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義市博物館 館藏酒具文物內涵:器物之美,文化之韻时间:2023-06-14 在遵義市博物館(貴州酒文化博物館)豐富的文物藏品中,酒具文物別具特色,研究和揭示這些文物的背景和文化內涵,對在陳列展覽中采用正確的布展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有利于觀眾深入了解文物的背景和文化內涵,對觀眾觀賞陳列展覽有很大的幫助。加強對館藏文物的研究,探索文物的背景和文化內涵,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文物研究是做好博物館陳列工作的基礎 遵義市博物館有一大批與貴州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相關的文物,如苗族祭祀活動中使用的酒具、婚禮上盛酒的紅木桶、飲酒的牛角杯、葫蘆酒壺、葫蘆酒舀、侗族牛皮酒杯、布依族倒壺、瑤族藤編酒海,等等,各具特色的民族酒具琳瑯滿目。在收集這些文物之初,遵義市博物館就對其制作工藝、使用方法、傳承歷史等進行了基礎的調查與記錄。每一件文物背后或有一段鮮活的歷史,或記錄了一個民族生動的生活場景,或記載了一種具有創新價值的手工技藝,如果整合這些文物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將其與各民族的歷史淵源相結合,就能揭示文物本身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使其在陳列展覽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進而使觀眾產生共鳴。 但是,在陳列展覽中,經常能看到部分講解員對這些文物作出這樣的解說:“這是侗族婚禮酒使用的紅木酒桶”“這是苗族迎賓酒使用的牛角酒杯,集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于一體”“這是仡佬族祭祀時使用的木柯”“這是瑤族同胞使用的藤編酒海,用藤條編制而成,髹漆后盛酒滴酒不漏”等。講解員只對文物的形制和工藝進行簡單介紹,對其文化內涵方面缺乏細致入微的講解。特別是當部分游客對某一文物感興趣而提出一些專業問題時,講解員往往難以應對。 為了厘清文物的背景和文化內涵,使文物在陳列展覽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應當準確、合理地組織和運用展陳內容,揭示文物展品的文化內涵,促使游客更好地觀賞和了解文物。比如遵義市博物館展出的“青花仙人戒滿杯”(清代傳世文物),該杯的研究重點在于其工藝價值和文化價值上。工藝上,該杯色澤純正、紋飾典雅、造型別致,高5.4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4厘米,白地青花,敞口圈足。利用虹吸原理在杯內巧妙地將虹吸管塑成一仙翁形象,注酒時如超過仙人肩部,酒液就從底部一滴不剩地漏掉;如低于仙翁肩部,便可斟酒享用。工藝上采用虹吸原理,這與“滿招損,謙受益”的傳統道德觀相得益彰,以告誡飲者節制,同時也彰顯了制作者的智慧及文化底蘊。如果能在陳列及講解中將該文物的人文價值和工藝價值傳遞給觀眾,便能提高陳列展覽的傳播力,使觀眾明確文物的珍貴價值。 對文物進行深入研究,還有利于在陳列展覽中準確地表現陳列主題和陳列內容。 如遵義市博物館在展示茅臺酒發展歷史的陳列展覽中,選用了西南大儒鄭珍的《茅臺村》一詩,及民國初年盛行的圓形鼓腹茅臺酒瓶。鄭珍寫下的“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及“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等詩句是兩百多年前茅臺口岸酒業興盛、鹽業發達的文字記載,而圓形鼓腹茅臺酒瓶更是直接展示了民國初年茅臺酒的產品及包裝形象,兩者相結合,便是茅臺酒歷史發展的最好實證。為展示茅臺酒獨特的生產工藝,選擇砂石甑、竹編酒簍和木锨、木鏟等文物,組合成系列展覽,這也是在考察茅臺酒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形成的構思。生產茅臺酒時不能使用金屬工具,必須用木質及石質材料,老人說,這是為了保存酒品的純正口味。糙沙用木锨、木鏟,下沙用竹編背簍,蒸糧坯用砂石甑,冷卻取酒用陶制夾缸,貯存用竹編酒簍,這一組綠色生態的工具組合是展示茅臺酒工藝和茅臺酒文化最有價值的實物證據,同時也展示了歷史上茅臺酒最原始、最嚴格的操作流程。 因此,加強對館藏文物的研究,探究文物的歷史背景,揭示文物的文化內涵,有助于準確詮釋陳列展覽的主題,彰顯陳列展覽的魅力,這也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遵義市博物館民族文物研究的方法要素 在遵義市博物館的文物藏品中,貴州民族民俗文物的占比較大,酒文化專題中的酒禮酒民俗器物較多。在研究這些文物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追溯文物的淵源和后續發展中的變化,以探求文物的歷史價值;另一方面,要關注與文物相關的歷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生活特性等;此外,還要從文物的制作工藝角度審視民間工藝特殊的美學價值。在此,筆者嘗試對苗、侗、布依等民族最珍貴的“牛角杯”和普通的酒器“酒格當”作初步分析,希望為民族文物研究提供新思路。 按照民族文物的背景和使用情況作綜合資料分析 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在盛大的迎賓活動中常使用牛角杯向賓朋敬酒,表示對客人的敬意和尊重。其中,苗族敬酒講究寨前的攔路酒、房前的進門酒、席中的敬勸酒、辭別時的送客酒等流程,綜合構成了“苗族迎賓敬酒”民俗,表現出苗族人民熱情待客、重情守義的特點。 我國民間使用牛角杯的歷史久遠,《豳風·七月》中有這樣的記述:“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薄百睢敝复菩韵,“觥”是古代用獸角做的酒器,“兕觥”特指牛角杯。這說明早在西周時期我國西部民間就有使用牛角杯的歷史!敖恰北臼窍让襻鳙C而得的獸畜之角,如同用貝殼作飾品,用竹簡書寫一樣,角就地取材被做成了酒具,這樣就有了后來以角為偏旁造出的表現酒器酒具的字,如觥、觶、觚、斛、觴,等等。這些古代酒具延續了“角杯”的使用記憶,為研究我省各民族牛角杯的多重文化價值提供了有效的思路。遵義市博物館為展示貴州省少數民族使用牛角杯的民俗,在基礎陳列中選用了龍鳳牛角杯,其彩繪紋飾以龍鳳紋和魚形紋為主,寄托少數民族人民祈盼吉祥富足的愿望。龍鳳牛角杯以其傳世久遠、工藝考究、紋飾內涵深厚而顯珍貴。此杯杯體施朱漆銀飾雕花,主體兩側分別雕刻一龍一鳳,杯脊上雕有“乾隆叁拾肆年季夏谷旦己丑潘按江晉記長用”文字,記錄的是黔南龍里縣大興鄉潘氏家族傳用的歷史,其間蘊含著迭代更替的家族莊嚴,是研究黔南苗族支系的極有價值的器具。從先民用獸畜之角作杯,到苗、侗、布依等民族使用的精美牛角杯,這不僅是一種器物的傳用,更是一種古老生活方式的傳承,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圖1 清·苗族龍鳳紋牛角杯(作者拍攝) 通過民族文物的使用揭示民族心理和該文物的歷史價值 民族文物在很多民俗現象中都有特殊的含義,其與民族精神密切相關。以苗、侗、布依等少數民族生活中常使用的葫蘆酒具為例,葫蘆酒具被稱為“酒格當”,是用老葫蘆去瓤制成的,其形狀各異,或為切去長柄而制成的酒壺,或為將葫蘆縱破為二制成的酒瓢、酒杓,是少數民族人民生活中的常用品,也是民俗現象中具有某種意象的指示物。 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的侗族人民有一種風俗,孩子長到七至十歲,每逢大年初一,老人們要在葫蘆酒舀(侗語稱為“邁布”)上貼一點青苔,并用其在孩子的前額輕敲三下,口念“邁布貴高、邁布貴那、畔畔麻扣”,意思是用酒舀敲你的頭,愿你長大后像楓樹和杉樹那樣高大健壯,然后給孩子吃一點青苔,再沾嘗一點米酒。 貴州省三穗一帶苗族的結婚活動有“贈葫蘆”的儀式,葫蘆很大,纏著一丈二尺長的青布,酒菜具備,葫蘆師燃香點燭后,抱著葫蘆念葫蘆經,大意是祝福新人之家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子孫滿堂。念誦完畢,在新郎額頭上用鍋煙畫“十”字,隨后再鄭重地將葫蘆贈予新郎。 上述儀式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民族心理還有待深入研究。例如,葫蘆被用于祝福的民俗和儀式中,其既是代表某種文化含義的指示物,即葫蘆多籽吉祥的象征,又是民族文化心理上的一種依托之物,有圣潔祥瑞的指示意義。 民族文物的工藝探求 民間工藝是一個地區和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表象。一般的民間工藝取材均來自身邊,物產與自然環境是民族生存的重要條件,共同構成了民間工藝誕生的背景。手工藝者常采集身邊隨手可取之材制作工藝品,通過簡潔樸素的方式深刻表達了民間智慧和意趣。如遵義市博物館征集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翠里瑤族壯族鄉高芒村的藤編酒海,“酒!毙稳羯羁诖笸,直口,圈足底,口沿一側向內高出一半月形擋,擋外的肩腹部有一流,流長2厘米,是貴州黔東南州各少數民族人民向賓客敬酒時用以盛酒的一種酒具,多為陶器。主人向賓客敬酒,一手執酒海,一手執酒杯,將酒海中的酒倒入酒杯中。苗族敬酒禮中有“高山流水”這一習俗,即多人執酒海,上一個酒海向下一個酒海倒酒,一個接一個,最后一個酒海再倒入客人的酒杯中,形式特別,熱鬧有趣。遵義市博物館的這個藤編酒海,整器用細藤條一氣編成,內部髹漆,用以盛酒點滴不漏,是瑤族群眾利用自然環境中的野生藤條編制生活用具的代表器物。從江縣地處廣西與貴州交界之地,常年氣溫偏高,植被繁茂,自然生態良好。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當地瑤族群眾就地取材,利用藤條編制生活中的各種用具,如藤碗、藤盆、藤籃、藤盤、藤包等,工藝精致,造型優美,具有審美價值。性能上,這些藤編用具密不透風,再加上髤漆技術,能夠達到盛水不漏,盛食保鮮的效果,是瑤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歷史的記載。其將工藝美與實用性相結合,對于今天的工藝品制作仍有啟示和借鑒作用。 侗族牛皮酒杯的制作也同樣做到了物盡其用,殺牛后,趁其濕潤,將牛皮緊繃在模具上,細致地釘上鉚釘,待其風干,取出模具后制成形狀各異的精美牛皮杯。侗族男子將其佩戴在腰間,走長路時接山泉,舀井水。這腰間的牛皮杯代表了他們生活的能力和本領。 征集于貴州省龍里縣的清代傳世倒壺,壺身呈桃形,高15厘米,腹徑最大處11厘米,平底,底徑7厘米,壺口置于底部,口徑3厘米,口部于壺身內延伸制作一管,管略高于壺肩。壺身中段兩側分別置有把和流,把為扁圓形,流呈弧形上翹,酒從底口部注入后翻轉斟酒。壺身通體綠釉,間有醬褐色釉,八條弦紋把壺身均分,釉色光亮鮮艷,小巧別致,其制作工藝代表了布依人和諧一致、情趣至上的追求,體現了其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 圖2 民國·瑤族藤編酒海(作者拍攝) 對上述酒器的研究,我們可以多提幾個問題:1.藤編酒海為什么盛酒以后會點滴不漏?它髹的是什么漆?這種漆作為自然的提取物用于酒具為什么對人沒有傷害?2.無口的倒壺,形制為什么這樣獨特?工藝的難度在哪里?施釉技藝的成分及關鍵點是什么?3.牛皮酒杯表現的文化心理是什么?這些問題的深入解決能把貴州多民族團結和諧、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民族風尚呈現出來,把各種手工藝的精妙展現出來,把手工藝背后蘊含的民族心理等表達出來。這種文化心理與構建和諧社會,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統一、協調發展的社會理念不謀而合。這說明博物館不僅要從審美的角度挖掘民族文物的審美價值,而且還必須從工藝的技能技巧、器物的材料運用等方面來考證民族地區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生活狀態。從中可以看出,只有對民族文物進行多側面、多層次的深入研究,才能充分發掘文物的文化價值,提升陳列展覽的思想內涵,為觀眾提供更豐富生動的,能夠激發其情感共鳴的陳列展覽。 藏品是博物館開展一切業務的基礎,藏品研究是博物館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體現。沒有足夠的藏品,博物館陳列和研究就是無米之炊;沒有科學的管理和整理研究,沒有藏品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的準確揭示,陳列展覽和綜合研究也就難以開展。貴州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物是貴州地域文化的物質載體,加強對民族文物的研究是建設博物館的重要環節。 遵義作為酒鄉,其歷史文化、酒文化各具特色,遵義市博物館作為遵義的綜合性博物館,應不斷加強對各類文物藏品的深入研究,揭示貴州各民族文物豐富的文化內涵。 圖3 展廳一角(作者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