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創新之路时间:2023-07-25 沿海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的先發地區,其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產業形態加速迭代、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等特點。與此同時,一些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也有待破解。新時期,沿海發達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要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技術支撐,推動產業形態迭代升級,加強人力資源保障等。 農村文化產業在鄉村振興中承擔著特殊使命,它為農村發展提供了價值指引、精神動力,同時也為農村產業迭代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沿海發達地區農村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在產業規模、產業門類、產業形態、產業結構等方面實現了大躍升。但傳統農村經濟形態、發展模式、文化風俗等也束縛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諸多學者對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周雪潔等學者認為政府應加強對農村旅游文化產業的建設引導,提高農村地區旅游文化資源利用率;時家賢等學者提出以文化產業發展為手段,以重點領域為突破,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條件,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使文化產業激發鄉村動力、釋放鄉村活力、挖掘鄉村潛力,使文化產業持續賦能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范建華等學者的研究發現數字文化產業能夠以自身獨特的價值性思維與實踐邏輯賦能鄉村振興,技術語境、本體語境和政治語境復合構筑的全新時代語境是數字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邏輯起點。在共同富裕方針的指引下,以浙江省為代表的沿海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的先發地區如何抓住鄉村振興的時代契機,實現農村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沿海發達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是農村文化產業形態加速迭代。原有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初級文化產品銷售與制作、文藝演出等方面。新時期農村民俗風情游、鄉村采摘游、康養保健游等新興農村文化產業業態不斷涌現,依托農村特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疊加休閑、觀光、餐飲、保健功能,拓展產業功能,不斷提升附加值。與此同時,“數字+”“創意+”“互聯網+”文化產業開始興起,文化產品從初級制作、原生形態、市井售賣轉向創意與數字賦能,一些文化產品植入現代科技,承載了鄉村獨特的文化因子,成為“文化意向”型產品,并依托互聯網平臺,突破了傳統物理銷售的界限,成為向外界展示農村文化的窗口。 二是農村文化產業規模擴大,貢獻率提升。農村文化產業和傳統農業的結合以及全新技術和運營銷售理念的引入改變了農村文化產業的基本面貌。農村文化產業結構呈現出復合化特點,農旅商貿游一體化激活了鄉村潛在資源,農村文化產業的整體產值、“畝產”功效都得到了提升。文化產業在鄉村存量勞動力資源開發、外來勞動力資源吸納以及農村整體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規模體量在鄉村經濟體量中的占比明顯提升。 三是農村文化產業的文化塑造功能持續彰顯。文化產業既具有經濟屬性,也具備公益屬性。隨著農村文化產業內容、門類、形態的豐富,農村優秀文化以更加多樣的渠道、更加豐富的平臺、更加生動的傳播樣式走進千家萬戶,在農村價值觀凝練、鄉風文明建設、農村社群關系建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村群眾的文化習慣、審美愛好等發生了質的改變,為進一步開拓農村文化市場,增強供應端與需求端的匹配度,提升整個市場能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沿海發達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農村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長期束縛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深層次問題也亟待破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農村管理經營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作為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先發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主要依賴城鄉融合,通過城市文化產業資本、業態、管理模式對農村的傳導與反哺有效激活農村市場,比如近幾年對農村民宿及自然景觀的商業性開發極大地帶動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同時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一些地區城市先進文化業態對農村文化產業的拉動效能不足,且產業能級、形態與農村發展基礎存在落差,農村經營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適應文化業態創新的要求,農村人力資源、產業基本面、農民觀念等也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農村發展的“文化產業”和農村“文化產業”之間形成了路徑歧義,農村的本土型產業和扎根型產業還存在發展短板,文化產業在農村扎根不足而形成的“兩張皮”問題亟待破解。 二是同質化發展制約產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當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出現了模式趨同現象,大都依托農村自然景觀資源,開發農村觀光、紅色體驗、休閑住宿等文旅融合項目等。短期資本的集聚較易引發重復建設,造成農村文化市場的快速飽和,帶來惡性競爭的隱患。一些企業通過降低服務標準、盲目制造概念等方式吸引消費者,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既影響了農村文化生態環境,也導致文化產業結構趨同化、單一化,難以提升競爭力。 三是過度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透支未來發展。當前,在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一些地區存在片面追求短期效益,過度透支自然資源、過度包裝、過度商業化等問題。一些農村的文化產業項目對耕地林地資源的保護造成了一定壓力,部分農村過度包裝文化商業項目,片面“引流”,使游客量超過區域的承載量,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尤其是商業化的過度運作給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使農村文化創作與實踐偏離了來源于基層、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價值導向。 沿海發達地區農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價值取向及基本原則 一是因地制宜原則。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不能搞片面的模式移植,要根據農村自然資源稟賦、傳統文化特色、產業基礎和農村社群結構特點,科學遴選農村文化產業的主要門類及形態,形成差異化競爭力;注重挖掘鄉村獨特的文化基因,加強特色文化典故、文化人物、文化精神、文化現象與物質文化載體的緊密結合;注重新興文化產業與農村文化發展基礎的有效銜接,充分考慮產業匹配度、受眾接納度、情感融合度等,科學確定農村文化產業的主導門類、業態、發展量級等,打造既富有特色,又貼合實際的農村文化產業品牌。 二是協同發展原則。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解決正確價值導向與有效的市場占有率之間的關系問題,還要處理好產業發展與鄉村支撐以及資本場地要素供給之間的關系,關注農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問題,以及城鄉一體化市場打造及產業鏈分工優化問題等。只有這樣,才能將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置于鄉村產業振興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加快資本、資源、管理、市場、土地等要素的統籌集聚,找到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三是數智賦能原則。文化產業是無邊界產業,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打破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物理界限,不同文化內容、文化門類、文化形態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了迭代升級。當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要抓住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機遇,嘗試將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等技術引入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實現傳統文化資源與科學技術的高度聯動,加快彎道超車、換道超車,實現躍遷升級,更加契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愛好及接受習慣,以全新的媒介形態推廣農村文化產業,使農村文化產業趕上文化創新變革的潮流。 四是價值引領原則。農村文化產業承載著引領社會價值方向、涵養受眾心靈的重要責任。新時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產業內容的選擇上,以傳播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新時期農村文化新風貌為主要價值導向,凝聚新時期農村文化精髓,提振農民的精、氣、神。在文化形態上,利用自媒體等互聯網渠道傳播文化形態,以立體化、多樣化、生活化的方式展示新農村文化景象。通過正確的價值引領,確保農村文化產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新時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策略及實踐路徑——以沿海發達地區為考察視角 加強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 立足于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在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精準錨定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策略及路徑。根據區域發展實際,在鄉村振興規劃中厘清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占比權重、主導產業門類及形態、重點發展的產業類型、產業依托及要素支撐機制等,明確人才、土地、資本等方面的保障舉措,推動大學生返鄉、鄉賢回歸等,嘗試建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性基金和市場風險基金等支持體系,在政策層面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強化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 建構“系統+點穴”的雙循環產業發展模式!跋到y”指通過文化產業生態系統建設支撐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針對農村文化資源稟賦甄選優勢產業,通過城鄉協作、校地企聯動構筑產業生態圈,從文化創新技術研發與轉化、產業形態層次提升、產業鏈上下游綜合配套、品牌塑造及推廣、文化專業市場拓展等方面構建體系化生態系統,實現“技鏈產市”的協同壯大!包c穴”指強化對農村廣大文化中小企業的精準賦能,激發點狀產業、中小企業活力。根據文化產業不同門類及企業運行的多樣化需求,開展訂單式、點穴式技術對接、要素供給等,通過關鍵要素撬動,提升農村文化類中小企業發展質量。比如建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校地企技術聯盟或技術超市,提供線上線下技術供需對位型交易平臺;依托高校力量,建設技術銀行,使技術以知識資本的方式介入農村文化產業技術與經營形態升級的過程中,使原來“點對點”的線性模式轉變為整體性技術交互、供需優選機制,將單一公益幫扶模式拓展為產業要素融合模式。通過“主導產業+全產基本面”的結合,實現農村文化產業的深入性、系統性、長期性及穩定性發展。 探索建立數智賦能農村文化產業的創新模式 數字化是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部分發展基礎較好的農村可以通過數字化賦能探索文化產業“先行一步”的發展模式,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大力開展生態農業、生態文旅等數字產業、數字經濟培育,通過數字化賦能,加快產業快速迭代,強化“鯰魚”效應。通過數字化改革、系統重塑,打造若干個“未來文化鄉村”先行試點范本,加強數字技術對農村文化發展全產業鏈的深度介入,以可感知、可觸摸的形態展示農村發展愿景,凝聚城鄉文化發展共識,加強以變革、創新為核心的文化迭代,激發潛在發展力量,匯聚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合力。 推動傳統農村文化產業形態迭代升級 當前,文旅融合是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內容與基本形態。在農村文化產業建設與發展實踐中,要打好“文化特色牌”“產業疊加牌”“全鏈融合牌”等。立足于農村綠水青山資源稟賦與文化民俗特色等,通過去同質化及產業鏈集成,把原始生態資源開發、創意和數字加持、農旅文旅融合、文化及民俗挖掘、衍生產業布局、人力資源虹吸、資本要素匯聚等緊密結合起來,構筑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創新性產業形態、差異化發展定位的美麗鄉村旅游綜合體經濟,實現傳統“農家樂”“洋家樂”的提質升級,推動產業向縱深發展,提升續航力與穩定性,打破單一產業、低端產業、同質化產業的瓶頸束縛,形成農村文化旅游差異化品牌聯動效應,有效規避產業擠兌及低端惡性競爭。立足于農村原有產業基礎,引入新興產業門類及產業形態,實現對原有產業的迭代改造。比如綠色康養產業在原有短期旅游經濟的基礎上,融合餐飲、民宿、醫療保健、文化旅游、衍生消費等門類,培育長線康養業態。推動農村特色文化的全產業鏈開發及數字業態呈現,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特色文化產品、文化資本及跨域跨時空的文化價值標識,實現“文化初級加工”向“優質全產業鏈文化產品”的轉型,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打造“生態+鄉村電商”的升級版模式,改變原有單一的農產品網絡銷售模式,實現統一的生態概念、生態技術、生態管理、生態品牌賦能,使產品銷售向品牌塑造、生態傳導轉型,提升全產業鏈附加值。打造“公司+村+家庭農場”復合型經營模式,實現“三型合一”“三產疊加”,通過復合型經營,提升城鄉生產要素、土地、管理及制度的集成效益。 強化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支撐保障 針對當前農村人力資源有效供給不足的狀況,通過在地人力資源培訓、配置大學生返鄉政策包、加速優質產業人力資源虹吸、推動區域產業學院建設等多種方式優化人力資源服務供給。特別是要精準對接農村主導文化產業門類,整合高校專業資源,推動建設區域農業農村特色產業學院,加快對口性專業化人才培養,推動人才和產業鏈配套、技術人才嵌套入股、人才集成型跨合作交流。通過產業學院“政校融合”的全域緊密型合作,吸引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開發閑置流,培訓及盤活農村現有勞動力,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打下扎實的人才基礎。 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既關系農村產業的迭代升級,又直接關系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在國家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戰略等的賦能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在彌合城鄉發展文化鴻溝,提升基層勞動力素質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提供重要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