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鄉村振興 建設文化產業时间:2023-05-30 文化產業具有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符合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是同時能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潛力產業。鄉村文化產業以鄉土文化為來源,以自然環境為依托,因此應重視文化產業建設,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提升鄉村產業質量,以文化產業的潛在價值引領、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促進鄉村經濟飛躍,賡續鄉土文化血脈,實現鄉村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鄉村振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一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經濟與文化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而鄉村文化是在鄉村社會實踐中凝聚起來的集體意識,是鄉村建設的內源動力。文化產業本身具有文化和經濟的雙重特性,鄉村振興視域下,文化產業的建設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必經之路。 鄉村振興視域下文化產業的現實意蘊 充滿鄉土氣息的農耕文明與現代工業化、數字化的結合促進了鄉村文化產業的產生,鄉村文化產業是改革開放后因生產力發展、土地政策調整而逐漸形成的產業形態,是符合鄉村現代發展趨勢的產物。由于其具有雙重屬性,因此,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就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文化產業與中國式現代化內容不謀而合,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鄉村發展和產業模式方面的支持。 推動鄉村物質文明建設,更新鄉村產業結構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是基礎。文化產業的落腳點在于產業,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經濟屬性是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文化產業鏈上的從屬產品具有明顯的商品屬性,能夠創造出一定的經濟價值。目前,中國鄉村仍將農業生產所得來的效益作為基本經濟來源。將產業與鄉土文化、土地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打造經濟新形態,改造產業結構,豐富農村的產業形式。將文化產業的文化屬性與第一產業相結合,實現農業創新和第一產業產品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同時文化產業的建設發展也可以擴大第二、第三產業的占比,增加農村經濟活力,促進三大產業的融合,實現鄉村生產的一體化、供銷的便捷化。產業的豐富優化了就業鏈,為突破傳統觀念、希望從事第一產業以外的工作的就業者提供了更多工作機會,解決了一部分鄉村就業問題。 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賡續鄉村傳統文化 鄉村振興視域下的文化產業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內在契合性。文化產業是經濟產物與意識形態的結合體,符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特征。鄉村振興視域下的文化產業在開展其通過運營產業獲利的本職工作以促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利用產業屬性擴大了文化影響,促進了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文化產業的建設過程中,其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引領鄉村和社會的價值觀上,起到了文化導向的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遵循而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有利于促進良好鄉風、淳樸民風的形成,并利用文化產品優勢,進一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為鄉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在文化產品的創造和設計過程中反哺鄉村文化,延續文化生命力,增強文化自信,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 鄉村文化產業在繼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優秀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以文化產品為媒介和載體,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進行符合鄉村時代發展方向的全新詮釋,從優秀的鄉土文化基因中提取出適合產業建設的內容,結合新的創作觀念,因地制宜地進行鄉土文化和文化產品的創新。通過產業形式保護鄉村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實現對其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此既能凝聚鄉土人心,又能對傳統鄉土文化作出合理選擇、去粗取精,在實現經濟價值的同時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優化鄉村產業環境 綠水青山是鄉村文化產業得以發展的基礎,傳統文化是鄉村文化產業得以發展的精神源泉。鄉村文化產業區別于傳統工業,多以特色自然資源為支撐,以鄉土文化為精髓,以生態健康為導向。與第一產業結合的文化產業能夠在更新鄉村產業結構的同時促進第一產業綠色化、環;,實現傳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產出的產品還可以宣傳環保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鄉村文化產業生產全過程。鄉村文化產業本身就具有生態環保特性,依靠自然環境而生存;同時,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可以促進生態環境優化,通過建設、發展文化產業,構建生態宜居型鄉村,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鄉村振興視域下文化產業的現實處境 建設模式落后,市場化程度低 首先,在鄉村文化產業的統一建設上有所不足。大多數鄉村文化產業沒有將當地特色與產業本身進行有機結合,創意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建設的鄉村文化產業仍是單純的“農、林、牧、副、漁”產業,沒有特色優勢。其次,商業模式不健全。多數地區的大部分鄉村文化產業沒有受到規范的商業化培訓,產業經營仍采取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戶生產模式,集約化程度較低,管理松散,無法形成規;幕a業群落,對文化資源難以完全利用,導致文化產業經濟效益在鄉村總經濟效益中的占比較低。最后,傳統文化產業難以轉型。傳統文化產業與目前潮流發展趨勢存在一定的隔閡,與新興文化的有效融合程度低,對市場的適應程度不足,致使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緩慢。 人才儲備不足,受重視程度低 鄉村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能夠緩解農村就業市場的一部分壓力,改善鄉村產業結構,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解決鄉村待業人員的就業問題,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率。但就目前的產業發展現狀而言,外出務工人員多,鄉村人口流失嚴重,導致延續產業生命力的基本人員的支撐不足。鄉村文化產業實現持續發展的源泉是傳統文化,但由于部分地區不夠重視本土區域文化,沒有樹立文化產業的意識,也沒有統一文化產業的管理模式,更沒有完善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對鄉土文化傳承無力,導致產業發展規模不太可觀。鄉村文化產業需要傳統文化作為理念基礎,也需要結合時代特點的創意作為動力,但目前鄉村本土中能夠理解文化產品的總體觀念及生產流程,并能夠進行創意設計的人才較少,部分鄉村文化產業核心觀念老舊,缺乏吸引力。 產業質量一般,缺少文化內涵 鄉村文化產業應結合地區特色,其中涉及鄉土文化的賡續與鄉村經濟質量的提升,但目前不同區域鄉村文化產業形式區別度小,利益導向較重,對鄉村文化的深刻意蘊理解不足,各地區文化產業不顧自身實際,競相模仿,喪失了應該重視并利用起來的地區特色優勢。如旅游業各個地區相互借鑒模仿,沒有特色區分度,無法展現不同區域的特色文化,低端同質化現象嚴重。對鄉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理解不深刻、浮于表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快速提升等現象,導致文化產業的文化內涵有所缺失。此外,各地特色鄉土文化各有不同,差別較大,涉及內容十分寬泛,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保護措施也有所不同,導致各地區的特色鄉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鄉村文化作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命脈,其優秀精神內核受到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部分鄉村文化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鄉村振興視域下文化產業的對策思考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鄉村振興視域下的文化產業內在要求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相契合,實現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之舉。建設鄉村文化產業有助于打開中國式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新格局,實現文化產業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助力和引領,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有機結合。 多元主體協同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穩步發展 “三農”問題是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關系到國力提升、經濟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多個方面。鄉村文化產業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息息相關。在鄉村振興視域下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多元主體協同配合。 第一,必須加強黨對鄉村文化產業的領導。各級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制度,完善管理體系,實現“省、市、縣、鄉、村”層層政策的精準實施,構建多層產業布局。同時,合理分配資源,分區域、有重點地為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為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指明方向、規劃道路,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第二,鼓勵社會方面對鄉村文化產業的支持。通過展現區域特色魅力和經濟潛力,宣傳文化產業的特色優勢,招商引資,激發社會面投資活力,拓寬投資、融資渠道,鞏固資金支撐點,擴展鄉村文化產業與市場的交流通道,促進鄉村文化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鼓勵智力資源進入鄉村,呼吁高校、科研單位、大中小文化企業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進行交流合作,以及為其提供先進的發展思路與人才保障。 第三,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實現文化產業與農民的雙向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是小農經濟的發展,其建設者和享有者也不再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而是參加區域建設的鄉村群體。農民依然是鄉村文化產業的最直接接觸者、勞動者和成果享有者。要轉變部分農民的固有傳統觀念,使他們認識到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培養、更新農民群體的鄉土文化意識,利用好農民對鄉土區域文化的先天親切優勢,培養本土人才,使農民融入文化產業建設中。同時,文化產業的直接成果可以第一時間反饋給農民,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進一步增強其群體文化意識,增強其文化自信,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文化產業和農民的共同進步,保證新常態下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重視區域文化,實現鄉村文化產業特色發展 “特色”是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本有屬性。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必須挖掘并利用鄉村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充分認識區域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內涵,從中提取出優秀的、有特點的內容。文化產業需要將特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具體的文化產品,以文化內涵明確產業定位,完善產業鏈,形成能夠適應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以高質量為要求,高辨識度為基準,帶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要以鄉村土地資源為依托,以文化資源為動力,充分利用特色優勢。區域鄉村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是鄉村文化產業生存發展的肥沃土壤,要發揮鄉村文化產業對鄉土文化資源的再更新、再生產優勢。要在重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同時,根據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和現有市場特點對其進行符合時代變化和人民精神需求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把握好文化產業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之間的關系,探索繁榮鄉村文化的文化產業路徑。 鼓勵文化產業創意化、數字化發展 鄉村文化既有支撐其發展的“根”,也有能不斷翻新的“葉”。文化創意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融入現代化創新理念,創新鄉村產業結構業態,探索新的產業建設模式。鼓勵文化產業創意化發展,融合時代元素,將創意思維融入“設計—制造—宣傳—銷售”的鄉村文化產業生產全過程中,實現文化產業整體理念的創造性轉化,通過創意擴大鄉村文化產業受眾面,為鄉村文化產業注入發展動能,展現其獨特的市場魅力,實現鄉土文化價值的多元化、最大化。 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數字化鄉村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全新的實踐方案,鄉村文化產業同樣需要跟上數字化時代的步伐。如今,數字經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賦予了產業新的可能,在生產、管理、產業形態等多個方面提供了數字化融合發展的新渠道,對各個行業的經濟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數字化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巨大動力,數字化平臺與技術也為鄉村文化產業的建設提供了新的可能。數字化賦能文化產品,既能提升文化產品的品質,也能拓展文化產品的宣傳、銷售空間,實現文化產品優質化、產出渠道便利化。利用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更易于文化產業商家在供給側以及文化產品受眾在需求側共同獲得滿足感。同時,還可以將數字化技術與企業自身運營機制相結合,實現產業結構、管理模式數字化轉型升級,推進數字化鄉村建設。 堅持建設綠色生態型鄉村文化產業 農業是農村的根本,農耕文明是建立在與自然共生基礎上的文明形態。傳統農耕文化中尊重自然、追求萬物和諧的思想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具有內在耦合性,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部分。文化產業本身就來源于自然,依靠自然,所以天然具有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堅持建設生態型鄉村文化產業,有助于推進鄉村產業結構綠色化轉型,優化鄉村管理模式,促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文化產業秉持綠色生產理念,引導、培養鄉村集體環保意識,提升農業農村生產建設的環境保護水準,在傳統農耕文化中尊重自然的思想基礎上增添新時代生態保護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