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文化振興保護傳承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时间:2023-05-30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魂所系和精神基礎。文化振興助推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倒逼文化振興蓬勃發展,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扎實推進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西林縣建設文化強縣的關鍵工作抓手,F通過對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保護與傳承的現狀進行了解,客觀分析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困境,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嘗試提出解決對策,為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路徑提供參考。 中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約70%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農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集聚性 西林縣位于廣西最西端,西與云南省羅平縣、北與貴州省興義市隔江相望,是廣西西進和云貴東出的主要門戶之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形成了以壯族為主體,漢、瑤、苗、彝、仡佬族等多個民族聚居的山區農業縣,全縣境內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少數民族世居村落保留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技藝和民俗風情。 西林縣位置偏遠、環境閉塞,少數民族世代居住的古村落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傳統祭祀儀式和原生態少數民族生活習慣,比如壩盆村較為完整地保留了當地重要的傳統祭祀儀式“龍崖外”!褒堁峦狻笔侵妇幼≡诠啪漕畤膲炎逑茸鏋榱似矶\風調雨順,祭拜牛神而跳的祭祀舞蹈。那佐苗族鄉部分壯族村落每年農歷七月十四開展“唱婭王”祭祀活動,西林縣“婭王”祭祀活動是世居壯族村落祭拜祖先,尋找精神寄托的重要儀式。那巖屯完整地保留了壯族干欄式建筑,同時也保留了包括農事、婚俗、飲食等原生態的壯族生活。 多樣性 西林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民俗等大類。2020年7月公布的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項目列入區級非遺保護名錄,9項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60項列入縣級非遺保護名錄;2022年7月百色市公布的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40項)中,西林縣占了9個。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仍在進行中,被收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的僅是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中一部分,還有很多村落保留著其獨特的音樂、傳統醫藥、民俗等傳統文化。 綜上可知,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這些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現了西林縣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獨特性 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了地方的區域特點和文化特性,其中最具歷史研究價值的便是古句町國,學術界對西林縣句町文化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廣西博物館研究館員鄭超雄認為,“句町國與滇、夜郎等方國,都是同時問世的方國政權,其產生年代基本上是在商周前后,是在各自的古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他方國在漢武帝前后都先后謝世,而唯獨句町國政權能持續到魏晉之際”。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田阡教授認為,句町人的族屬就是壯族的先民濮族,因而句町就是古壯國!熬漕痹趬颜Z中指的是“紅藤”,是西林縣世居壯族的圖騰信仰。直至今日,在許多壯族村落里,人們穿著的傳統服飾中最常見的仍是藤蔓類的花草紋樣。 西林縣除了有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外,還有“歐貴”婚俗,即女娶男嫁。桂滇邊的馱娘江流域,是2000多年前句町國的中心區域,至今仍盛行著一種女娶男嫁、男從女居的婚姻制度。在“歐貴”吉日這一天,有山歌對唱、搶糯米飯、敬酒、挑水上門、迎親沖關、新娘背新郎入洞房等豐富多彩的完婚儀式。而這些儀式中的每個環節都值得考究,比如山歌對唱的內容有對新人美好的祝福,也有對新人婚后美好生活的期盼,還有對新人婚后處理家庭事務的討論等。 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僅依靠國家和地方財政經費補貼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通過全社會各行業通力配合與支持才能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缺”問題突出 西林縣政府重視傳統文化旅游開發,努力提升“句町古國”“岑氏一門三總督”“馱娘江民族風情旅游帶”“那巖古木寨”的開發檔次,致力于打造廣西旅游“西大門”品牌,并嘗試將西林縣的旅游資源納入云、貴熱點旅游線路,如西林縣的宮保府、新豐鄉村旅游區、句町祭祀神壇和云南壩美世外桃源景區、普者黑風景區都是規劃中的旅游線路之一,但是在實際規劃和落實過程中“三缺”問題突出。 第一,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資金投入,非遺資金在財政支出中占比很小,難以滿足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現實需要。從當地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年度部門決算來看,包含藝術表演場所、藝術表演團體、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文物保護、其他文物保護等實際支出總占比不超過40%。 第二,缺乏配套基礎設施。首先是缺少非遺傳習場所,沒有固定的場所供非遺傳承人開展相關活動,因而很多非遺傳承活動難以形成影響力。其次是缺少便捷的交通系統。西林縣地處廣西最西端,地處滇、黔、桂三。▍^)結合部,但至今仍未建設貫通云南、貴州的高速公路,交通條件相對落后。 第三,缺乏專業性管理人才隊伍。一方面,西林縣文化管理人才隊伍基數小,加之管理人員的流動性較大,客觀上很難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落實。另一方面,相關從業人員服務意識較弱,服務體系不健全。不少地區的從業人員文化水平較低,且對當地特色文化內涵的了解較少,當游客想要從從業人員口中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時,或是從業人員缺乏相關文化積累無法解答,或是從業人員不會說普通話無法與游客順利溝通。 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模式缺乏創新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提高保護開發創新性是引領發展的關鍵動力。從主要的傳播方式來看,“小眾題材的小眾傳播”是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硬傷。地方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發掘和傳播影響力較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還未實現數據性、信息性、社交性的互聯傳播,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參與度不高。從傳播內容來看,如那勞壯戲、山歌調等都是以壯話表達為主,而且西林縣不同鄉鎮的壯話都存在語音、語調的區別,加之用人們不太熟悉的山歌調傳唱,不熟悉當地壯語的人很難聽懂,因此受眾范圍十分有限。如何在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有形式和內涵的基礎上,實現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擴大非遺傳播廣度,提升非遺傳播效果是當下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急需解決的問題。 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弱化突出 隨著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不少地區都存在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等現象。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也是西林縣非遺保護面臨的一大困境。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年齡均在50周歲以上,傳承人“斷檔”現象突出。雖然當地已經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并且進一步簡化辦理流程,如可以在網上辦理,但近幾年符合條件且通過認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極少。另外,受年齡、資金、場所等方面的影響,部分傳承人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主體弱化現象突出。 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路徑 習近平強調,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不僅要深入挖掘當地文化資源,提升人才支撐能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為振興路上的鄉村留住鄉愁。同時,還要進一步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文旅融合,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意識 在文化振興背景下,關注西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西林縣結合自身條件和優勢,“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蔽髁挚h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一方面,要充分認識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辯證關系,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地方經濟的推動作用,從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大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世居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實踐的產物,要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關。政府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讓群眾更了解當地的非遺,從文化中感受當地風土人情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主體作用 要讓非遺“活起來”,僅依靠政府一方發力是不夠的,必須要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加入、群眾參與多方合力,最大程度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主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是保護傳承人。 第一,建立健全傳承人培養體系。定期、定時、定點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等活動?梢詮囊韵聝蓚方面著手。一方面對地方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系統性、專業性的培訓,如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在當地進行宣講,內容包括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措施以及具體做法,明確傳承人的職責,培養傳承人的主體責任意識;還可以邀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開展交流活動,通過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學習、互鑒,為西林縣非遺傳承注入新動能。另一方面,協助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廣泛征集非遺愛好者參與。 第二,多舉措加大非遺保護與傳承力度,在政策、資金、場地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鶎诱畱敻鶕嚓P法律法規,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一方面要落實傳承人傳習補助資金,保證傳承人可以全身心開展工作,對有突出貢獻的傳承人應給予資金上的獎勵及表彰,調動傳承人非遺傳承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加強青少年傳承人的后備力量培養,將地方學校作為非遺傳承的孵化基地,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校園教育教學中,讓當地青少年成為非遺傳承人的后備力量。同時,面向全區、全國征集對當地非遺有濃厚興趣的青少年,組織暑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夏令營,讓其他地區青少年和本地青少年進行交流學習,加大非遺傳承后備力量培養力度。 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形式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應更加注重創新和創造,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圍。第一,構建跨界融合新模式。積極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走向市場,實現非遺的市場化運作,構建“非遺+旅游+民宿”的跨界融合新模式,讓更多游客有機會“沉浸式”感受非遺文化。貼合現代消費環境,提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元素,創作品牌化文創產品,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眾化傳播。第二,多渠道提升傳播廣度。充分運用大眾傳媒的特點,擴大傳播范圍與影響力。地方政府應當重視廣播電視臺在宣傳推廣中的作用,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影視專欄,提升非物質文化相關視頻的質量,提高廣大群眾的文化認同感,進一步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的活力。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還應與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新媒體相結合,以政府為主導,鼓勵企業、群眾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擴大非遺的傳播范圍。對于積極參與的企業,政府可以給予其適當的政策扶持,進一步調動企業參與非遺傳承工作的積極性;對于愿意參與的個人,可以對其創作的優質作品進行獎勵,廣泛提高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社會參與度,真正實現非遺由“小眾題材小眾傳播”轉變為“小眾題材的大眾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