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化的裹挾:以比較視野看新時代中國動畫電影时间:2023-06-19 動畫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別,承擔著傳播中華文化的民族使命,F聚焦中國動畫電影近年來對民族元素的應用,基于比較視野,從縱向的歷史維度進行分析,發現民族化不恰當,與時代特征的結合不當,思想內核不清晰是當前中國動畫電影存在的問題。中國動畫電影需要在保留民族化特征的基礎上注重情節的流暢、內容的豐富和精神內核的塑造,不被民族化裹挾,進行適度的創新。 自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執導的影片《火車進站》通過大銀幕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后,電影不僅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娛樂休閑活動,更成為一種具有話語權的傳播媒介,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21世紀,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做好電影產業的相關工作,不僅能可以起到引領、凝聚、警醒國內民眾的作用,更能通過對外傳播的路徑塑造民族形象。 在電影產業中,不同于真人電影,動畫電影通過設計虛擬人物、創設虛擬場景等方式展現故事。它不僅是一種電影類別,更是一門“兼容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建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2012年,文化部發布《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把“國家動畫振興工程”列為文化產業重點發展內容。隨著動畫電影的全齡化發展,各個年齡段的觀眾都會受到獨特的影響,這有利于彌補真人影片宣傳效果有限的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發揮中國動畫電影的作用,助力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中國動畫電影,乃至整個電影領域需要探索的課題。 當代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特性 目前,我國的動畫電影正處在復興發展時期,擁有較為優良的發展環境。2017年,文化部發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21年,國家電影局發布了《“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這些文件為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能夠不斷優化資源,擴展平臺,擴大觀眾范圍,加強思想傳達。 2015年后,除了部分完全兒童向的電影,越來越多的國產動畫電影主打民族化背景,神話、民間傳說、傳統文化等成為國內動畫電影市場的“流行色”。但民族化不恰當使動畫電影在創作中忽略了故事性和情節性的塑造,無法真正吸引觀眾。 因此,本文圍繞民族化與中國動畫電影的關系,基于比較視野,將我國過去動畫電影中民族元素的應用與當下的動畫電影進行比對,探索如今動畫電影中的民族化裹挾問題從何而來,并為新時代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化尋找可行的出路。 比較視野下的動畫電影民族化分析 中國動畫電影史可以分為卡通電影時代(1923—1946)、美術電影時代(1947—1998)和動畫電影時代(1999年至今)三個階段。本文分別分析三個階段中國動畫電影的選題背景、制作方式、觀眾接受度以及出口情況,并與現階段的新時代動畫電影進行比較?梢哉f,在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不同階段,民族化的特征貫穿始終,有所起伏。 卡通電影時代的民族化 卡通電影時代,中國動畫電影尚處在萌芽和探索的階段。從選題背景的角度來看,中國動畫電影由民族傳統文化孕育而成。萬氏兄弟受美國動畫藝術家麥斯·福乃克兄弟制作的動畫影響,運用中國傳統繪畫元素創作了《大鬧畫室》(1926)、《紙人搗亂記》(1931)等動畫電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這些電影雖然故事簡單,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后,萬氏兄弟創作的《鐵扇公主》(1941)同樣以中國傳統故事為選題,不僅融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音樂、繪畫等元素,還結合全民族抗日的主題,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日。這些動畫電影的創作靈感基本來源于創作者對國外優秀作品的學習與借鑒,而后創作者在中國本土化的語境下重新組織架構,創作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作品。 從制作方式來看,中國動畫電影的制作技術在當時較為落后,比較注重畫面的流暢性和故事性。如長城工作室最初以山水畫動畫為制作目標,其出品的每一部動畫基本上都融入了山水畫、戲劇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同時與歐美動畫的敘述語言相結合,較好地做到了故事性的呈現。 從觀眾的接受程度和出口情況來看,卡通電影時代的中國動畫電影受到了國內外眾多觀眾的喜愛。對于國內觀眾而言,這是中國動畫電影最初的呈現。當時,中國民眾尚未完成國際化視野的轉變,大部分民眾仍然固守傳統的生活方式。以獨特的民族文化作為切入點能夠拉近這種新形式電影與中國觀眾之間的距離,成功完成動畫電影的本土化,獲得民眾的認同。而在海外出口方面,萬氏兄弟創作的影片讓世界看見了中國動畫電影,而且其通過對國外優秀動畫電影的借鑒增強了中國傳統故事的趣味性,在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反響強烈。 美術電影時代的民族化 美術電影時代可以說是中國動畫電影最為輝煌的時期。從選題背景的角度來看,20世紀50年代,中國動畫電影曾嘗試模仿國外動畫的風格,如在第八屆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獲獎的《烏鴉為什么是黑的》(1955),其敘述方式、音樂風格以及元素都借鑒了蘇聯動畫的創作方式。然而在后續的創作中,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動畫電影為代表,中國動畫電影仍然以民族文化特色為創作重點。如《小蝌蚪找媽媽》(1960)借鑒了齊白石先生的水墨名作《蛙聲十里出山泉》;《大鬧天宮》(1961)取材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大部分影片依然以兒童受眾為主,但劇情較以往更加復雜,開始向全齡化的方向發展。 從制作方法來看,動畫作為一種舶來品,“其制作方法、畫面邏輯、視覺風格等一整套體系無可置疑地帶著國外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動畫電影的國際視野逐漸擴展,開始融合更多不同的動畫創作方式。但那些以木偶、皮影、剪紙、水墨畫等中國傳統美術資源為主要元素的動畫電影,是創作者在當時時代背景下對民族化元素進行合理應用的產物。 從觀眾的喜愛程度和出口情況來看,美術電影時代的中國動畫電影一定程度上依靠其民族性在國內外廣受好評。被譽為中國動畫電影巔峰之作的《大鬧天宮》不僅在當時家喻戶曉,甚至后來的電視劇《西游記》(86版)也是對其形象塑造的傳承。對外,如美國動畫電影《花木蘭》《功夫熊貓》以及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鬧天宮》等影片的影響。這些動畫電影的風格被統稱為“中國動畫學派”,至今依舊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多國外的優秀動畫影片被引入國內,其較高的制作水準以及更加符合市場審美的劇情故事深刻改變了中國觀眾的審美取向以及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走向。1988年,《山水情》成為“中國動畫學派”的最后一部經典。 動畫電影時代(前期)的民族化 進入動畫電影時代,影片的質量以及國際認可度受到市場開放以及部分外國優秀影片的影響,中國動畫電影陷入低潮,多數電影逐漸偏離了“中國動畫學派”的道路。在選題背景上,1999年的《寶蓮燈》是最后一次根據中國傳統神話改編創作民族化動畫電影的嘗試。2000年以后,中國動畫電影整體轉向低幼化。其中,部分動畫電影情節有趣,故事較為完整,但更多追求商業價值;還有電影主打“合家歡”的概念,對游戲IP、熱門電影IP進行改編,但藝術價值相對較低。 從電影制作方式的角度出發,這一階段的中國動畫電影制作受西方的影響較大,傾向于創作迪士尼類型或日本類型的卡通形象,水墨畫、皮影戲等傳統元素應用較少。如《梁山伯與祝英臺》(2004)中的人物形象的特點就與迪士尼動畫中的花木蘭十分相似。 這一時期,中國動畫電影的受眾基本以兒童為主,部分動畫電影家喻戶曉,傳播度很高。但從對外出口的角度來說,相較于國外同期的動畫電影,這些動畫電影相對低幼,且藝術水準不高,很難獲得較高級別的獎項,中國動畫電影的風格不夠明顯,且故事很難獲得國外觀眾的認可。 新時代動畫電影的民族化對比 如今,隨著對民族性特征的再次強調,越來越多的中國動畫創作者重新將目光聚焦于傳統神話故事和民間文化。且在對西方技術進行學習后,我國動畫的制作技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夠利用3D、建模等較為高級的技術手段將中國古典神話中輝煌的場景創造出來。 然而,民族化發展帶來了裹挾市場等一系列問題,必須與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化進程相結合進行分析。 1.對民族化的過度刻畫 從以上三個時期動畫電影的民族化歷程可以發現,民族性是中國動畫選題內容的靈魂和標志。不論在哪個時期,優秀的動畫都離不開鮮明的特色風格,且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能夠實現趣味性與思想性的融合,并隱喻當時的社會現實。 然而如今的電影選題有時過于關注場景細節和故事背景,存在通過深奧的話語和復雜的情節故弄玄虛的現象;蛟S是動畫電影時代前期我國過多地忽略了民族化在電影中的重要性,導致如今民族化的“反彈”,超過了其原本應該產生的效果,進而導致如今我國的動畫電影產業受到民族化的裹挾。 2.與時代特征結合的不當 如今我國進入現代化發展階段,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思維方式更加開放,這也導致根據傳統神話構建的動畫有時會出現內容過于晦澀的問題。一些影片嘗試將新時代思想融入傳統神話的故事框架,塑造出一些打破傳統桎梏的英雄人物形象,但對時代特征的把握和對故事邏輯性的呈現仍需進一步加強。如在以中國古代社會為背景的影片中加入具有現代特征的元素,雖然是一種創新的表達方式,但其世界觀的呈現有時不夠清晰,導致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 3.思想內核的不清晰 不僅如此,鼎盛時期的中國動畫電影能夠從畫面、情節等多方面入手,讓海外觀眾直接感受到影片想要表達的深刻內涵。如《大鬧天宮》展現了人物對自由的向往,對壓迫的反抗,對惡勢力的打擊,孫大圣不畏強權、肆意張揚的人物形象以及酣暢淋漓的情節讓觀眾熱血沸騰。反觀如今這些受民族化裹挾過重的動畫電影,它們往往更多關注故事的背景、民族特性、民俗細節,從而忽略了對電影精神內涵的表達。雖然此類影片能夠對國內觀眾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并引發一些讀者對這些民族性細節的追捧,但大部分影片在國外反響平平。真正優秀的動畫電影需要有清晰的內核表達,過于追求傳統符號的外在展現不僅會使國內受眾看不懂,翻譯出口后也難以讓海外觀眾接受。 中國動畫電影民族化的可行性路徑 根據上文對中國動畫電影民族化問題的總結與分析,本文結合當代實際,提出一些可行的動畫電影民族化路徑。 以思想為基礎的民族元素運用 縱觀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史,民族性的意象、風景、音樂等元素能夠為故事情節和人物增添獨特性,存在一定的必要性。這些具有民族風格的意象包含著較為深刻的思想內涵,能夠讓動畫電影更有深度。然而,過度追求民族化元素的復雜性可能會導致影片空有神秘的外殼,甚至可能會因為內容過于生澀而降低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的觀看欲望。對于一部電影而言,對民族文化元素的應用是必要的,但尋找電影的精神內核往往更能打動觀眾。因此,中國動畫電影應該在保持思想內核的基礎上適量增加對民族元素的應用,不喧賓奪主。 以時代為前提的適度情節創新 就目前而言,國產動畫電影學習西方動畫制作技術,并嘗試融入新時代思想的做法,能夠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創新,但這需要創作者對時代特征有著更加準確的把握,做到創新有度、創新有效。如今的中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電影作為輸出價值觀的工具,要對人民群眾進行正確的引導。動畫電影創作者要關注時代變化,分析國際形勢,從正確、客觀的視角出發進行動畫電影創作,這也是當下動畫電影創新的前提。動畫電影創作者要重視故事情節的流暢、故事內容的通俗有趣,關注傳統文化,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進行創新。 總體而言,如今的中國動畫電影已經開始走上民族化、全齡化的正向發展道路,但民族化裹挾的問題應該得到解決。新時代,中國動畫電影如何對民族性元素進行有效利用,值得動畫電影創作者進行深入的探索。其不僅要結合歷史探究緣由,更應該在打開國際視野的同時精準了解國內現狀,不斷創新,不忘本,創作出高質量的中國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