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莊浪非遺“活起來”时间:2023-07-10 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載體,也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國家、地方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才能獲得良好成效。目前國內學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多集中于挖掘其內涵與價值方面,而對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則較少。因此,現以莊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切入點,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困境,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留存下來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于建設文化強國,展現大國風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基層非遺工作者,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對做好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進行以下幾點思考。 莊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狀 莊浪縣位于甘肅省中東部,六盤山西麓,屬古成紀文化圈,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和女媧氏的主要活動地之一。全縣總人口45萬,總面積達1553.14平方千米,擁有18個鄉鎮、293個行政村。復雜的地域環境和特別的遠古歷史決定了其蘊藏著豐富的古文化歷史遺存以及豐富的民間文化。截至2023年5月,莊浪縣共收集非遺線索600余條,調查項目370多個,被分8大種類。重點項目有160多個,其中民間文學2個,民間音樂8個,民間舞蹈1個,戲劇35個,曲藝2個,民間雜技9個,民間美術143個,民間手工技藝33個,消費習俗6個,人生禮儀6個,歲時節令5個,民間信仰2個,民間知識1個,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6個,民間醫藥3個。已有89個非遺項目被列入國家、省、市、縣非遺名錄:國家級1項,省級2項,市級31項,縣級55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困難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匱乏 首先,非遺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部分傳承人雖然技藝水平很高,但由于其文化水平低,致使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效果不夠理想。其次,非遺傳承人數量較少,且主要為男性;非遺傳承方式單一,仍以師徒傳承為主;傳習場所多為傳統村落,沒有形成完整的網絡傳承體系,大部分非遺傳承仍為單傳或僅由一人傳承;傳承內容多局限于民間生活習俗和生產勞作等領域,與現代社會脫軌。這些問題都進一步加大了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難度。最后,時代帶來的文化代溝使得年輕人對非遺的了解不夠深入,年輕人參與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因而使許多非遺傳承的專業人才隊伍呈現出“青黃不接”的嚴重態勢。 市縣級非遺項目缺乏資金支持,宣傳力度不夠 非遺從發現、挖掘到申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深入民間探尋和研究,也需要充足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再加上申遺審批還有可能面臨不通過的風險,因此,許多地方政府陷入兩難境地,即一方面希望在保護和傳承非遺中獲得收益,另一方面又擔心申遺進程會影響當地收益。尤其近年來,受經濟因素的影響,很多非遺項目缺乏資金支持,面臨資金缺口大、資金使用效率低、資金外流嚴重等問題。 非遺產品難以打開市場形成穩定的產業鏈 僅靠傳承人的責任感及其興趣愛好很難支撐保護與傳承非遺工作的長期開展。但許多地區在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時,沒有為非遺產品開通有效的營銷渠道,也沒有為其建立科學的盈利模式。與此同時,資源流失、產業發展緩慢等一系列問題都消磨著傳承人傳承非遺以及創造價值的動力。此外,大部分傳承人處于弱勢地位,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政府扶持機制和市場化運作模式的支持,將難以激發傳承人傳承與發展非遺的動力,難以達到非遺活態保護的預期目標,也難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整理與有效傳承。 對非遺保護傳承的建議 發揮政府的宣傳引導作用,樹立全民保護意識 政府是傳承非遺的倡導者,人民是非遺的保護者和傳承者。因此,政府要積極開展與非遺相關的宣傳、展覽及論壇活動,不斷提高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報道頻率,加強全民對非遺傳承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才能在全社會形成自覺尊重、自信守護非遺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推動我國非遺事業的長足發展。具體而言,在宣傳活動中,政府應該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將“弘揚中國精神”作為核心價值,加大對非遺的宣傳力度,打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加強與其他新聞媒體的合作,擴大非遺傳承的受眾,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非遺交流活動,利用各類平臺廣泛傳播有效信息,促進公眾積極參與到非遺的學習、實踐和探索中,增強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此外,政府還要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到非遺項目開發建設之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調動各方力量的積極性,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只有增強群眾對非遺的保護意識,共同發掘、保護和傳承非遺,才能更好地保持和延續非遺的生命力。 保障資金支持,充實隊伍建設 各地在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時,不僅要原汁原味傳承非遺“前世”,還要深入挖掘非遺項目的“今生”。首先,國家應加大對市、縣級非遺項目的資金扶助力度,滿足非遺展館建設、技術支持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的資金需求,同時在財政上給予一定的傾斜,以保障非遺類博物館、紀念館和陳列館的運營及發展。對已申報成功并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的非遺項目,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重點扶持。此外,除了政府財政撥款外,還應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到非遺項目的開發中。其次,各地應建立完善的非遺信息平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建立相關數據庫,包括實物檔案、圖片檔案、影像檔案以及口述檔案等。最后,在專業非遺人才的引進方面,要充分考慮非遺傳承人的知識及能力水平,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通過定向招錄、定期考核、雙向選擇等方式,將優秀畢業生納入本地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隊伍當中。在日常的培訓中,要注重提升非遺傳承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者的職業素養,使其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有關單位也要完善薪酬制度,為非遺傳承人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對于已經取得了良好成績的非遺傳承人,可以授予其相應的榮譽證書或職稱證書,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勵其不斷努力。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鼓勵非遺傳承人申請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對于已經獲得非遺項目代表資格的傳承人,則可以讓其向當地文化館推薦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非遺工作增添新的活力。 通過多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激發非遺文化的再生活力 通過互聯網、數字文化館和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等多元化方式,對非遺資源進行開發和運營,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傳媒手段相結合,實現對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全方位保護。具體而言,首先,可以采用線上直播的形式,讓更多群眾了解和參與非遺進課堂、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豐富群眾了解非遺的途徑;依托“非遺”網絡平臺,建立網絡學習中心、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傳播陣地,打造集知識普及、技能培訓、藝術熏陶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其次,鼓勵非遺傳承人從幕后走到臺前,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在活動中拉近群眾與非遺文化之間的距離。通過促進非遺的傳播、創新傳播方式、拓寬傳播渠道、增強非遺文化影響力,推動非遺更好地融入群眾生活,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例如,莊浪縣文化館創建的“非遺保護交流群”凝聚縣內外藝人的力量,他們通過微信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保護交流活動;通過組織舉辦“非遺傳承基地”系列培訓班、展演會,提高廣大民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利用手機App以及微信朋友圈,發布各類相關信息,積極引導人們關注非遺,關心、支持非遺事業的發展,充分調動群眾保護與傳承非遺的積極性?傊,非遺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以及經濟價值。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應加大對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注重挖掘非遺的文化內涵,使非遺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從而不斷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促進非遺事業與教育科研的有機結合,賦予非遺產品學術生命力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應以文件的形式下發至教育部門,在中小學校、職業學校開設非遺課堂,成立非遺傳習所、非遺講堂等。各個學?梢越Y合自身實際,設置非遺課程。通過校本化教學,把非遺融入日常教學中。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還要聘請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走進課堂,展示非遺的無窮魅力,提升學生對非遺的了解程度,真正實現非遺在學術領域的長久傳承。 開創非遺產品的市場化道路,延伸非遺事業的產業鏈條 鼓勵非遺產品走向市場,需要深入挖掘非遺的經濟價值,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創新發展非遺產品,打造完整產業鏈,適應現代社會對文化產品多元化需求。構建非遺的商業運行模式,同時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創新能力和設計能力,推動非遺傳承與市場的融合發展,發揮市場對民間文化及產業的推動作用,全面發展文旅融合,大力開發文創產品,為非遺文化生存發展提供沃土。 提倡非遺走進景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梢栽趥鹘y節日、旅游旺季期間,通過官方引導,政府買單,鼓勵當地民間社團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非遺項目展示、展演活動,讓更多的游客了解當地非遺。充分發揮非遺傳承人的帶動示范作用,在原汁原味傳承非遺“前世”的同時,深入挖掘非遺項目的“今生”,設計一批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在各旅游景點設立非遺產品陳列展廳,讓游客在觀賞非遺項目展示、展演的同時,了解非遺產品,購買非遺產品,實現非遺有傳承、有發展、有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真正使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久不衰。 發現和培養非遺傳承人,夯實非遺保護的根基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但當前傳承人隊伍的培養是基層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一塊短板,因此,必須做好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工作,完善非遺傳承人培養機制,積極吸收新生力量。具體來說,首先,要把各地對非遺項目的摸查登記,非遺項目展示、展演以及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作為當地政府績效考核不可缺少的一項指標。其次,建議鄉鎮地區確定一名專職非遺負責人,鼓勵鄉鎮成立鄉村記憶館、民俗記憶館等各種館所,提升鄉鎮村社對非遺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最后,要建立非遺項目傳承人檔案,鼓勵非遺傳承人帶徒授藝。此外,積極開展傳習活動,鼓勵民間社會團體開展多種形式的民俗活動,提高當地民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方式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提高非遺傳承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推動非遺活動常態化,加以完善和發展 縣文化館開展非遺五進“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景區、進軍營”活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非遺的根基在民間,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廣闊天地也在民間。具體而言,首先,建議鄉鎮建立非遺展示、展銷館,在了解與掌握非遺種類、分布、生存環境和保護現狀的基礎上,廣泛征集非遺相關的歷史資料和實物,挖掘、總結和申報富有本鄉鎮特色的非遺項目,促使傳統工藝走進群眾生活,服務于當地的經濟建設。此外,還可以對已入選或即將被列入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進行整理,提取其中的文化要素進行加工,制成各種形式的非遺產品,讓非遺走進市場,進入大眾的視野。其次,積極引導群眾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加大對村(居)委會成員的培訓力度,增強他們對非遺的保護意識。同時,鼓勵村民成立專門組織來培養一批優秀的民間藝人、傳幫帶人、志愿者等人才。鼓勵民間非遺演出隊走進景區、村社、學校進行展演,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賦予非遺更加旺盛、鮮活的生命力。鼓勵鄉鎮、社區組織開展花兒演唱會以及農民文化藝術節等各種民俗文化活動,適時舉辦非遺展示展演、民間文藝比賽等活動,在全縣營造“人人知曉、人人熱愛、人人學習、人人傳承”非遺的濃厚氛圍。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核”。非遺的根基在民間,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廣闊天地也在民間;鶎臃沁z保護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更好地加強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基于當前實際情況,深入挖掘,多策并舉,搶救性保護瀕危非遺項目,積極創新工作思路,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徑,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