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過松潘縣人民政府審核,2019年12月27日,我成為第五批松潘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為了傳承“則么卡日”,我從未放棄過。除了兩位已故的老歌王,我還拜俄里寨的熱木大叔和木西寨的洪波譯里大叔為師,他們都很熱心地指導我,除了唱歌,我們還討論如何把我們的古老民歌傳授給下一代,他們鼓勵我去找村領導、縣領導,通過不斷努力讓大家關注我們,終于,我們的努力有了回報,后來松潘縣舉辦大型活動時,會讓我組織村民去展示。這些年,我多次組織村民參加了鄉、縣、省級民族文化交流展演活動。我也接受過四川理工大學、四川音樂學院、西南民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高校專家學者的采訪。此外,我還收了一個徒弟,和她搭檔演唱,F在年輕人中沒有幾個愿意學民歌,求她們來學都不行,一是嫌沒收入,二是認為現代社會不需要唱老歌了。 55歲時,我退休了。退休后,我一邊照顧77歲的母親,一邊繼續組織村民演唱多聲部民歌!皠t么卡日”作為熱務溝藏族流傳上千年的多聲部民歌,曲調多樣,文化內涵豐富,在各種場合有不同的唱法及音調。我經常去拜訪會唱多聲部民歌的老人,搜集民間的各種多聲部素材,由于沒有什么其他設備,我都錄在了手機里,回來慢慢學習。我沒有學過藏文,只能用漢字記錄這些歌詞,很多音學得并不準,所以必須反復聽,反復學。 冬天,我會在成都市郫都區待一段時間。郫都區生活著一些藏族朋友,他們知道我會唱多聲部民歌,所以在一些節慶活動期間,會邀請我和母親唱“則么卡日”。通過這種方法,我也會借機宣傳藏族多聲部民歌,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則么卡日”。多年來,傳承多聲部民歌的過程十分艱難,沒有場地,我就在自己家中組織村民學習;沒有資金,我就用自己的工資收入招待學員,還組織大家外出演唱,演唱費用雖然很低,但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我一直在堅持。我經常會在電視里看到其他民族穿著傳統服裝,唱著自己的歌謠,出現在各種舞臺上,有些是國家級舞臺,有些是省級舞臺。我們熱務溝藏族雖然擁有多聲部民歌,但目前還在原地踏步,走不出大山,沒受到重視,這是我最大的心病。希望在有生之年,我能盡微薄之力,讓更多人了解藏族多聲部民歌,有更多年輕人可以來學習、傳承藏族多聲部民歌,也希望“則么卡日”能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 多聲部民歌傳承現狀 達妹對多聲部民歌充滿了熱愛,盡管在學習多聲部民歌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但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最終成為一位出色的多聲部民歌傳承人。她遇到的困難也是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現代社會面臨的困境。在當代,多聲部民歌等原生態傳統文化正面臨著重大挑戰,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優秀傳統文化面臨傳承困境,很多民歌已經瀕臨失傳,F代社會對傳統音樂的影響和沖擊也導致傳統音樂在多個領域逐漸邊緣化,甚至失傳。首先,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趨勢使得傳統音樂的受眾范圍不斷縮小,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更喜歡聽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等現代音樂,對傳統音樂的接受度較低。其次,新媒體的發展給傳統音樂的傳承帶來了沖擊,新媒體更加傾向于推廣流行音樂,對傳統音樂的傳播和推廣力度不夠。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老齡化問題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危機。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年輕人與傳統文化之間日漸疏遠。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外來文化的傳入,使得大部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知程度不斷下降,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第二,傳承人缺乏經濟和社會保障。許多傳承人堅持傳承往往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家庭傳統,缺乏專業訓練和社會保障,無法獲得應有的回報和認可,且難以維生。第三,社會認可度低。相較之前,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力降低,導致傳承人得不到足夠的社會認可和支持。第四,受現代文化沖擊和文化差異不斷增大的影響,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導致傳承人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已經年逾古稀,但是沒有其他合適的傳承者或繼承人,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危機。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消失。 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傳承人的角色至關重要,像達妹這樣致力于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心人,往往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創新,適應現代市場的變化和需求,才能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生存、發展。面對此類問題,達妹作為藏族多聲部民歌傳承人帶給我們的經驗和啟示值得我們思考。 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但也不乏一些積極因素。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其次,隨著科技的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更加廣泛地傳播,新媒體的發展也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 關于多聲部民歌傳承的幾點對策 首先,要加強對青少年傳承人的培養。多聲部民歌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需要長期學習和實踐,為促進青少年了解和學習多聲部民歌,社區可以開設相關培訓,引導他們走上傳承之路。其次,建立傳承人交流平臺。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非常重要,為此,可以建立線上、線下平臺,讓傳承人可以交流經驗,分享技巧,學習知識。此外,也可以組織一些傳承人的交流活動和展覽,為他們提供更多交流機會。最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和社會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支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以及經濟鼓勵措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社會也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推廣,增進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解,營造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氛圍。 綜上所述,多聲部民歌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具代表性和藝術性,同時,多聲部民歌也是民間藝術的核心構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傳承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多聲部民歌活態傳承面臨著挑戰。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對策,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