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活動理論深窺揚州大運河文化開發时间:2023-06-12 作為在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受到國家的重視。對此,各運河城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發大運河文化資源。大運河文化的開發活動涉及多個參與者,現基于活動理論視角,以揚州為實踐案例,分析大運河文化開發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初步構建活動理論框架。 大運河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主河道流經150個縣(市、區),在歷史的沉淀與社會的變遷中,形成了獨特的大運河文化。2014年,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1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有關部門和沿線省市共同編制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2021年工作要點》,提出加快規劃編制實施、完善多元投入機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運河航運轉型提升、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挖掘文化價值內涵、開展宣傳教育推廣、推進重點建設區建設、發揮協調機制作用等10個方面的內容?梢,在2021年的工作要點中,大運河文化資源的開發成為重要內容,有關部門希望在開發的基礎上,推動其建設與傳播。 揚州,因大運河而生,因大運河而興,與大運河的命運緊密相依,是大運河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在新時代,揚州為保護與傳承大運河文化付出了諸多努力,大運河文化也為揚州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揚州針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和利用開展了多項建設與實踐活動。因此,本文將以揚州為例,分析大運河文化開發的模式構建。 文獻綜述 筆者以“大運河文化”與“開發”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檢索結果501條,F階段學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大運河文化旅游的開發以及大運河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對于大運河文化的開發,現在多呈現出文旅融合的特點。大運河文化是文化資源,應對相應旅游資源進行嵌入式開發。江蘇作為擁有大量運河文化資源的省份,更是提出了IP開發的策略,對大運河江蘇段文化進行IP開發,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的發展。大運河文化的開發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研究方興未艾。同時,也有不少學者將目光轉向大運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如創意課程設計開發、文創產品設計、研學旅行課程等。 筆者將檢索結果再次選定在圖書情報領域中,分析檢索結果發現,該領域學者的研究集中于檔案學科中,主要分為對大運河檔案資源建設的研究以及如何應用檔案資源助力大運河文化開發。對于如何利用檔案資源進行大運河文化開發,學者金研認為應充分利用檔案資源服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淮安市為例,其分析了淮安市大運河檔案資源的現狀,總結了部分大運河沿線城市利用大運河檔案資源的做法,并提出了應深度開發,充分挖掘大運河檔案資源的應用價值。學者孫婷認為要利用運河歷史檔案豐富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闡釋與展示。而對于大運河檔案資源的建設,學者劉成琳在其文章中提及,大運河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將服務于大運河文化的開發,提出應構建基于合作的大運河文獻資源協調機制。由此可知,大運河文化的開發在圖書情報領域側重對檔案學科的研究,強調檔案資源在大運河文化開發中的作用。 本文將引入活動理論模型,分析大運河文化開發這一活動,試圖構建該活動的框架,明確活動由誰負責、目標定位如何、需要哪些責任主體的參與以及它們的分工與合作等問題。 理論基礎 筆者將基于活動理論視角進行分析;顒永碚撌菍嵺`性理論,以“活動”為基本單元進行分析;顒永碚撃P褪腔顒永碚摰幕A,現以“主體”“客體”“工具”“規則”“共同體”“勞動分工”六個要素來分析大運河文化開發活動,并關注六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文分析的活動主題為“大運河文化資源開發”!爸黧w”為大運河文化建設部門,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規劃綱要與工作要點,各省、市、組織可以建立相應的大運河文化建設部門!翱腕w”是該活動的目標,即通過大運河文化開發希望達到的效果!肮ぞ摺睘樵诖筮\河文化開發過程中需要利用的平臺或手段,助力大運河文化開發活動順利完成!耙巹t”是在大運河文化開發過程中的合作制度、政策支持等!肮餐w”是參與大運河文化開發的參與者,他們與“主體”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開發!皠趧臃止ぁ眲t為“共同體”中的參與者對大運河文化開發的職責與分工。因此,本文以揚州為例,探討分析大運河文化開發活動中的六個要素,使之構成完整的活動理論框架。首先,筆者根據揚州大運河文化開發實踐對活動框架進行初步構建。 活動“主體”的引導 大運河文化的開發應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規劃綱要與工作要點,各省、市、組織可以建立相應的大運河文化建設部門,構成活動的“主體”。以揚州為例,2007年,國家文物局在揚州成立中國大運河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2014年,在大運河申遺成功后,經國家文物局同意,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城市聯盟更名為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聯盟,聯盟辦公室仍設在揚州;同時將大運河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更名為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主要職能為協調、組織、實施大運河全線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在揚州大運河文化開發過程中,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作為該開發活動的“主體”,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引導大運河文化的開發工作有序進行。 活動“客體”的導向 “客體”即活動的目標,大運河文化開發活動的目標就是完成開發,滿足公眾利用需求,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本文將“客體”理解為大運河文化開發的受眾,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滿足專家學者研究利用的需求 大運河是我國古代的偉大工程,歷史悠久,流域寬廣,因此由其產生的大運河信息資源具有內涵豐富且分布廣泛的特點。大運河文化的開發將會使大運河信息資源更加系統化、有序化,有利于專家學者的研究與利用,推進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 2.滿足市民文化服務的需求 揚州是大運河的代表城市,大運河在揚州段有眾多的文化遺跡點,揚州全域被劃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核心區。而市民作為一座城市文化與記憶的創造者、擁有者、見證者,會更好地保護城市文化,讓城市文化代代相傳。大運河文化的開發正是為了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因此,面向市民文化需求的開發將更符合該活動的目標。 3.滿足游客文旅融合的需求 揚州是旅游業十分發達的一座城市,近年來,揚州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為契機,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的“一城三都”城市名片,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動城市的發展。2019年11月,揚州瘦西湖旅游度假區改名為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度假區。為了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資源,應積極開發與宣傳大運河文化,推動文旅融合的發展,使大運河文化的開發能更好地滿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活動“共同體”的參與 大運河文化開發活動中需要多元主體的參與。從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到利用、交流與創新發展,都是參與大運河文化開發活動的“共同體”。 1.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 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作為社會重要的文化機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并為公眾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圖書館是保存與傳遞圖書文獻的場所,博物館主要珍藏與陳列著文物,檔案館主要為公眾提供查檔服務。三者都是為社會服務的文化機構,旨在為社會保存知識,傳承文化。而大運河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提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大運河文化資源的開發,需要豐富的史料、圖書與文物的支持,也需要在開發完成后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這需要圖書館、博物館與檔案館的共同參與。此外,大運河文化的開發還涉及美術館、科技館等其他文化機構。 2.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是江蘇省針對大運河文化的開發設立的省級新型重點高端智庫,由眾多專家學者組建。該機構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相關理論研究、政策闡釋、戰略謀劃和決策服務。該機構在揚州設立了揚州分院,是揚州大學下屬科研機構。揚州分院將依托揚州大學現有科研資源,整合揚州全市運河研究力量,開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其是整合各方人才與力量的大運河文化研究機構,為大運河文化開發提供智庫支持。 3.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 文化是需要交流的。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將使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深度交融,促進文化共同發展。大運河文化也不例外。世界上有眾多運河城市,學習他國的運河治理經驗,研究他國的運河文化開發實踐,將為我國大運河的治理以及大運河文化的開發提供借鑒。揚州吸引了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的入駐,為大運河文化的開發提供國際經驗,推動了我國的大運河文化與世界運河文化交流互鑒,共同發展。 4.旅游產業 為了推動文旅融合的發展,可以將旅游產業加入大運河文化的開發過程中。揚州作為“世界運河之都”,注重運河文化集聚區、大運河文化旅游度假區等旅游區域,將大運河文化打造成揚州的文化名片。旅游產業的加入,有利于打造為游客服務的大運河文化旅游區域,為大運河文化的開發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5.公眾 大運河文化資源來源廣泛。大運河文化資源的提供者可以是大運河流經的各省市,可以是受大運河影響的組織與機構,也可以是生活在大運河周圍的每家每戶。對于大運河文化資源開發這一活動來說,他們都是活動的“共同體”,是大運河文化資源的提供者與擁有者。生活在大運河文化環境中的公眾,擁有珍貴的運河記憶,可以作為大運河開發所需的文化資源。同時,公眾對大運河文化的利用需求,以及期待的開發形式,都為大運河文化開發提供了方向。 活動“工具”的應用 為了達成本活動的目標,即完成開發,滿足公眾利用需求,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還需要借助“工具”。大運河文化如何高效地為公眾所使用,并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可以利用線上和線下“工具”。 在線下可以于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舉辦專題展覽,規劃大運河文化旅游區域等。 在線上可以構建大運河聯合開發數字化服務平臺。各參與者在大運河文化這一主題下,應根據用戶需求,整合已有的服務功能和服務能力,提供一站式服務,為公眾提供更多的服務內容。構建大運河聯合開發數字化服務平臺,有利于實現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三館大運河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開發的效率,方便公眾的查詢與利用。 活動“規則”的約束 “規則”是“主體”與“共同體”需要共同遵守的規則。對于大運河文化開發這一活動,首先需要政策的引導。國家對大運河文化遺產工作制定了明確的規劃綱要以及年度工作重點,因此,大運河文化建設部門應把握政策,指導實踐。同時,“共同體”也要根據政策內容,合理組織信息資源,使大運河文化在政策的引導下得以開發,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 其次,大運河文化開發需要合作制度的保障;顒庸餐w的多元化容易導致大運河文化開發陷入混亂局面,因此,需要合作制度對各方參與者進行約束。如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均為社會文化機構,但三者工作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圖書館聚焦于圖書文獻資源的收集與整理,博物館聚焦于與運河文化有關的遺跡、文物的保存與展示,檔案館聚焦于原始記錄的史料與憑證。有效的合作制度不僅能夠明確三者的工作范圍,避免互相推諉,也能促進三者之間的文化資源溝通與合作,開發人民群眾滿意的大運河文化資源。此外,研究院與旅游產業的開發方向有明顯區別,合理的合作制度將推動不同機構間的通力合作,從而共同助力大運河文化開發。 活動“分工”的明確 大運河文化開發這一活動主要分為引導部門與實踐部門。引導部門即上文提到的大運河文化建設部門,該部門須根據社會需要及政策要求,對大運河文化的開發進行規劃與引導。實踐部門負責具體的大運河文化開發工作,對相關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重組與展示,為社會展現真實、完整、生動的大運河文化。同時,“共同體”各活動參與者也要分工明確,為社會提供多樣化的文化資源。因此,在這一活動系統中,“主體”與“共同體”之間,“共同體”之間應明晰其角色定位。 圖 基于活動理論框架的揚州大運河文化開發框架構建(作者自制) 從以上的要素分析來看,大運河文化開發框架的構建仍面臨以下問題。一是公眾作為大運河文化開發活動中的“共同體”,應該如何融入大運河開發過程中;二是“共同體”中的旅游產業是否會因與其他參與者的目標不同而產生矛盾;三是游客對文旅融合發展的評價與期待;四是公眾對大運河文化開發成果的評價與期待。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有關部門能夠解決以上相關問題,進一步明確大運河開發活動的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系,完善大運河文化開發的框架。 綜上所述,大運河文化開發活動的參與者眾多,是一項復雜卻系統化的活動。因此,為了使各參與者能更好地服務于大運河文化開發,本文基于活動理論視角,探究大運河開發活動中各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系。筆者根據揚州對大運河文化的實踐探索,初步確立了大運河文化開發框架,但尚未應用實證研究方法對框架進行補充與完善。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將大運河文化開發置于社會活動的特定情境中,并以相應規則為基礎,通過運用工具及要素推動“主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合作交互,推進大運河文化的開發建設?傊,本文的活動理論模型為大運河文化的開發框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使開發活動更加豐富、完善,有利于創新大運河文化開發模式,提升開發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