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看福建文化走出去时间:2023-06-27 福建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同時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支流,福建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地域文化資源獨特鮮明。峇峇娘惹是指早期以福建人為主的中國人移民到東南亞后,與當地人通婚所生的后代。福建文化元素從語言、建筑、飲食、服飾上深深地影響了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形成,為海外文化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中的福建文化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商道,其推動了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和共同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見證了以古泉州為代表的福建各地外貿商品精巧的生產工藝和貿易輸出,這些共同促進了中外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峇峇娘惹族群的產生 峇峇娘惹又被稱為“土生華人”,峇峇娘惹族群文化來源于中華文化。峇峇娘惹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專家認為它最早來源于土耳其語,并由印度傳入,意思是“先生”“父親”和“孩子”。峇峇娘惹指的是15世紀以來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移民與當地人通婚所生的后代,他們最終在語言和習俗上實現了融合,成為峇峇娘惹族群。在東南亞地區,華僑史是華僑所在僑居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其也是中華歷史不可分割的支流。因此可以說,峇峇娘惹族群文化融合了中華文化與部分東南亞地區的文化。而在這些華人移民當中,以福建人居多。福建文化元素在很大意義上影響著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形成。而且從語言傳播的角度來看,峇峇娘惹屬于最早對中華文化進行有效傳播和交流的族群,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 福建文化與峇峇娘惹移民地文化的交流融合 峇峇娘惹族群文化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現在也成了沿線國家極具特色的文化印記。峇峇娘惹族群文化在各個方面都有福建文化元素的影子。 1.從語言的角度看福建文化對峇峇娘惹文化的影響 語言是傳遞訊息最重要、效率最高的媒介,同時也是最能體現和表達文化的因素!皪Q峇”通常用來稱呼男性,女性則被稱為“娘惹”。馬來西亞的峇峇將他們的語言稱為“峇峇馬來語”,由于當時移民到東南亞的華人以福建人為主,其中也有些移民來自廣東潮汕地區,他們大都使用福建各地的方言,雖然具體在咬字和音韻上略有差別,但同屬于閩南語系。在1980年大馬半島華人方言統計中,使用福建地區方言的人數為1409197,而當時大馬半島華人的總人數為3630542,因此這些土生華人所講的峇峇話是馬來語與以福建方言為主的地方語言的融合。在早些年熱播的電視劇《小娘惹》中,有一個叫“Kamcheng”的瓷器。而“Kamcheng”在福建話里是“感情”的意思,象征著感情深厚、堅不可摧,因此該瓷器深受峇峇娘惹的喜愛。 2.從建筑的角度看峇峇娘惹族群與福建的淵源 在房屋建造方面,峇峇娘惹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其建筑又具有馬來和歐洲風情。19世紀初,峇峇娘惹建造的房屋大多是具有閩南特色的“紅磚瓦墻”,屋脊兩邊呈燕子尾巴狀,類似弦月形,這種造型就是燕尾脊。尤其是馬六甲地區的房屋,其由原來具有南洋傳統建筑風格的亞答屋逐漸轉變為帶有燕尾脊的閩南紅磚古厝式房屋。這種建造方式源于古代,人們當時把鳥比作能通天的靈物,同時閩南人以燕尾歸脊寓意在外的家人不管走得多遠都會心系家鄉,終將歸來。因此,在馬來的峇峇娘惹延續了這種建造風格,這樣,即使身在他鄉,其家國情懷也無法被抹去。 3.從飲食看當地文化與福建文化的融合 從某種程度上說,娘惹飲食文化是整個“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縮影和代表。其既有中華文化的內斂,也有馬來料理的熱情奔放,因此成了華人華僑在異鄉尋味的一種方式。娘惹美食作為文化融合的產物,在堅持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基礎上添加了南洋地區獨有的食材和調料。峇峇娘惹的美食之所以取名為“娘惹菜”,是因為峇峇娘惹是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文化熏陶下成長的。娘惹美食只傳女不傳男,每個峇峇娘惹家庭都有自己對美食制作的理解,并且會把其中的秘方傳承給下一代女性。 一些地區的峇峇娘惹甚至比華人更注重春節等傳統節日,他們會按照傳統習俗祈福祭祖,烹飪一大桌美食,包括叻沙、雜菜湯和豬腳等,儀式與移民前并無二致。劉浩然在《閩南僑鄉風情錄》中這樣寫道:“除夕之夜,各個成人有妻室的臥房中,均要孝敬床母,并在桌上擺上一壺過年白米飯,上插一對春花,一叢連母帶子的芋頭,這象征年年食有余糧,子孫興旺如芋……”如今的娘惹美食已經成為娘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從服飾看福建文化與當地文化的融合 娘惹服飾是峇峇娘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娘惹服飾一般包括娘惹可巴雅服、娘惹峇迪紗籠、娘惹珠子鞋等,以及各種配飾與首飾。這些服飾大多源于爪哇或緬甸,但也借鑒和保留了中國特色?ò叛牛╧ebaya)是峇峇娘惹族群中負有盛名的服飾,其參照了馬來服飾輕薄漸變的風格,又結合了中國傳統服飾中的花邊進行修飾,在馬來傳統服裝的基礎上改成了低胸襯肩,從而在保留了中國傳統特色的同時具備西洋風格,盡顯精致、秀美與大方?ò叛艣]有帶子和扣子,固定時只使用三枚胸針,扣住衣服的對襟,看上去不僅清新涼快,還精致華貴。娘惹服飾最能展現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融合的美感,其材料多為輕紗,具有非常濃重的東南亞熱帶風情。娘惹服飾的顏色不僅有中國傳統的大紅、粉紅,還有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而服裝上點綴裝飾的圖案,也通常為中國傳統的花鳥魚蟲、龍鳳呈祥等圖案。 殖民統治時期的峇峇娘惹族群文化 到了19世紀,峇峇娘惹慢慢發展成為與其他華人群體不同的次族群。從某種意義上看,峇峇娘惹更多地融入了當地文化。 峇峇娘惹文化與殖民文化的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新加坡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人們的生活逐漸穩定,峇峇娘惹也開始慢慢接受和適應居住國的文化。峇峇娘惹開始學習當地文化,一些原本的傳統習俗也隨著社會變遷逐漸消失,面對以伊斯蘭教為主的馬來西亞文化,峇峇娘惹族群文化在延續上顯得非常艱難。這導致峇峇娘惹文化越來越邊緣化。 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在飲食方面,峇峇娘惹就餐開始使用叉匙。同時,峇峇娘惹的房屋建筑、著裝服飾等也慢慢形成了自身獨有的風格。如今,峇峇娘惹族群傳承下來的中華傳統儀式和習俗逐漸減少,甚至現如今有一些峇峇娘惹的后代對中華傳統習俗非常陌生,他們不講峇峇馬來話,也不講馬來語,而是說著一口純正的英文,其生活習慣也逐漸西方化。在這種發展背景下,說峇峇話的華人越來越少,峇峇話逐漸被英語和純正的普通話所取代,峇峇文學也逐漸消失,而這一時期出現的中國文學翻譯著作也大不如戰前。 殖民文化給峇峇娘惹文化帶來的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西裝在峇峇娘惹社會中逐漸成為主流服飾。19世紀后期,年輕的峇峇娘惹開始穿融入了歐式風格的大衣和長褲。同時,像“拜天公”、梳頭禮這樣的習俗也開始被淘汰。在馬六甲地區,只有極少數土生華人仍在繼續堅持這一習俗。即便如此,每年還是有很多峇峇娘惹堅持中國傳統婚事習俗,新郎穿長袍,新娘也穿舊時的服裝,依照古式禮俗成婚。馬來西亞獨立后,由于經歷了長達數百年的發展,峇峇娘惹在當地已經構建起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其也被當地人認為是海外華人的代表。但是,受華人新客移民文化和馬來西亞本土文化的影響,峇峇娘惹文化正逐步走向邊緣化。 當前,峇峇娘惹族群文化面臨著逐漸衰退的艱難處境。隨著峇峇娘惹在日常生活中對西方文化的吸收,他們對峇峇娘惹文化也越來越陌生,同時,越來越多的華人也不再學習和使用峇峇馬來語,他們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疏離程度逐漸加深。 福建文化與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創新互動 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倡議的不斷推進和實施,其為世界提供了一項共同繁榮發展的中國方案,同時也給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傳播拓寬了道路,還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及世界更深層次的互動交流。 以福建文化為核心的峇峇娘惹文化傳播現狀 當前,福建文化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漸落實,中國與馬來西亞在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的聯系越來越多,兩國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 2018年,由王潮歌導演的情景劇《又見馬六甲》在馬來西亞馬六甲成功首演。該劇以鄭和船隊抵達馬六甲的場景為開端,劇中便有一對峇峇娘惹新人舉行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婚禮。全劇五個篇章、長達70分鐘的演出演繹了馬六甲600多年的滄桑變遷。該劇的上演成了“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背景下中馬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也讓更多觀眾感受到了歷史文化交流的魅力。 2019年8月,第三屆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文化周在馬六甲舉行;顒又杏蟹从硩Q峇娘惹生活習俗的舞蹈表演,還有歌謠吟誦等。這些都促進了峇峇娘惹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進一步加強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的交往交融。 2020年6月,由廈門理工學院影視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黃婉彬策劃制作的紀錄片《共生緣——峇峇娘惹情》在鳳凰衛視中文臺首播。該紀錄片是對東南亞華人移民史的梳理,是對峇峇娘惹共生共融文化的記錄,更是對“海上絲綢之路”時代命題的探尋。這也是第一部面向全世界展示峇峇娘惹族群發展軌跡和人文歷史的紀錄片,由此,“峇峇娘惹”族群文化被更加具象地記錄了下來,新加坡的國家檔案館將此片收藏了起來,彌補了其在歷史記錄方面的不足。 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實施的背景下,峇峇娘惹族群把握時機,通過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使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變得常態化,F在其已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 峇峇娘惹文化在傳承中的創新與思考 現如今,峇峇娘惹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漸漸“沉默”,雖然在馬六甲、檳城、新加坡等地仍有一些峇峇娘惹的后裔,但他們往往不使用傳統禮儀習俗和著裝,會說峇峇馬來語的更是寥寥無幾。馬來西亞的僑生公會還為此特地舉辦了訓練營,在訓練營中具體介紹峇峇娘惹的語言、民間傳說、娘惹糕點、珠繡鞋、娘惹菜肴以及一些傳統節日等文化。此外,峇峇娘惹飲食文化頗受歡迎。娘惹菜一直是東南亞地區的特色菜,福建很多地方都有娘惹菜餐廳。再加上娘惹菜一直堅持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使得受眾接受并且喜歡上娘惹菜。 文化的傳承要融入生活,與時俱進。峇峇娘惹族群文化在保留其傳統外,還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新時代迎難而上,用更年輕化、更合理的形式進行傳承,比如運用短視頻平臺等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另外,峇峇娘惹族群文化還可以進行創新。比如,馬六甲荷蘭街有一家酒店,就是以峇峇娘惹的祖屋改造而成的,在此入住的賓客可以體驗峇峇娘惹一天的生活,還可以品嘗娘惹美食。所以說,創新并不局限于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也是一種方向,其將傳統文化以一種有趣的、易被接受的方式代代相傳,讓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峇峇娘惹族群文化作為福建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重要支流,有著被更多人認識和保存的價值。相信在漫長的文化創新傳播過程中,峇峇娘惹族群文化將繼續發揮余熱。 綜上所述,峇峇娘惹族群文化是15到20世紀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傳播的重要依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受社會和人文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峇峇娘惹長期以來恪守的傳統習俗已慢慢改變,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即中華文化日漸邊緣化的東南亞華僑文化,F如今,峇峇娘惹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正面臨著走向衰落和沒有受眾的艱難處境,而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途經的重要地點,受其文化影響形成的峇峇娘惹族群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其不僅加強了早期中國海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也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交往、互利合作,為雙方人民建立深厚的友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傊,繼續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創新弘揚峇峇娘惹文化是進一步保護、傳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