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創作,廣傳播:融媒體語境下的微紀錄片时间:2023-07-21 融媒體時代下,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習慣、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更加青睞碎片化、視頻化的信息,由此,短視頻這一新型傳播媒介迅速成為媒體融合創新的重要風口。微紀錄片作為紀錄片的一種新形式,兼具傳統紀錄片和短視頻的雙重屬性,同時因短小精悍的“體型”、精致生動的視聽語言、多樣豐富的文化內涵,受到廣大創作者的一致推崇。融媒體語境下,如何探明微紀錄片的發展方向,使其在信息爆炸時代實現“突圍”,是當前微紀錄片創作與傳播所需思考的一項重要課題,F通過對融媒體語境內涵、微紀錄片含義及其類型的分析,結合融媒體語境下微紀錄片創作與傳播面臨的主要困境,探討融媒體語境下微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路徑,以供參考。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碎片化信息傳播大行其道,各類短視頻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67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增長迅速,用戶規模首次突破十億大關,用戶使用率達到94.8%。自2018年以來,短視頻用戶規模由6.48億增長至10.12億,短視頻已然成為一種全民化應用。作為短視頻的一種特殊存在形態,微紀錄片屬于傳統紀錄片與短視頻的子類視頻模式,同時具備內容質量高、傳播效率高的優勢,所以又被稱為“精英敘事與大眾敘事的中間產品”。但微紀錄片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影響了其發展。對此,本文將對融媒體語境下微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進行研究分析。 融媒體語境相關概述 美國理論家馬克·波斯特在其著作《第二媒介時代》中將大眾傳媒時代稱作“第一媒介時代”,將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時代稱作“第二媒介時代”;谶@一分類,有研究人員將融媒體時代稱作“第三媒介時代”。從不同媒體時代的傳播特征角度來說,“第一媒介時代”表現出單向的、線性的、不可選擇的傳播特征;“第二媒介時代”鑒于互聯網的開放性,表現出雙向、開放的傳播特征,但依舊秉承直截了當的線性傳播模式;“第三媒介時代”則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憑借網絡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承載信息的媒介形式不斷趨于多元化,且伴隨傳播形態的轉變,傳播主體也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融媒體背景下,社會大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所以,這一媒體時代表現出開放、非線性、碎片化的傳播特征。 微紀錄片的相關概述 微紀錄片的基本含義 微紀錄片使一個新生的影視類型,截至目前,學界對微紀錄片的含義尚未形成一個明確的界定。因為微紀錄片是傳統紀錄片在互聯網時代為適應新媒體環境而衍生形成的,所以其含義可在與傳統紀錄片的比對中獲得相應的參考。傳統紀錄片的一個主要特征為真實性,也就是在創作選材方面,側重根植于現實生活土壤,以真人真事為拍攝對象;诖,傳統紀錄片主要指的是一種依托真實藝術表現手法,調動觀眾內心感受,啟示觀眾思考的媒體藝術表現形式。在提倡真實的創作方面,微紀錄片與傳統紀錄片具有共通性,因此,真實性也是微紀錄片的一個主要特征。但微紀錄片與傳統紀錄片在含義上存在一定差異,即傳統紀錄片有宏大的史詩性題材、專業的制作團隊以及固定的制作模式,主要通過電視媒體進行傳播;而微紀錄片則短小精悍,時長一般在10~25分鐘,題材新穎多樣,內容自主性突出,傳播渠道主要為新媒體平臺,注重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 微紀錄片的主要類型 微紀錄片是傳統紀錄片在網絡信息技術支撐下發展形成的產物,對其的分類在借鑒傳統紀錄片分類方法的同時,還應立足于微紀錄片自有的特性,因此可以將其分成時事報道類微紀錄片、人物傳記類微紀錄片、歷史文化類微紀錄片等類型。 時事報道類微紀錄片的特性近似于新聞片,側重展現近期發生的新聞事件,但范圍不局限于特定時間段的單一新聞事件,其整體結構、內容更加完整。代表作品如《一起上冰雪》,該紀錄片從不同方位、不同視角呈現了北京冬奧會前后國人迎接“冬奧”的精神風采。 人物傳記類微紀錄片緊緊圍繞特定人物,強調依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影像資料或人物生平,展現相關人物故事。代表作品如《匠之心》,該紀錄片從不同角度講述了12個匠人故事及其匠心風采,涉及非遺技藝、影視藝術、職業創客、匠藝品牌團隊等不同領域,以微紀錄片的形式帶領觀眾踏上了一場頗具東方韻味的匠心之旅。 歷史文化類微紀錄片側重通過對文物古跡、影像資料、數據信息等內容的拍攝呈現,達到真實再現歷史文化的目的。該類微紀錄片通常具備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及藝術價值。比如《國家相冊》《故宮100》等歷史文化類微紀錄片,以中國歷史大事件為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生動展現,可以很好地幫助觀眾感受中華文化。 融媒體語境下微紀錄片創作與傳播面臨的主要困境 創作者水平有待提升 融媒體語境下,UGC創作模式是微紀錄片在傳播主體方面發生的一大轉變,用戶制作的微紀錄片作品在市場中占據著越來越高的份額,但作品質量參差不齊。由于缺乏專業的拍攝技術、設備,以及過硬的專業知識,部分創作者創作的作品整體質量不高,一些微紀錄片作品采用平鋪直敘的拍攝手法呈現生活點滴,如同“流水賬”一般,缺乏實質內涵,很難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微紀錄片,因此創作者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創作主題趨于雷同 相較于傳統紀錄片,微紀錄片的主題內容明顯更為豐富。但與此同時,微紀錄片的主題內容也呈現出泛娛樂化、同質化的發展趨勢。如2012年央視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國》收獲巨大成功后,美食類微紀錄片隨之呈井噴之勢,一時間市面上涌現出大量與美食相關的微紀錄片作品。雖然該種趨同的發展趨勢也有助于推動微紀錄片發展,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度,則可能會導致微紀錄片陷入“泛濫成災”的困境,最終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 傳播方式較為保守 新時代,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百花齊放,成為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渠道。如何利用好這些媒體平臺對微紀錄片進行傳播,關乎微紀錄片的整體傳播效果。比如,如今影視劇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增量傳播的模式已愈發成熟,如在電視媒體播出影視劇的同時,也可以在短視頻平臺開通官方賬號,并對精彩劇情開展二次創作,借助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以此通過電視、短視頻平臺完成對影視劇的共同傳播,使影視劇傳播效果得到大幅提升。而在微紀錄片傳播方式的選擇上,僅有少部分成熟的商業系列作品借助多媒體平臺進行宣發,大多數微紀錄片的宣發方式仍相對保守,沒有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微紀錄片的傳播效果。 融媒體語境下微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路徑 深入現實生活采集創作素材 當前,不論是微紀錄片的創作模式還是傳播環境,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除去專業人員,越來越多短視頻創作者也參與到微紀錄片創作的行列中。因為無須投入過高成本,微紀錄片數量不斷增多,選題也趨于多樣化。由于如今人們更偏好瀏覽與自身密切關聯的信息,因此與人們現實生活相關的微紀錄片通常更易于贏得受眾的關注。對此,在微紀錄片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應充分把握受眾需求,提高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度,捕捉人們關注的焦點、熱點,采集能夠反映生活現實的創作素材,如此方可創作出更接地氣且能夠滿足人們實際需求的作品。 比如,在微紀錄片《理想的鄉村》中,創作人員采用散點透視的方式,聚焦于10個關于鄉村的溫暖故事,以強烈的人文關懷展現了10位不同年齡、職業、地域的普通人閃閃發光的有趣內核。在這些普通人中,有常年為邊遠地區牧民免費義診的藏醫,有熱衷于拍攝家鄉紀錄片的藏族村民,有憑借“神速”剪羊毛視頻在網絡上“走紅”的年輕人,還有在沙漠中經營農場的沙漠農夫等。他們不僅是鄉村中理想生活的追求者,還是腳踏實地的行動派。創作人員以短短幾分鐘時間展現了每位人物樸實動人、發光發熱的一面,切實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同,并使其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些紀錄片讓人們認識到每個人都能夠讓自己的生命閃光,點燃自己,照亮他人。 突出作品主題,展現自身特色 如今,微紀錄片數量不斷增多,其中不少微紀錄片不論是題材、創作手法還是表現風格都趨于雷同,自身特色不突出。對此,在微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應當有意識地規避同質化選題,在內容展現上追求個性表達,使作品主題得以強化突出,進而讓自身創作的作品能夠在海量的微紀錄片中脫穎而出。 比如,在微紀錄片《青年!聽我說》中,創作人員有效突出了新時代中國青年胸懷天下、剛健自信的作品主題,通過講述11位中國青年的真實故事,為人們樹立了新時代的青春榜樣。這11位青年中,既有為鄉村振興不辭辛苦的建設者,又有瀟灑航行于洶涌大海中的“女大副”,還有積極攻克“卡脖子”難題的產業工人等。他們的人生故事各不相同,但都在各自的崗位上貢獻青春力量,展現了新時代青年懷揣夢想、勇于擔當的氣魄。該作品主題突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不僅與當下的社會需求相契合,還對廣大中國青年產生了深遠影響。 凸顯敘事美學,提升親和力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接收直觀生動、富有親和力的信息內容,傳統紀錄片嚴肅、固化的風格已難以滿足新時代受眾的審美需求。鑒于此,在創作微紀錄片的過程中,創作者應注重展現微紀錄片獨特的敘事美學,讓作品更富有親和力,更貼近人們的生活。 首先,講究從微點切入。有別于傳統紀錄片偏向于以宏觀、廣闊的視角開展敘事,微紀錄片應當從“微點”著手,不論是面對重大歷史事件,還是聚焦普通人物,都應當注重依托對相關細節的敘述,幫助受眾在腦海中自主形成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有效契合受眾的審美趣味。其次,秉持直截了當的敘事風格。受傳播形式、傳播途徑等因素影響,在微紀錄片創作中,創作者應當秉承直截了當的敘事風格,直奔主題。換言之,在有限時間內,創作者要想將所傳達的內容說清道明,必須借助開門見山、節奏明快的敘事手法展現主題;還應當以重點突出的鏡頭語言表現畫面內容,確保受眾可以有效接收畫面信息;即使是采用蒙太奇表現手法,也要注重快速切換,切忌拖沓。任意一處與主題展現無關的設計都會對微紀錄片整體敘事產生不利影響。 推進微紀錄片的跨媒介傳播 融媒體背景下,微紀錄片的傳播應當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不斷拓寬自身的傳播渠道。也就是說,微紀錄片不僅要通過既有的電視媒體、視頻網站進行傳播,還應借助新媒體技術擴大傳播范圍,提升傳播效果,幫助人們實現對信息資源的自由自主接收。此外,人們也可以向微紀錄片創作者表達相關的訴求、建議,實現“雙贏”。對于同一微紀錄片,可以借助不同形態、方式對其進行多元化傳播,保證微紀錄片在電視媒體、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均可探尋到適宜的主題風格。另外,面對廣大受眾提出的不同需求,可以嘗試將同一微紀錄片制作成完整版、高濃縮精華版(視頻一般約為10秒,與影視劇預告相類似)、解說版(基于不同受眾認知視角,對微紀錄片中的專業術語、重要元素等進行深度解讀,滿足受眾的求知欲望)等一系列不同的播放形態。綜上,在微紀錄片的傳播過程中,面對各種傳播媒介、傳播平臺,微紀錄片制作團隊可以依托多元化表達方式及表現形態,推進微紀錄片的跨媒介傳播。 總而言之,微紀錄片作為紀錄片的一種新形態,不論是基于創作難易度視角,還是基于形式、內容視角,都有不同于傳統紀錄片的新特征,其憑借題材新穎多樣、內容自主性突出等特征,為紀錄片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融媒體語境下,越來越多新媒體平臺、制作團隊、獨立創作人陸續參與到微紀錄片創作的行列中,微紀錄片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前景。對此,微紀錄片創作者應充分認識到融媒體語境下微紀錄片創作與傳播面臨的主要困境,基于不同角度助力微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進而推動微紀錄片的有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