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如何實現產業化發展时间:2023-06-14 作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瑰寶,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展現了粵西地區生活風俗,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目前,當地對粵西音樂的保護力度不足,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運用數字技術創作的粵西音樂作品不多,急需探尋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產業化發展路徑,以便更好地傳承粵西傳統音樂文化,打造具有粵西特色的傳統音樂品牌,助力地區文化、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力強等主要優勢為文化底蘊深厚、展現當地人生活風貌的傳統音樂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助力。以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為例,現階段應當不斷探索其產業化發展策略,突出其民族特點。政府部門應該加強重視,制定相關的產業扶持政策,構建“粵西音樂文化+旅游”的新發展模式,助力粵西地區傳統音樂產業數字化發展。這樣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傳承與發展粵西傳統音樂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產業化的運轉模式能夠激發當地經濟活力,幫助粵西地區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突出特點 展現粵西地區生活風俗 粵西地區包括陽江、湛江、茂名3個地級市。該地區自然風景秀麗、人文歷史資源豐富,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極具鄉土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如廉江白戲、雷州歌、高州木偶戲、化州跳花棚等。雷州歌是粵西地區老百姓的原創歌謠,陪伴了一代代粵西人民成長,全面記錄了粵西群眾生產、生活的場景。例如《乜都不如做百姓》生動展現了粵西人民辛勤勞動的場面,歌頌了群眾用汗水鑄就美好生活的美德,充滿了濃厚的農村氣息。隨著雷州歌的廣泛流傳,辛勤勞作的質樸價值觀也播撒在廣闊的粵西土地上。 極具浪漫主義美學色彩 浪漫主義音樂屬于西方音樂的一種,但是,粵西地區傳統音樂中包含大量的浪漫主義元素,極具浪漫主義美學色彩。例如粵西采茶戲呈現出感性超越理性、原始超越現代、想象超越現實的特征,其形式與結構具有非對稱、非平衡的自由浪漫主義美學色彩。不過遺憾的是,粵西采茶戲并沒有繼續延續其浪漫主義風格,或形成一場聲勢浩大的浪漫主義運動,而是選擇偏安一隅,形成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戲曲風格。 蘊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近年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民族音樂逐漸成為流行音樂。作為國內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例如粵西地區流傳至今的哭嫁風俗生動反映了粵西地區百姓對婚姻的觀念、態度。從女性視角出發研究粵西哭嫁歌,可以發現在過去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女性力量過于弱小,只能借助吟唱哭嫁歌的方式與封建社會抗爭。 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現狀 對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力度有待加強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與電腦、手機等電子通訊設備的廣泛普及,數字音樂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日益增強。與數字音樂蓬勃發展的現狀相比,對傳統音樂的挖掘、保護和創新的工作力度明顯不足,其發展和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以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為例,雖然政府部門在木偶戲、雷州歌、采茶戲等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承上投入了大量資金,確保這些傳統音樂在短時間內不會消亡,但是這些傳統音樂只是被少數人所記憶與傳播,注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被人們遺忘。這種治標不治本的保護,并不能真正解決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的困境。要想傳承好傳統音樂文化,資金投入是基礎,關鍵需要思考其與流行音樂的融合路徑,激發更多人對傳統音樂的興趣。 粵西音樂研究成果的數量與質量均有待提高 粵西地區傳統音樂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具備極高的人文價值。只有充分認識、深度挖掘這些文化瑰寶,才能使其成長為枝繁葉茂的“景觀”;仡櫥浳鞯貐^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工作,近些年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的數量與質量均有待提高。例如以“粵西音樂”為關鍵詞在知網搜索相關文章,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獻不足50篇,且大多數研究聚焦于雷州歌、哭嫁歌等特定的音樂類型,而以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為切入點研究其創新發展路徑的內容屈指可數。未來,期待相關學術研究可以向粵西音樂產業化發展方向傾斜。 運用數字技術的粵西音樂作品數量有待增加 目前,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探索“數字技術+產業”的轉型升級路徑,將數字技術作為撬動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于粵西傳統音樂來說,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產業化發展,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F階段,雖然還沒有成熟的數字技術成功應用于民間音樂的經驗,但是隨著5G技術、VR技術、AR技術的不斷完善,依托數字技術進行粵西傳統音樂創作,一定可以為人們提供沉浸式的觀看體驗,滿足其互動需求,提高音樂作品的曝光度。 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現實意義 有利于活態傳承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 基于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形態,粵西音樂文化記錄與保存了當地居民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民風民俗等,具有深刻且獨特的文化內涵。但是任何音樂形態都要經歷萌芽、成長、壯大和衰落時期。當下,粵西傳統音樂文化正面臨新媒體和流行音樂的雙重沖擊,正在經歷低潮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要求,指明未來企業的發展方向是以數字技術為載體,全面實現現代化產業升級轉型。因此,實現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是大勢所趨。事實上,粵西傳統音樂走產業化發展路徑,有利于年輕人關注粵西傳統音樂,能夠激發其了解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創作更多具有時代特征的音樂作品,更好地傳承粵西傳統音樂文化。 有利于打造粵西地區特色傳統音樂品牌 相關數據顯示,年輕消費者對民族品牌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較高,因此,注重民族品牌建設是普通產品實現大幅增值的最佳途徑。由于粵西地區傳統音樂特色鮮明,且蘊含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具有打造獨具特色的傳統音樂品牌的天然優勢;诖,將哭嫁歌、采茶戲等傳統音樂形態包裝、設計成民族品牌,是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品牌建設初期,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潛在用戶規模大的特點進行積極引流;在品牌建設中期,可以利用獨具匠心的粵西傳統音樂內容逐漸擴大用戶范圍;在品牌建設后期,可以提升周邊城市旅游、現場演出等的服務質量,增加用戶黏性;浳鞯貐^傳統音樂品牌化傳播,不僅可以借助品牌效應吸引大量受眾,擴大粵西地區傳統音樂的影響力,還可以讓民族文化煥發活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好地走向世界。 有利于地區文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可以最大規模地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促進當地文化繁榮發展,拓寬經濟來源渠道,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從文化角度出發,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一方面可以通過高度重視雷州歌、高州木偶戲等音樂形態,有效緩解其生存危機;另一方面在全國各地宣傳粵西傳統音樂,有利于突破地域限制,擴大粵西傳統音樂的影響力。從經濟角度出發,過去粵西傳統音樂的發展需要依靠政府財政出資,現在其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可以拓寬經濟來源渠道。從社會角度出發,粵西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能夠避免粵西音樂出現傳承斷代的現象,有利于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與粵西傳統音樂發行、演出相比,其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可以通過銷售周邊服裝、飾品、書籍等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助推經濟、文化、社會協調發展。 目前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創新路徑 政府部門重視與落實文化產業扶持政策 為了落實國家制定的關于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避免未來粵西地區出現高州木偶戲等音樂形態消失的情況,改變粵西傳統音樂傳承岌岌可危的現狀,相關政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制定和落實傳統音樂文化產業扶持項目,優化傳統音樂文化產業的經營環境,構建完整的傳統音樂文化產業鏈條,為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再添動能。 為了全方位助推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在資金投入、政策制定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在資金投入方面,設立粵西傳統音樂文化產業項目啟動專項資金,重點激勵與扶持粵西傳統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打造配套的音樂創作平臺與線下音樂演出的文化產業園區;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音樂品牌,吸引酷狗音樂、QQ音樂等優秀企業入駐,形成粵西音樂產業發展基地;通過音樂創作、線下演出、音樂直播等構建音樂產業鏈條完整的粵西音樂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在政策出臺方面,應該在鼓勵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支持粵西音樂精品創作、推動開拓國內外粵西音樂文化市場三個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進一步優化粵西音樂文化產業的營商環境,為粵西音樂人才提供發展空間。 構建“粵西音樂文化+旅游”的新發展模式 粵西地區自古以來山清水秀,蘊藏著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寶藏,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參觀與游玩。如何利用粵西地區獨特的自然與人文優勢,讓古老的粵西音樂成為當今社會的時尚標桿,使其樸素的傳承人成為Z世代的榜樣?粵西地區可以整合當地傳統音樂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現有資源,積極構建“粵西音樂文化+旅游”的新發展模式。比如打造粵西音樂小鎮、粵西音樂游樂場、粵西音樂美食節、粵西音樂采風旅游路線等,通過美食、音樂、旅游等形式全方位展示粵西風采,激發旅游景區的活力的同時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具體而言,“粵西音樂文化+旅游”的新發展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布局。其一,重點突出粵西傳統音樂文化與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的差異,著重展現粵西音樂文化的底蘊,彰顯地區音樂文化的魅力。其二,以旅游景區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將粵西傳統音樂文化融入旅游景區設計中,打造文旅融合的新產品、新品牌。其三,精準把握粵西傳統音樂文化的看點與賣點,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體驗,使其深刻了解粵西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其四,不斷豐富旅游景區中的粵西傳統音樂文化元素,規劃常態化發展策略,利用好旅游景區運營與粵西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優勢,助推粵西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實現“旅游+”發展新模式,推動粵西地區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助力粵西地區傳統音樂產業的數字化發展 四川省文旅廳的數據顯示,2021年四川省音樂產業的總產值高達870.62億元。四川省音樂產業市場能夠領跑全國、規模不斷擴大,離不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賦能。在國家積極推行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時代背景下,粵西地區應該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助推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粵西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新路徑。目前;浳鞯貐^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是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導致民族音樂文化瀕臨消亡。運用數字化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難題,通過利用文字、錄音、錄像的方式,記錄與保存高州木偶戲等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粵西音樂數據庫,為研究人員開展學術研究提供參考。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與用戶的增加,粵西傳統音樂傳承人可以主動研究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運營特點,創作當代人喜聞樂見的數字音樂作品。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VR、AR、AI等新興技術為粵西音樂的發展賦能,為音樂創作與消費創建全新的應用場景,讓音樂不僅可以被聆聽,還可以被觀看與觸碰,為粵西音樂插上科技之翼,促使其得到快速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擁有特定歷史意義與人文價值的粵西地區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浳鱾鹘y音樂發源于粵西地區,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因此更容易被當地人所接受。但是,依靠有限的民間力量進行粵西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遠遠不夠。當地相關政府部門應該重視制定與落實文化產業扶持政策,構建“粵西音樂文化+旅游”的新發展模式,助力粵西地區傳統音樂產業的數字化發展,實現粵西傳統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020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SWOT分析的傳統音樂文化及其產業化研究——以粵西地區音樂類非遺為例”,項目編號:GD20YDXZYS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