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寫與漢字形體的嬗變时间:2023-07-16 人類是先有了語言才有文字的,文字誕生以后就被拿來記錄語言了,這也是它的主要職責。正因如此,字寫得好壞,也是根據其能否更好地擔負起“記言”這一任務來判斷的。寫得規范,能默寫的字多,書寫技術熟練的人就算好的寫手,所以,字跡規范、勻稱、清晰、熟練,是那個時代對書寫者的要求。漢字與書寫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漢字誕生之初是因大量的書寫訓練才逐步定型的,可以說,沒有書寫就沒有漢字。但過程總是會消失在結果中,而且書寫過程往往會被書寫結果所掩蓋。不只如此,漢字的規范性要求也一直規定著書寫的方向。 漢字形體發展中的書寫 在古人眼里,字與書是無法分開討論的,因為在他們眼里,字必須通過書寫才能被生產出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可行的辦法!墩f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睆垜循彽摹段淖终摗分幸灿蓄愃频恼f法:“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母子相生,孽乳浸多,因名之為字。題于竹帛,則目之曰書……字之與書,理亦歸一!睗h字與書寫曾經是相互配合、不分彼此的,它們是“理亦歸一”的,但就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漢字與書寫早已不再是許慎、張懷瓘所說的那樣,想必,“初造書契”的古人怎么也不會料到漢字與書寫竟然會在數千年以后分裂得徹徹底底。 依類象形 受文字發展階段的影響,盡管書寫者已經相當努力,但漢字的筆法依舊無法高度統一,漢字的形體也無法高度整飭,F存的比較早且有說服力的手書墨跡是春秋時期的《侯馬盟書》和《溫縣盟書》。仔細研究這兩件墨跡,可以發現其筆法并沒有嚴格統一的模式,并不像我們所了解的金文那樣筆筆藏鋒、筆畫勻一,而是因勢立形,位置不同,起筆的斜角也不一樣,呈現出的起筆形狀、筆畫態勢也各異。這并不是有意為之,書寫者也想把字打磨得更簡潔一律,只是當時的文字發展階段不允許罷了。書寫作為“六藝”之一,是貴族子弟必須掌握的技能,但這終究是基礎技能教育,只要掌握了這種能力就行,寫得好也不會被奉為“書法家”。甚至一些寫手在完成一件得意之作后,自己的名字都不被允許出現在作品中。查閱這一階段的文獻可以知道,很少有“某某人擅書”的說法,更沒有因字寫得好而標榜青史、名垂后世的例子。但書寫的結果——“漢字”卻備受重視,強調漢字功能的言辭屢見于文獻記載,整理漢字形體的工作從未間斷,而且歷代為形體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都會被銘記,即使當時此人做的只是整理工作,也要將其夸大成創造,即使是來源于群眾的造字活動,也得歸到神靈般的倉頡那里。這樣一來,本屬于普通書寫者的促進文字誕生與發展的功勞看起來就都與他們無關了,在書寫中走向完善的漢字也幾乎被看作是由脫離了書寫過程的英雄創造的。 漢字“怎么寫”要受“寫什么”的限制,即書寫要受漢字形體規范的限制。秦朝“書同文”制度的落實就反映了這種傾向。從《云夢睡虎地秦簡》和《里耶秦簡》中可以看出,秦朝時的手寫體已經開始向隸書過渡了,而官方推行的“小篆”相較而言屬于落后的字形模式,但為了強化漢字的統一性、流通性,當時依然使用落后的字形去約束已經進步的書寫習慣。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漢字的統一性、精確性訴求一直很強烈,在它的制約下,書寫不能肆意。但先進的書寫方式畢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它代表著全新的、對漢字書寫效率的需求。 簡易之道 漢代是漢字形體劇烈演化的時代,也是書寫發揮巨大作用的時代。許慎編的《說文解字》是一部篆字字典,目的是防止古今文字脫鉤。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文字形體演變迅速,古今文字之間的差異很快被拉開。漢末趙壹在《非草書》中批評當時競相習草的風氣:示簡易之指,非圣人之業也!Z齒以上,茍任涉學,皆廢蒼頡、史籀,競以杜、崔為楷。趙壹的這篇文章所反映的觀點其實就是在此之前社會普遍對漢字書寫的主流看法,認為書寫要被關進規范漢字的籠子里,不能隨意寫。但正像他說的那樣,社會對漢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總有“趨急速”的時候,于是,草書就在這種環境中產生了。草書無疑是書寫效率最高的字體,但也是形體最難固定的字體,是書寫自由探索的最大尺度。按理說,隸書已經是相對規整的字體了,它既能照顧到書寫的規范性,又能照顧到書寫的效率;谶@些優點,隸書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標準范式頒行天下,讓后代子孫都這么寫。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隸書是從篆書演變而來的,它的筆法與篆書極其類似,簡潔而樸實。在社會穩定的時候,書寫尚能守住基本規范,但在社會動亂的時候,簡潔的筆法會給書寫者更大的發揮空間,字形就容易被寫亂。這也是隸書沒有被長期頒行天下的原因。在規范書寫方面,隸書所能達到的效果還不夠,換句話說,它尚處在漢字發展的中間階段,還保留著漢字的諸多原始特征,只有進一步完善才能保證形體的穩定性。從這里可以看出,書寫仍在適應社會的各種需求,積極探索很多類型的寫法,這種探索有得有失,但只要還會對漢字形體的穩定性造成干擾,就仍需要改進。 楷法齊備 魏晉時期是個過渡階段,一方面,更高一級的實用規整字體正在醞釀,另一方面,更私人化的書寫開始探索書寫本身的樂趣,而相對輕視漢字形體規矩,這被稱為“翰墨之道生焉”?瑫拿妊渴窃跐h末,興盛是在唐代,相較于之前的字體,楷書是筆法最復雜、形體最穩定的字體。唐楷以前,從來沒有一種字體會使用如此多類型的筆畫,且對筆畫的書寫有如此嚴格的要求。對比唐楷與魏晉楷書的墨跡,能明顯感覺到唐楷的筆畫頓挫多,不如魏晉楷書的筆畫利落、清新,F存的魏晉時期書者練字的紙片,書寫技法還不純熟,說明是出自初學者之手,可以看出那個時候的初學者并不是從訓練筆畫開始的,一開始就是在學寫字,這也說明當時的基本筆畫筆法還相對簡潔,不足以構成書寫難度,不用刻意去訓練筆畫。到了唐代就不一樣了,人們開始有了訓練筆畫的意識,我們所熟悉的“永字八法”就是用來專門訓練筆畫的,傳說為王羲之所創,實則是唐人的發明,目的就是訓練繁難的基礎筆畫。從唐代開始,楷書領域就有了以某位書家的字為范式的現象,像歐體、顏體、柳體等,而其他字體卻不存在這種現象,李陽冰篆書寫得好、懷素草書寫得好都沒有被稱為“李體”或“懷素體”,這說明當時作為官方實用字體的楷書,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而楷書的典范性書家,也備受推崇、追慕?瑫淮_立為官方實用字體后,就再也沒有產生其他新的字體,一方面是這種模式限制了書寫的其他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填補了一部分社會需求,不需要通過書寫再去改造漢字來提高效率?瑫梢哉f是規范漢字的極則,它的筆法煩瑣,使漢字形體達到了空前穩定的狀態。我們在寫字的時候常常有一種感覺,魏晉楷書有捭闔之氣、行云流水之感;而唐代楷書端莊文雅,法度森嚴,看著也很美,但要想拿起筆學著書寫就比較難,而且書寫的節奏也是頻繁提按頓挫的,很難運筆如飛、自由揮灑,書寫的體驗感較差,這種楷書比較適合官方場合,在非正式場合寫字,像自作筆記、自書詩、朋友之間傳信等一般不會用楷書,而是用行書,行書比楷書更有書寫效率和書寫樂趣。也就是從這里開始,奠定了官方場合多用楷書,非官方場合多用行書的書寫格局,后世一直沿用,這也是漢字的規范性與書寫的效率、樂趣所達成的妥協。 以后的宋元明清都沿襲了唐代的思路,官方字體越來越規整嚴謹,而非官方字體越來越自由爛漫。明清時期有“臺閣體”和“館閣體”的說法,這種字體以“烏、光、方”為標準,這個標準怎么看都更像是印字的標準,而不像是寫字的標準。官方用字的形體規定開始逐漸忽視書寫時的自然生理習慣和書寫體驗感,反而把漢字的一套煩瑣的筆法規則強加于書寫,F存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在當時就是由一些從全國抽調的優秀寫手寫成的,他們寫的字體和現在我們字體庫里面的楷體已經很接近了。這種字的形體整飭、光滑、刻板,盡管看起來很規矩、齊整,但寫起來卻束手束腳,這是對書寫的禁錮,也令書寫者感到拘束和壓抑。文字的本質屬性是符號,到了明清時期,它的進化算是進入高級階段,能夠更準確高效地承載信息;而非官方的書寫也更好地甩開了枷鎖,開始盡情展現,自由探索。 書寫的角色之變 回看文化的產生過程,便知道書寫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人與動物相比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人類有著燦爛的文化,而人類的先進文化最早是從“紋”化開始的,就是將萬事萬物濃縮在筆下,隨后對之進行傳播、研究、分析。對于早期人類而言,這是個超能力,他們通過這種創造符號并利用符號的能力來開啟“征服世界”的道路,從此就有人具備了“提筆安天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能力?v觀整個人類歷史,不管是這種經驗、能力的產生還是其代代接續,都離不開書寫。漢字與書寫是相伴出現的,漢字離不開書寫,書寫也離不開漢字。在二者最初的關系中,書寫是占據主動地位的。如果說漢字是在書寫中產生的,應該不會有人有不同意見,漢字這種高級符號就是人類書寫能力的體現。而且漢字的發展、進化也是書寫推動的,如果不是反復的書寫實踐,漢字就不會進化得如此簡潔、多姿多彩,因此可以說,是書寫孕育了漢字并推動了漢字的發展。 雖然如此,但歷史上漢字與書寫受到的待遇卻有差異。古代文獻分類把漢字的學問歸到了“經”部,將其作為通經、解經的手段。古人非常重視主流思想建設,而漢字就是為這種思想服務的。文字一度被當作打開思想的門戶,正所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這也是漢字之學被納入“經”部的內在邏輯。漢字的學問包括很多方面,書寫便屬于漢字“形學”之下的學問,它是通過生產漢字將原本無形的思想轉化為肉眼可見的形象傳播出去的,這也能解釋為何中國歷史上不斷進行漢字形體的整理與改造工作,然后讓書寫不斷去適應新的經過改造的字形。前面說過,書寫受社會發展的影響,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這種發展規律并不是時刻與漢字的形體要求相吻合的,相反,漢字書寫的效率性與漢字形體精確性的矛盾常常被激化。 從以上層面來看,漢字書寫與其他文字書寫有著相同的任務、相似的角色,但漢字書寫又有其獨特之處。漢字書寫緊緊跟隨中華文明的發展腳步,中華文明綿延久遠,書寫也從未間斷。在人們眼中,漢字承載著傳承數千年的中華文化,它頻頻越過“記錄語言的符號”的圍欄,也就是說,寫手書寫出的漢字不以承載語義為主要目的,而是通過其本身的字體風格、文化含義來表達某種思想。老牌大學的校名是請著名學者、書家題寫,一般不會用打印體直接印刷出來,從傳達信息的層面來講,二者之間沒有多大差別,甚至打印出來的校名更容易被看懂,但書家題寫的校名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背后的信譽力量是打印體遠遠不能企及的。這種書寫就未屈從于語義之下,而是以文字形象為手段的另一種形式的主動表達。 在當今時代,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多少場合需要拿起筆寫字,更不要說是拿起毛筆寫字,F實需求的退潮,壓縮了書寫的生存空間,使得書寫正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這是個不可扭轉的殘酷現實。且不說古今人們書寫水平的差異,就是當下爺、父、孫三代書寫水平的差異都是肉眼可見的,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大眾書寫能力退化已經進入快車道。但漢字卻并沒有因為書寫的衰落而頹廢,現代技術的運用讓漢字找到了更好的展現方式,它的規范性、效率性空前發達,時!耙鹿诔钡爻霈F在大眾視野中,繼續塑造人的意識形態。漢字與書寫曾經是相互配合、不分彼此、“理亦歸一”的,現在卻分裂得如此徹底,F在,雖然還有很多人提起毛筆寫字,但這種書寫已經被奉為藝術行為了。不過,起碼我們能夠確定,它們會僅僅成為審美沉思的對象——也許是珍貴的寶藏,但已經降級到人類經驗的邊緣了,F如今,書寫儼然已經成了一種古老的活動,在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中,它的位置擺放已經頗為尷尬,到底是繼續延續、傳承這種能力,還是讓它隨著社會發展的浪潮自然來去,是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當下,書寫已經被奉為一種藝術行為,這種轉變其實在書寫發展的歷史中早已露出端倪。漢字是在書寫中產生并被書寫實踐一步步推動著向前發展的,同時,漢字日益增長的實用性逐漸對書寫提出了許多要求,這對書寫實踐來說也是一種制約。書寫一旦有了嚴格、一律的范式、楷則,其表現力就會大打折扣。隨著科技的進步,書寫這種文字顯現方式已經變得相當落后,在現代社會中它的實用意義已經幾近不再,幾乎都是以藝術的身份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