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故宮的“分隔”傳統特征时间:2023-06-10 現通過對北京故宮的深入研究論證繆樸先生在《傳統的本質——中國傳統建筑的十三個特點》中提出的“分隔”特征的合理性,同時更具體地探究這個特征在故宮中的體現,并試圖從文化及社會學方面深度挖掘故宮中所蘊含的“傳統氣質”。在故宮中營造分隔感的原因有兩個,其一為滿足人在其中正常生活所需要的邊界感,其二為鞏固皇權的威嚴。高差的限定、氛圍的營造、序列的組織等多種手法將分隔融入了故宮的血液里。 北京故宮經過明清兩朝的發展與營造,已經成為學術界研究中國古代傳統建筑時的重要研究對象。本文以故宮為范例,以繆樸在《傳統的本質——中國傳統建筑的十三個特點》中提出的“分隔”為主題,將不同分隔手段及目的進行分類整理,梳理使用者的空間感受。 分隔的種類 在故宮中,處處存在分隔:小到皇帝的冕旒,大到宮門、皇城。若談起其種類,可分為三種:首先是實體的隔斷,例如高高的宮墻、宮門,再細致到窗、屏、簾,直接對水平視線產生阻擋;其次是高差上的分隔,通過抬高營造出神圣感,使使用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敬畏感;最后是空間序列上的營造手法,拉長流線,使人產生距離感,通過循環封閉的流線,將不同身份的人行進路線之間相互隔開。不同目的性的分隔以多種形式存在,形成了故宮獨特的空間特征。 分隔的目的與形式 分隔觀念表現在肉體和精神的分離上。物理分離在組織宮殿的空間和功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精神上的分離則提升了皇帝的地位,并強化了“天命”的概念。 為生活服務的分隔 1.傳統院落形式的空間分隔 院落是中國傳統民居形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它是中國傳統禮制及中央集權思想影響下的產物,領域性和內向性是空間的首要特征。而作為實體邊界的墻則是分隔內外空間,增強空間領域性的重要元素。 故宮由52個獨立院落組成,其中,多個院落以并聯或同中軸線的形式組成院落群。對于故宮中的獨立院落來說,厚重的宮墻將院落與外部環境隔離開來,建筑沿街巷的墻壁上幾乎沒有開窗,院落內部與外界的聯系通道只有出入口。這充分詮釋了中國傳統建筑建造所遵循的“內外有別”的儒家思想,體現了傳統精神的內向性。院落是為生活服務的,因此除了安全性的需求,舒適性的考慮也是必要的。如果說院落的圍合滿足了居住者對安全性的需求,那么院落對內的通透性則滿足了居住者對舒適性的需求。這種通透性體現在建筑面向院內一側的廊子、大面積的雕花門窗上。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通透是建立在院落獨立、與外隔絕的基礎上的,若無墻體的隔斷,通透也將無從談起。 2.室內陳設的空間分隔 故宮的院落給人以莊嚴巍峨之感,通過院子進入室內,人們會感受到一個較大的尺度飛躍。院落空間具有皇室的神圣性,相比之下,室內空間則更具人性,其空間尺度減小,適宜人居,家具的比例、尺寸都以人的日;顒訛橐罁,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具有親切的尺度感。以下以帷幔與屏風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帷幔將室內空間由外而內進行層層有序的分隔,它既保持了室內空間的連續性,也使空間有了明確的分隔感。帷幔最大的優點在于將大空間細分,創造出了隔而不斷的朦朧、恬靜、舒暢的小空間。 屏風參與室內空間的組織安排,將室內空間一分為二,以滿足分區活動之需。由于傳統木結構建筑的局限性,故宮的室內空間沒有足夠合理靈活的空間分隔形式。獨立陳設的屏風正好滿足了這個需求,在細分空間的同時,還有動靜分區,豐富了空間層次。床屏是指置于床前的屏風,能起到圍合的作用,一般可以隨意移動。在故宮中,人們可以看到多處屏風圍擋作為床屏使用的典型案例。 為鞏固皇權的分隔 1.平民與皇室的分隔 宮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地帶,為天子居所和朝臣覲見之地,具有至高無上的政治地位。這種布局也符合儒家的君權神授思想!爸袊币辉~在古代原是一種地域概念,國即城,中國即天下之中的城,代表華夏文化的核心。中國皇帝“奉天承命”,因稱天子,居于京城之中,也就是居于天下之中。 “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天上”與“地下”便是宮城與其他地方的分隔!澳切┑弁趸蛏裣删幼≡陔x普通人的世界遠遠的樓閣中”,這兩個世界之間隔著皇城與內城兩重城垣,削減了民間與宮城的聯系,將民間的喧嘩隔絕在外,不僅劃分了空間,更是對氛圍的一種分隔。從遠處望向故宮,看到的是朦朧的高大與輝煌,這為故宮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增強了人們對故宮的敬畏。另外,為了尋求安全感,紫禁城被重重包圍——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層層遞進,守衛森嚴。對于普通人來說,在重重包圍之中的宮城就像是天邊的神殿,可望而不可即。 2.君與臣的分隔 明清時期,朝會舉行時間在早晨五點到七點之間,宗親、大臣住在內城,往往凌晨兩三點就起床上早朝。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分隔著內城與皇城。宗親大臣日常上朝時先通過天安門,再經過御路到達端門,百官皆跪于門前,等待皇帝召見才可穿過。百官走過御路,通過午門的左門洞或右門洞進入宮城。午門形制特殊,南邊門型為方形,北邊門型為圓形,寓意天圓地方。午門外是地,是民間;午門內是天,是宮城。通過午門到達太和門前寬闊的廣場,會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实圩≡谇鍖m內,到達太和門(明朝在太和門舉行“御門聽政”)和乾清門(清朝也在乾清門舉行過“御門聽政”)的路程比宗親大臣短上半數。夏日五點天尚晴,但冬日寒風凜冽,黑夜視線不佳,不少來上朝的宗親大臣摸黑走路時會摔跤。辛苦的上朝過程會使宗親大臣在心理上產生敬畏感,君與臣的地位瞬時高低立現。通過三重門及長長的御路來分隔宮城的內與外,詮釋了中國傳統“禮制”的觀點——設置障礙,在宮殿建筑中,覲見者在見到目標之前必須經過層層封鎖,以鞏固權威。 除此之外,故宮的高差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隔的作用。從故宮的整體布局剖面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有兩處“突起”,即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體的前三殿和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的后三宮。大臣到太和殿朝賀時,需要登39級臺階。進入太和殿,皇帝的寶座位于殿內中央——金柱之間、七層臺階、三面出陛的高臺上,而群臣站在高臺下,彼此間形成的高差關系將君與臣的空間分隔開,將統治者高高抬起,能夠使群臣對皇帝產生心理上的敬畏感。 3.前朝與內廷的分隔 以乾清門為界,宮城的前后被分隔開來。前朝是舉行儀式的地方,建筑間距大,場地開闊,前三殿位于故宮南部的正中,是北京城中軸線上最恢宏壯麗的建筑篇章。建筑內部空間宏大,營造出一種“神性”的空間尺度,彰顯出皇權的威嚴與神圣。而內廷是皇室人員生活起居的地點,因此建筑布局較為緊湊,建筑的尺度適中,室內尺度較為宜人,營造出一種能夠滿足使用者起居所需要的舒適感,是一種“人性”的空間尺度。不論是存在于現實中的宮門與圍墻,還是存在于心理方面的“神性”和“人性”空間尺度的區別,都將前朝和內廷分開,形成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也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則和秩序。當然,使用者的身份與流線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前朝與內廷起到了分隔的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一系列探究可以得出,在故宮中營造分隔感的原因有兩個,其一為滿足人們在其中正常生活所需要的邊界感,其二為鞏固皇權的威嚴。這其中的分隔不僅包含人所看到、用到的物理分隔,也包含人在使用中形成的心理分隔。高差的限定、氛圍的營造、序列的組織等多種手法,將分隔融入故宮的血液里。 正如繆樸先生所說,一旦進入單元這一層次,人們就幾乎不再感到任何分隔了。通過前面的探究不難得出,在故宮中,分隔無處不在,但人身處這一單元時,會自然地忽略掉其中的分隔,并不會產生不適感。就像盲人拄著拐杖探路,對于盲人來說,拐杖在他的世界里已經消失了。分隔始終貫穿在故宮的設計中,通過傳統院落間的分隔、平民與皇室間的分隔、君與臣的分隔等形式,故宮建造的終極目的得以實現——展示皇家至高無上的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