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區域文化認同时间:2023-06-26 中原文化底蘊深厚,與中華文明同源共生。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是對民族文化意識的喚醒與強化,是避免中華文化認同危機、增進文化認同的有效途徑,F通過梳理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深入挖掘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認為活化非遺不僅可以增強地域情感聯系和凝聚力,促進區域文旅產業發展,還有利于增進文化認同,維護國家安定與民族團結。 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將非遺保護融入地方發展戰略,并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諸多挑戰,如何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更為廣泛、深入的區域文化認同已經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006年4月,伴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正式生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發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申遺開始成為一項全球性公共文化事業。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完善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逐步健全非遺保護制度,不斷加強非遺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創建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加強非遺傳承人群研修培訓,成立國家級、省級非遺研究保護基地,完成了黃河流域非遺資源調查工作,并緊密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出五大類非遺活化保護模式。 文化公園實地式生態保護——根脈文化認同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是唯一擁有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四大國家文化公園的省份,也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目前,河南省已在省域西北部黃河中下游段建設了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國家博物館即將建成開放,作為黃河文化和生態保護相融合的現代化場館,其將成為河南展示黃河歷史文化的新地標。為充分挖掘沿途豐富且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河南開展了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大資源分類與評價工作,構建了黃河文化遺產資源大數據庫,集中打造了隋唐洛陽城、北宋東京城等50個核心展示園,河洛文化等20條集中展示帶,洛邑古城等130處特色文旅項目以及優質黃河文化旅游產品。2020年6月,洛陽“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獲得國家批復成立。2023年,洛陽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中心將正式建成,珍品收藏、陳列展覽、活態展示、教育研學等諸多功能將為人們提供沉浸式文旅體驗。保護沿黃文化遺產資源,延續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徑。 融媒體傳播式活態保護——節俗文化認同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中原媒體提供了豐富鮮活的創作素材;罨幕z產,提煉文化符號,創作優秀作品是中原媒體肩負的時代責任。2021年,河南春晚《唐宮夜宴》引發全網收視熱潮。文物唐傭活化,舞風詼諧幽默,現實和虛擬交織,大膽探索數字文博新高度,以及“網劇+網綜”的互聯網傳播方式彰顯出中原地區渾厚的文化自信。自此,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顛覆性創意、多元性藝術表達頻頻“出圈”!短茖m夜宴》于2022年9月入選2021十大年度國家IP(視聽表演)。傳統節俗體現的是特定群體基于集體文化記憶而形成的文化認同。中秋團圓、重陽登高、元宵賞燈等節俗文化不但能夠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鞏固族群的集體記憶,還能夠建構起堅實而富有溫情的民族文化認同。中原媒體應持續深耕非遺保護的媒介傳播方式,在發掘傳統節俗文化內涵,講述文博歷史,展示古典舞樂,傳播民間文學的過程中探索藝術性的表達方式。大膽嘗試跨領域合作,使內容生產、形式轉化、專業運營、平臺傳播形成產業生態鏈,發揮文化、政策、市場、創作要素在科技賦能下的交互作用,讓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命力。 戲劇公園全景式動態保護——地域情感認同 2021年9月,河南省委將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作為全省“十大戰略”之一。這意味著文化旅游上升到省委戰略層面,被納入了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的大局之中。2021年6月,“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開城首演!盎贸恰笨偼顿Y近60億元,占地622畝,21個劇場可同時容納近千名演員,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演出時長最長的戲劇聚落群。戲劇以“土地、糧食、傳承”為共同母題,園區所有劇場可同時容納一萬名觀眾,其中三大主劇場可同時容納觀眾近5000人,單是其中的幻城劇場,就有近3000個座位。所有劇目單次演出總時長近700分鐘,旺季單日演出總場次可達近200場,總時長近5000分鐘。理論上講,觀眾需要三天時間才能完整看完所有演出。當前,推動和落實“文旅文創融合戰略”迫切需要以“幻城”為代表的迭代型文旅產品。文化溯源跨越夏商西周至今,以河南歷史記憶貫穿戲劇聚落群為主線,大體量戲劇作品聚合集為一體,分散又獨立成詩,戲劇空間多元一體。舞臺意象緊密圍繞“黃河文化”與“生命孕育”,結合地域文化要素“小麥”與“黃土”,充滿歷史記憶與地域情懷。借助數字智能集成技術創新視覺呈現,觀演融為一體,為人們提供大體量、高純度的戲劇演藝、互動游樂、主題客棧、非遺民俗體驗等沉浸式文旅體驗。河南文旅需要立足于中原非遺大省的資源優勢,推進業態、產品、市場的有機融合,持續不斷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推動產業創新性發展。 拜祖祭典傳統式基態保護——始祖文化認同 黃帝祭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祭禮傳統可追溯至史前!渡胶=洝酚涊d,“鄭州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于軒轅之丘,定都于有熊”,遂生出“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軒轅黃帝一統天下,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后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春秋時期,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拜軒轅的習俗開始形成,一直延續至今。1992年3月,新鄭市首次舉行尋根拜祖活動。此后,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黃帝祭典都如期舉行。2006年,拜祖大典升格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2008年,新鄭黃帝拜祖祭典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2020年,鄭州市政府實施《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全力建設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帝祭典連續舉辦二十余年,故里新鄭也成為中華兒女尋根拜祖的圣地。尋根拜祖不但增強了全球華人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和自信,也是凝聚全球華人的精神紐帶,是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元宇宙虛擬體驗式復態保護——歷史文化認同 當前,元宇宙作為“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方興未艾。2022年7月,河南省文旅廳主辦、網易與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承辦的“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推廣暨元宇宙創造者大賽啟動,大賽以“逐鹿中原·創造元豫宙”為主題,邀請專業團隊對河南選題景區進行創意創作。四十多支團隊在元宇宙世界復原了河南歷史遺跡。其中,河南高校教師組成的“數字鄉民”團隊對羑里城文化遺址進行的創意復原頗具代表性。羑里城遺址是龍山至商周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址,也是周易文化的發祥地,同時還是中國第一所有文字記載的監獄。團隊對現存遺址做了詳細的調研和現場實地考察,提取特定場景設定,融合了歷史典故與周易文化,賦予虛擬場景敘事性和文化意識。元宇宙闖迷宮游戲為人們提供了沉浸式體驗,數字化技術建構了俯瞰八卦陣的觀覽維度,人們還可以使用VR技術實現與歷史人物的對話。元宇宙豐富了現有非遺保護形式,拓寬了非遺傳播渠道,擴大了受眾范圍,提升了大眾對非遺的認知層次。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的區域文化認同建構策略 利用非遺資源建構區域文化認同,既是區域對整體,也是本土對全球的文化接觸反應。合理活化非遺要素,提振民族精神,強化文化記憶,增進文化認同,為現代化河南建設凝心聚力。 保護文化資源:文化記憶的溯源與提煉 1.弘揚黃河文化精神,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不斷推進黃河生態環境保護,完善黃河濕地保護自然區建設,精心打造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推動考古遺址博物館建設,建立保護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系,助力建設傳承黃河文化核心中華文明體系,有效提升地域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增強各族人民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文化認同,凝聚更多發展力量。 2.挖掘黃帝文化精髓,提煉中原文化符號和形象。深入推進緊密服務于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科學研究,重視中原文旅項目在融匯文化上的功能與作用,將中華文明脈絡有機貫穿于文旅項目的企劃開發過程中,不斷提升項目的藝術品位,加強其作為中原文化符號和形象的重要地位。借助數智化手段,對文化資源進行保存、修復,全方位宣傳、推介黃帝文化,強化民族共同情感及文化記憶,守護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 打造文化認同媒介:文化記憶的梳理與傳播 1.構建多模態融媒體傳播平臺,發揮傳播媒介的認同外塑作用。利用品牌節目、直播互動、元宇宙等活態化展示非遺,通過數智化等媒介手段推進具象化非遺傳播,讓非遺“活起來”,讓受眾感受非遺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和地域情感,獲得視聽滿足感,增強對非遺的文化認同感。 2.打造非遺傳播社區文化生態,強化傳統文化認同。構建社區文化生態,使非遺記憶在人們日常生活實踐中得到強化,讓非遺社區兼具文旅功能。引導社區民眾積極參與非遺保護活動。通過文旅體驗、文化沙龍、人文講座等方式,營造保護與傳承非遺的氛圍,提高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讓人人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 提供文化認同體驗:文化記憶的體驗與強化 1.加強文旅產品的敘事性,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場景;谖幕洃涢_發文旅產品,以地域、時代、情感的需求為痛點,融入區域性敘事要素,重視產品情感記憶的強化功能。建設數字化、交互式、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體驗場景。注重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愛國精神。開發具有中原特色的文旅產品應根植于傳統文化厚土,重視產品的地域文化屬性,加快培育兼具中華文明特質與中原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 2.重視民間文學資源的搜集與采錄,傳承與弘揚中原文化傳統。中原文化多聚焦河南人對土地的深厚情感,傳承與弘揚中原文化是增強區域文化認同的核心。中原人于苦難中形成的優秀品格,體現出其對生命本質的哲學認同,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對地域傳統的認同。只有經過系統的整理與研究,其文化內核才能得到充分闡釋,才能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重新詮釋中原文化的深刻內涵。 培育文化認同自覺:文化記憶的保護與傳承 1.重視培養青少年歷史文化認同,強化區域文化價值觀的代際傳承。河南省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青少年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在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中融入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相關內容,引導青少年積極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活動,培養青少年主動傳承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幫助青少年了解中華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精髓,助力中原傳統文化的代際傳承。 2.開展在豫大學生非遺傳承教育,擴大中原非遺的域外接觸群體。非遺走進河南高校課堂與實踐活動,可以讓更多非豫籍大學生和國際留學生進一步了解與參與中原非遺的傳承與推廣。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佼佼者,是區域智庫的重要組成。在豫高校青年學子在河南學習時間較長,容易對第二故鄉河南的文化產生情感認同。留學生學成歸國也將對中原文化的國際傳播起到推動作用。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產生了強烈的“以文化人”精神需求,努力深耕傳統文化,激發民族文化自信成為新時代傳承中華文明的精神指向。因此,加強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國家和民族永續發展的長遠謀劃。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文學地理學視域下中日朝近代小說觀互動生成研究”(項目編號:2022BWX033);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日韓‘妖怪文化’及其身份認同研究”(項目編號:2022-ZZJH-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