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生命力时间:2023-07-25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但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以及現代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嚴峻挑戰。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發生了變化,即由原來的搶救性保護轉化為以保護傳承為主,同時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發展,從而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機和活力,使人民的精神、物質追求得到進一步的滿足,F簡要論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并基于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實際情況,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價值 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對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也對堅定國人的文化自信,助推經濟健康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從客觀層面而言,正是中華民族始終如一的精神追求和一脈相承的精神特質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在一系列艱難困苦的考驗中依然能夠得以延續且煥發生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追求,同時也給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谠搶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保護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在傳承、發揚燦爛的中華文明。 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增進我國人民民族認同感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增進民族認同感有助于保障社會和諧,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因此,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福字和春聯,這一蘊含著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習俗得到了中華民族的廣泛認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其中,共同傳承中華文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定文化自信 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于增強民族自信與團結的重要推動作用。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自信鑄就了強大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底氣。當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植于中國優秀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表現出了顯著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更應注重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意義,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助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再創中華文明新輝煌。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包括傳統技藝、禮儀、醫藥、曲藝等,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密切相關,且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例如,利用獨特的傳統技藝可以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顯著提升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利用傳統醫藥,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利用村規民約,有助于開展鄉村治理工作。所以,我們一定要立足于實際,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實際情況分析 現階段,國家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近年來,國家相繼推出多項舉措,在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優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手段,相關部門也在積極開展專項調查,推出多個專項保護技術。通過分析現階段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可知,這些項目不僅有著非常廣闊的覆蓋范圍,也具有非常高的含金量,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旅游業中的融合與發展。但就現狀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尚有許多不足之處,國家應重視這些問題并及時進行改進。第一,現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途徑、方式亟待創新與優化,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在組織方面缺乏科學性、合理性,而且工作人員的專業性也不高。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路徑與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情況開展深入調查及分析,從而顯著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果。第二,目前許多地區對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僅浮于表面,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因此,迫切需要相關部門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軌跡與發展方式,加強與傳承人的溝通和探討,透過其發展軌跡充分掌握并落實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措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第三,中國擁有非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且非物質文化遺產覆蓋范圍廣泛,涉及各個行業和領域。新時代背景下,要想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知曉其發展需求與發展特點,明確今后的發展路徑,并在此基礎上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方式以確保及提升其傳播效果。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與眾不同的文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產品慢慢被淡忘,人們對其的青睞度大大降低,導致現階段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缺少傳承人,生存發展空間越來越窄。近年來,為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我國相繼出臺了多項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并開展了各項活動,希望縮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眾之間的距離,使其得以更好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 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故事 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對其背后的文化故事與其中蘊含的精髓予以重視,讓人們更多地了解、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以堅實的群眾基礎推動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一,應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關注的重點放在傳承人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文化內涵上,同時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擴大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順利實施。如今,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均非常重視傳承人的日常生活,除了給予傳承人一定的經濟補貼外,還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其社會地位。所以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相關部門不僅要深入挖掘其內涵,還要對民間藝人的物質生活予以足夠的關注,以使其工作效果更為理想。例如,在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后故事時,相關部門可借助現代化技術展示民間藝人的日常生活和其所掌握特色的技藝。這種做法既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也可以增強大眾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精髓與大眾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促使更多人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提升其保護和傳承效果。 第二,鑒于我國短視頻行業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因而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各地可以拍攝相關的主題影片或短視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或者開設專門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電視訪談節目,借助名人效應讓更多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有力支持。 完善保護傳承管理模式 要想全面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效果,相應的管理策略必不可少。我國應加強對相關規章制度的重視,利用多種硬性保護措施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利用多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深入人心。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因而相關部門需制定長效化發展機制,并與法律、政策相配合,提升整體管理效果。具體來說,第一,要融合搶救與保護工作,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學界應進一步研究、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其背后蘊藏的文化精神和內涵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相關部門應將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方向相結合,改變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秉承適度開發原則,防止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還應喚醒人們的保護意識,借助新媒體技術廣泛宣傳,促使人們積極參與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項活動中。第二,各地應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確保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積極落實各項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求、政策。充分把握新時代帶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機遇,制定相應的管理策略,進一步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同時,各地應積極溝通以及交流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總結的經驗,確保各地均能夠順利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升整體工作效果。此外,各地應不斷完善現階段各項工作的管理模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漸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形成良好的發展局面。 發揮新媒體的數字化優勢 利用新媒體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即立足于數字采集和數字處理技術,通過非實物形態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借助互聯網優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解讀、存儲與傳播,并開發新的利用方式的一種系統化過程。針對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說,以新媒體為基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涵蓋多個方面的新技術,包括數字化展示、存儲與設計等。而系統性原則與完整性原則要求我們在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時,一定要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與多樣性,有針對地開展保護與傳承工作。在具體操作時,工作人員可以借助數字化圖片、音像等,永久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或發揮數據庫技術的優勢對其進行管理。如此既能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貌,也有助于長久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以堅實的技術屏障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另外,在以數字化手段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更加直觀、形象地向人們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傊,我們應利用好數字化技術,完整地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能將其傳承下去。 發揮高等院校的積極作用 地方高校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一直都發揮著積極作用。通常而言,地方高校師生以本省人員居多,比較熟悉當地的文化遺存和風土人情,所以他們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與理解。以廣西民族大學舉辦的2023年廣西彩調傳承人培訓班為例,此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組織實施,對廣西本區域內的30名彩調傳承人進行為期30天的專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彩調音樂創作、彩調身段、彩調唱腔、彩調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幫助傳承人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戲曲文化、彩調歷史與發展、彩調表演形式創新等相關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提升彩調傳承人的創新能力。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代表,高校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方式、技巧傳承下來。2016年至2023年,廣西民族大學共舉辦了21期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培訓內容涉及彩調、刺繡、織錦、壯劇、染織、編織、民族服飾制作、陶瓷燒制及木構營造9個方面,參訓者共有764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對提升傳承人的文化藝術修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也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肯定。 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投入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涉及范圍廣泛,內容也十分龐雜,除了需要長期堅持外,對資金保障的要求也比較高,若只依靠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投入勢必無法滿足其工作需要,所以需把社會各界的力量聚集起來,一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首先,需要增加專項資金的投入。資金是啟動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先決條件,只有資金到位,才可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及時有效地開展。其次,應加強資金監管。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需的經費進行撥款,確保?顚S。同時,防止由于資金撥付延遲或是不到位而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再次,還需簡化資金申請程序,讓資金能夠盡快到賬。最后,鼓勵社會人士積極參與籌資,利用社會捐資等形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程都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只有傳承人的工作得到有力的支持,才能順利完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訓等在內的一系列工作。因此必須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首先,大力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一步優化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扶持政策,強化相關部門在扶持傳承人方面的責任和義務。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定激勵機制,每年評估一次,對做出較大貢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補貼,積極調動傳承人的工作積極性。其次,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工作。除了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更多的申報機會外,由于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均有自身特色,如果評審申報都是相同的標準,必然會讓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受損,因此可適當降低認定標準,在考評方面采取彈性模式。不僅如此,還需要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程序,做到高效認定,使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能夠重視此項工作,并積極參與其中。最后,要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僵局,保證傳承渠道的暢通。針對部分即將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加強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可通過設立工作室或是基地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一個好的傳承環境,減少傳承人的顧慮,使其全身心參與到培養接班人的過程中。同時鼓勵更多的青少年主動走進培育場地,切實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探索各種傳藝方式,強化傳承的儀式感,進一步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其中,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中擇優,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培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政府的相關部門和地方高校是主要力量。地方政府應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加強宣傳,幫助更多青年人了解非遺文化外,還應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設立專門的保護機構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應在傳承方式上進行創新,讓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以傳承,使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被更多人知曉以及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