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山縣七巧繡社:非遺“繡”出來,鄉村興起來时间:2023-07-25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積極探索地域特色鮮明的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實踐,探索非遺創造性轉化與文化共富。寧波開放大學象山學院以七巧繡社為載體,構建了文化共富背景下非遺工坊賦能鄉村振興的131培訓模式,即打造1個團隊、開展3項培訓、形成1個機制,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 刺繡是象山縣民間傳統手工藝,也是象山縣重要的非遺項目。為貫徹落實“加大文化非遺保護力度”的國家戰略要求,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寧波開放大學象山學院發揮區域資源優勢,聯合象山縣非遺中心共同組建了七巧繡社,堅持“政府推動、繡社培訓、分戶加工”的總體設計路徑,重點打造刺繡培訓團隊,提供菜單培訓、節慶培訓和專題培訓,健全“工作室+七巧繡娘團隊”的鄉村創業服務機制,探索出了“非遺+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象山縣刺繡非遺項目的生存現狀 傳承人出現斷層 目前,在象山縣擁有刺繡技藝的主要群體是老年婦女和文化水平不高的留守婦女,再加上刺繡本就是慢工出細活,刺繡技藝要達到精湛水平的難度較大,投入時間長,打基礎花費的時間較長且收益不顯著,難以吸引青年群體主動參與,這就造成當下刺繡發展傳承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 產業基礎薄弱 從象山縣刺繡產業的總體規劃和布局來看,其缺乏大規模的龍頭企業帶動,小、散、弱的現象突出,資源整合困難,且目前刺繡產品主要集中在挎包、家居用品、裝飾品等方面,缺乏原創性、特色性作品,產品附加值不高,經濟效益并不顯著。 宣傳推廣不足 象山縣刺繡非遺相關企業以及鄉村繡娘缺乏品牌意識,在產品設計、銷售、包裝、宣傳等領域的專業化程度較低,因此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市場營銷方式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對現代傳播方式掌握有限的非遺產品在營銷方面處于劣勢。 象山縣七巧繡社“131”模式的建構 七巧繡社社長徐嫦月是象山縣民間刺繡傳承人,縣第二批優秀民間文藝人才,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谙笊娇h刺繡非遺現狀,寧波開放大學象山學院聯合七巧繡社主動挑起培育繡娘、復興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大梁,構建了七彩繡社助力鄉村振興的“131”培訓模式,即“打造1個團隊,開展3項培訓,形成1個機制”。 打造1個團隊,為繡娘培訓提供師資保障 1.組建多元化導師團隊 七巧繡社培訓團隊采用多元組團方式,主要采用骨干直聘、線上申請、線下報名3種形式,對于非遺刺繡傳承人、縣刺繡行業協會專家、優秀志愿者采用聘任制,針對社區居(村)民則采用線上線下招募和申請的形式。在縣非遺中心的支持下,學院搭建起了一支以七巧繡社核心骨干成員為主,以技術強、參與積極性高、態度端正的社區居(村)民為輔的培訓團隊。 2.健全動態化管理制度 七巧繡社制定了《七巧繡社團隊的學習制度》《七巧繡社成員的考核制度》和《七巧繡社檔案制度》,形成一套切合實際、富有特色、務實管用的制度,促使繡社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一是建立有聲有色的持續學習制度,規定了應知學習、應會學習、知會一體學習這3類學習形式。應知學習,即統一開設《非遺刺繡基本技巧》《非遺刺繡構圖》等理論課程;應會學習,即根據成員技能熟練度,因材施教確定技能實踐內容,分班進行刺繡機能實操學習;知會一體學習,即組織成員進行沉浸式、體驗式、脫產式游學,進一步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 二是建立有獎有罰的考核評價制度,從師德、教學水平、村民滿意度等方面出發,每學年對團隊成員進行考評,評價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個層次,將村民的滿意度作為核心團隊成員是否續聘的重要依據之一。 三是建立有進有出的檔案管理制度,一方面,優化進出門檻,跨區域、跨行業、跨系統持續吸收學有所長的學員充實到師資團隊中來;另一方面,不回避、不糊弄、不妥協,將積極性不足、主動性不高、態度不端正的師資團隊成員進行清退。 3.開發立體化團隊資源 為了給學校提供線上線下立體化的學習資源,學院以七彩繡社骨干成員為核心,組建培訓資源開發團隊。團隊遵循針對性和實踐性的開發原則,既對村民學習者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素質、文化背景等客觀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共性,作為編寫教材的客觀依據,又關注非遺實操特征,強調教材語言的通俗易懂,重點創作線上視頻教材和線下紙質教材。目前,團隊已利用抖音App平臺,結合當下熱點創作了《跟著徐老師學刺繡》等抖音、云課堂線上視頻教材,結合區域非遺歷史與技法編寫了《刺繡基礎知識》《蕾絲繡針法》《平面刺繡針法》《線狀邊緣裝飾針法》等線下紙質教材,夯實了七巧繡社的教學基礎。 開展3項培訓,為技藝傳承提供服務平臺 1.適應鄉村治理的菜單培訓 菜單培訓采取“婦聯制單,鎮、鄉點單,繡社接單”的服務形式,即婦聯制定培訓菜單,由縣婦聯以文件形式下發到各鄉鎮婦聯,鄉鎮婦聯根據需要點單,然后委托七巧繡社進行組織培訓。例如象山縣丹東街道婦聯下單“迎亞運”的手工刺繡活動,徐嫦月老師圍繞“迎亞運”主題,向該街道參加培訓的學員傳授刺繡的基本知識、圖案設計、手法技巧等,指導學員刺繡亞運圖標,并鼓勵學員發揮特長,融入個人創意。菜單培訓具有按需定教的優勢,能夠充分滿足每個社區個性化治理的需求,豐富鄉村文化治理內涵。 2.融入鄉村習俗的節慶培訓 在“三八”婦女節、七夕節、端午節等節日之際,七巧繡社團隊面向縣域鄉鎮、村社等組織開展刺繡活動。如在“三八”婦女節開展“巧手點靚慢生活”“一針一線繡芳華”的活動;在端午節團隊開展“繡麗香囊”手工刺繡體驗活動;2021年在建黨100周年來臨之際,團隊在大徐鎮舉行了“百人刺繡、一心向黨”獻禮建黨100周年活動,在團隊導師的帶領下,大徐鎮百名婦女手捧繡布,將對黨的熱愛、深情與祝福凝聚在一針一線中。結合這些節日開展培訓活動,既能充分展現傳統節慶的魅力,營造節日氛圍,又能展現女性心靈手巧的特質,豐富廣大女性同胞的業余生活。 3.瞄準鄉村產業的專題培訓 專題培訓是指對有關人員進行專門培訓,包括繡娘、繡花工、團隊成員三個方面。對繡娘的培訓主要涉及七巧繡社文創產品,以繡花鞋為例,由于市場需求量較大,可以對具有高端技法的繡娘進行“民間特色繡花鞋”專題培訓,使其制作出的繡花鞋能滿足受眾對時尚設計的要求。對繡花工的培訓主要為崗前培訓,如為黃避岙鄉龍嶼村張學軍繡花廠的100名新入職繡花工進行莖繡、平面繡、回針繡、打籽繡等技能培訓,使工人掌握繡花技能。對團隊成員的培訓主要包含授課能力、創新能力及設計能力三個專題模塊,一般會聘請省內優秀的刺繡專家作為導師,進行一對多的特色輔導。 形成1個機制,為非遺創業提供長足動力 以大徐鎮大徐村為代表的村民在參與七巧繡娘學習型團隊后掌握了刺繡技能,但是其繡品的銷售渠道不暢,繡品樣式難以和市場需求進行對接,創造的經濟效益有限。為此,學院依托七巧繡社的核心團隊,以有意愿創業的社區居民和村民為主體成立工作室,改變“單打獨斗”的狀態,“聚沙成塔”,提高刺繡產品創業的組織化程度。2017年象山首家刺繡工作室——象山七巧刺繡工作室正式成立,打造了“產品設計—分戶加工—電商營銷”一條龍的女性農創客孵化共同體,構建了“工作室+七巧繡社團隊”的鄉村非遺創業服務機制。 1.產品設計,釋放刺繡魅力 產品設計以七巧繡社骨干成員為主,以鄉村婦女為輔,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挖掘刺繡的獨特價值,釋放刺繡的魅力,加強刺繡衍生品及文創產品的研發與商業化制作,重點研發貼近生活、符合現代女性審美觀的手工產品,提高刺繡品的文化價值和消費價值,積極引導刺繡品向規;、大眾化、多元化方向發展。一是圍繞地域屬性設計特色產品,結合象山漁文化,在香包、荷包、扇子上繡各種漁文化的圖案。二是圍繞文化屬性設計文旅產品,如扁魚香包、桔寶系列產品、楊梅系列產品等,并將其作為游客的伴手禮。三是根據功能屬性研發各類產品,如端午節的香包,老中醫調配的中草藥香包等,都發展為網上的“爆款”。 2.分戶加工,繡娘無本創收 分戶加工即當七巧繡社設計好的產品樣式投放市場并產生大量訂單后,鄉村繡娘以個體的名義自主報名,基于七巧繡社團隊設計的產品圖樣,領取手工制作材料,在家進行加工制作,批量化生產。以“民間特色繡花鞋”為例,七巧繡社將圖樣和材料分發給有意愿進行“來料加工”的繡娘,并對其進行簡單培訓和講解,隨后由繡娘按照規定的時間和數量進行加工,最終由七巧繡社按照協商價格統一回收。在這種模式下,繡娘無需投入資金,還可以利用繡技賺錢,頗受鄉村女性歡迎。 3.電商營銷,打通全域渠道 七巧繡社通過品牌設計、品牌包裝,抓住“互聯網+”時代電商平臺全域營銷的契機,搭建了“七巧繡品工坊”淘寶店、“七巧象繡”抖音直播號等營銷平臺,通過線上和線下銷售模式銷售繡娘制作的刺繡產品,突破傳統營銷壁壘,實現文化價值的轉換。截至目前,微店買買、甬農鮮、淘寶等平臺都在出售七巧繡社的產品,象山縣繡品的銷售模式不斷更新,市場占比不斷擴大。 象山七彩繡社“131”模式的實踐效應 打造了一類刺繡精品課程資源 在區域性培訓服務過程中,七巧繡社團隊累計編寫了《刺繡基礎針法》《刺繡圖案設計》《跟著徐老師學刺繡》等10余種新型培訓課程,這些資源受到了學員和民間刺繡愛好者的喜愛和歡迎。2022年12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發布《關于公布社區教育“能者為師”首批推介系列特色課程的公告》,學院推送的《跟著徐老師學刺繡》入選“生活技藝”主題系列課程。 創新了一種刺繡培訓教學模式 學院與七巧繡社通過“校社合作”模式開展3項培訓,打破了七巧繡社承載能力有限與刺繡非遺項目教學需求量大且集中之間的矛盾,實現了學習資源的規;敵,年均培訓超400余場次。這種“技能培訓+繡品制作課程模塊化”的傳承新方式能夠持續培養手工刺繡技術人才,繡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與實踐后有機會加入培訓師的行列,幫助更多鄉村女性開啟手工刺繡生涯。 扶持了一批鄉村女性創業人才 目前,七巧繡社累計培養繡娘3000余人,以大徐鎮大徐村為例,從事刺繡制作己成為當地婦女群體致富的主要增收來源,通過繡品多渠道推廣和售賣,吸納婦女就業1000多人,實現年產值100多萬元,繡娘人均增收千余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無圍墻工廠”!131”模式的推廣促使很多鄉村女性通過刺繡技藝安心留在農村,這既有利于農村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又為鄉村培養了一批創業型人才。 激活了一個中國文旅產業品牌 隨著“民間刺繡+旅游”品牌的發展,目前象山縣民間刺繡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趨勢良好,逐步形成了特色產業鏈。即繡社入駐民宿,讓游客體驗刺繡,從而吸引游客。如七巧繡社團隊入駐新橋鎮的俞家小院,為游客提供繡品展示、繡品定制服務,賦予了民宿特色和靈魂,也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共同匯聚成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合力,實現了經濟效益增收。2022年9月24日,第十六屆中國海洋論壇暨首屆“萬物開源”海洋雙創大會上,鄉村繡娘的漁文化刺繡文旅產品被主辦方大力推薦,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特色載體。 象山七彩繡社“131”模式的經驗啟示 在培訓效益全面顯現的背景下,七巧繡社“131”培訓模式的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家開放大學荊德剛書記考察后高度肯定“七彩繡社”以品牌項目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模式。2020年七巧繡社在寧波市終身教育活動周中獲評“領軍學習型團隊”,2021年“七巧繡社助力鄉村振興”被評為寧波市“雙高”項目。 校企合作發展傳統工藝利于資源共享雙贏 象山刺繡要想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就必須滿足市場需求,堅持“走出去”,加強與大中專院校、社區學院的合作,走“產、學、研、創、用”結合的道路,以產品研發、生產為平臺,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繡娘培育以象山學院為后盾,以七巧繡社為產業標識,二者以校社合作、技藝育人為共同目標,注重職業技能培訓團隊建設,既要外聘大師、學者來講課指導,也要利用好本土專家帶徒授業,就近就地滿足企業的各種人才培養需求,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技能層次,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 創新要結合時代需求和審美傾向進行融合 如何讓逐漸失去生存土壤的傳統工藝轉化為滿足當代市場需求的創意手工藝,是推動刺繡這一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校社通過加強產品設計研發,推動非遺文化活態傳承和創新。一是定期組織企業、合作社,到四大名繡生產地和高校學習先進的刺繡技法、制作工藝、文化創意,開拓視野、更新觀念。二是提升文化內涵,協調與爭取寧波大學、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在象山設立校外實踐和研學基地,為七巧繡社成員帶來新思路、新創意,使得傳統刺繡得到了升華。 文旅業態變化需要繡品文創迅速調整策略 2022年,象山刺繡產業的營收縮水了四分之一,繡娘的日子變得異常艱難。為了擺脫困境,學院調整了刺繡產品的設計方向,要求繡娘將精力從繡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轉向繡制更簡單、售價更實惠的“文創小品”上,開創更多的“文創周邊”,用“小型+實惠+文創”的產品戰略吸引“捂緊錢袋子”的客人;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香包系列產品包括扁魚、長魚香包,楊梅系列胸針、鑰匙扣、化妝鏡,桔寶系列抽口袋、口金包,蟶寶手袋等,成為象山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