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恩施州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时间:2023-05-29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恩施州)是我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為民族文化保護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傳承方式,使數字鄉村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方向,F基于對恩施州民族文化資源及保護現狀的分析,針對數字化保護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對民族地區數字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相關借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鄉村振興的根魂所系。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為抓手,加快民族資源數字化步伐,不斷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為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步伐,湖北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恩施州作為鄉村振興主戰場。恩施州是一個多民族文化聚集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 恩施州既是古代巴文化的發祥地和土家族文化的誕生地之一,又是中原漢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匯地,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交相輝映的文化格局。恩施州各民族文化既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質,又吸收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因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地域特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充分挖掘其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對促進恩施州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推動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交融,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鄉村振興背景下恩施州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作如下探討。 恩施州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的重要意義 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是指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通過圖片、音頻、視頻、交互展示等方式,對傳統的知識類、實踐類和藝術類等民族文化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傳播。數字化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手段,也是互聯網時代推動文化傳承的必由之路。 因此,推動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利用現代技術和數字化手段保護和傳播民族文化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將民族文化資源以數字化的方式保護起來,既有利于文化本身的留存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又可以拓寬文化傳播渠道并增強其有效性,從而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是 傳承與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 由于恩施州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發展滯后,相當一部分鄉村民族文化資源還未被充分挖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數字化信息技術的采集和存儲得以留存。通過數字化轉化,可以有效開發和利用偏遠地區鄉村文化資源,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活起來”“火起來”;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利用和展示,有利于利用傳播的即時性、開放性,打破信息壁壘,把優秀傳統文化“傳開來”“傳下去”。 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是助推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恩施州雖然農業發展規模穩步擴大,主導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品牌培育取得突出成效,農業市場主體不斷壯大,新興業態發展步伐加快,但鄉村經濟總量偏小,產業層次偏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較低等問題仍十分突出。恩施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持續推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具有融合性和滲透性,可以帶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協調發展。 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是促進鄉村共同富裕的需要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笆濉币詠,恩施州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城鎮、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9%、8.8%,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穩定在80%以上,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1萬人,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推進,為鄉村人民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在推進共同富裕中既是關鍵變量,也是重要支點。 恩施州民族文化資源及數字化現狀特征 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 恩施州土家族文化是在巴文化的基礎上傳承創新而來的,經歷了形成、發展、演變三個歷史階段,分別以唐宋時期的溪峒文化、元明至清初的土司文化、改土歸流后的文化變遷為標志。土家族文化與漢族文化長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交流互鑒、交融互動。土家族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表現形式著稱,留存至今的既有珍貴的文化遺址和民族文物,又有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的有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遺址和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土家族撒葉兒嗬、薅草鑼鼓、肉連響等。土家族文化中的絕大部分已傳承至今,但亦有少部分瀕臨或已經消失。 恩施州苗族文化與湘西、黔東北苗族文化一脈相承,由于遷出地不同,文化傳承亦因地而異,內部的差異性較大。苗族遷鄂后受到漢族、土家族文化的雙重影響,絕大部分雜居地區的傳統文化發生深刻變遷,甚至逐步消失,只有個別聚居地區保存得較為完整。宣恩縣小茅坡營苗寨的苗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包括苗語、苗歌、苗舞、苗年等傳統文化傳承至今。其他各地苗族不同程度地保存著本民族傳統文化,在民間信仰和傳統習俗上仍保留著民族特色。 恩施州侗族、白族、蒙古族、羌族等散居少數民族除聚居區不同程度地保存著本民族傳統文化外,其他散雜居地區的傳統文化已逐步消失,較多地受到當地漢族、土家族文化的影響。恩施州侗族傳承了遷出地侗族傳統文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風雨橋、鼓樓、草把龍、干龍船等。恩施州白族與云南大理白族文化一脈相傳,沿襲至今的傳統文化主要有打圍鼓、仗鼓舞、九子鞭、刺繡等。蒙古族、羌族傳統文化已經基本消失,近年來部分民族文化符號逐漸恢復。 數字化建設開始起步 恩施州民族文化數字化保護研究已經有了一些探索。在影像音頻記錄方面,恩施州文旅局策劃并制作了《寶藏恩施·非遺》紀錄片,充分展示了恩施獨特的民族文化遺產;新媒體平臺方面,抖音土家女兒城民俗博物館視頻號以宣傳民族服飾和語言為主要內容,獲贊無數;在數字化技術應用方面,湖北民族大學楊洪林教授及其團隊運用人體捕獲系統,對恩施民族傳統舞蹈進行人體捕捉和信息采集,從而在虛擬場景中真實還原了舞蹈動作。 此外,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很大部分與民族文化有關,如西蘭卡普、吊腳樓建造技藝、土家繡花鞋墊等。恩施州文旅局負責全州非遺保護工作,組織實施非遺的申報管理和傳承工作。其直屬二級單位恩施州文化館也設置了非遺保護工作組,負責組織開展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族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工作。恩施州所轄兩市六縣均成立了非遺保護傳承展演中心?傮w而言,恩施州民族文化數字化保護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 問題與短板日益凸顯 第一,資源分散化。目前,恩施州數字化民族文化資源呈點狀零星分布,主要分布于州、市(縣)的宣傳、廣電、文旅、民族宗教等部門,缺乏統一的數字化信息數據庫整合,部門之間對已數字化的民族文化資源缺乏交換、聯通、共享,從而影響了文化存量向生產要素的轉化,影響了數字化民族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制約了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 且文化數字資源之間缺乏統一的數字化信息數據庫整合,導致已經完成數字化的文化資源之間無法進行數據的交換和聯通,限制了民族文化資源數據的共享、文化產業鏈的協調合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整合及優化利用,還影響了文化產業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 第二,數字化手段單一。加快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離不開對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如在資源開發方面的音頻、文字、三維掃描與動作捕捉、App開發等;在交互體驗方面的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立體影音技術、交互游戲等;在管理方面的大數據、云計算等。但目前對恩施州民族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資源保護主要以圖片、視頻為主,更新頻率不高。以土家擺手舞為例,網絡平臺上缺乏較為清晰和標準的土家擺手舞視頻,內容多以景區展演、綜藝節目為主。 第三,輻射范圍較小。恩施州民族文化數字資源豐富,但輻射傳播范圍較小,一般集中于當地的民族研究機構、博物館等地。這些地方的知名度不高、開放度不足、使用率較低,受眾有限,導致大量資源被封閉起來,未能進入流通領域充分發揮其價值,特別是在恩施州的旅游、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中的融入很少,沒有體現民族文化資源的生命力。 第四,民眾參與度較低。群眾的廣泛參與對于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恩施州民族文化數字化的宣傳責任應不僅局限于當地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還需要發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加強恩施州民族文化的知識普及,同時吸引一批有意愿投身于民族文化數字化建設的人才。 恩施州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措施建議 構建數字線上博物館,建立文化資源數據庫 州、市(縣)兩級政府應統籌協調,整合零星分布于宣傳、廣電、文旅、民族宗教及大學研究機構的數字化文化資源,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資源共享。政府部門可以邀請相關技術人員共同打造數字博物館,將恩施州民族文化資源系統整合起來,按資源種類(如建筑、舞蹈、服飾)或地域歸屬等對其進行整理分類,再將現有的數字化成果展現在這一數字資源庫中,并在后續進行補充和完善。數據庫除了由文旅局、民宗委和信息中心等部門共同管理外,也應讓其他部門參與其中,分工協作。 打造專業人才隊伍,拓寬展示渠道 引進技術人才為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提供技術支持,打造一支數字化人才隊伍。同時,邀請村民或民族文化專家進行全過程指導監督,促進民族文化資源的有效轉化。拓寬展示渠道,多方式進行民族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展現,如引進VR技術將傳統建筑吊腳樓虛擬化,運用三維捕捉技術將擺手舞的動作記錄下來以便學習與傳播。政府等相關部門應在設備、場地、人員設施、工作環境等方面給予支持。 依據資源特色,選擇傳承手段 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不同的傳承方式,在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中,相關人員必須依據其資源特色采取不同的傳承手段。在民族語言和歌曲傳承中,可以采用音頻、視頻等方式進行數據保存,借助新媒體平臺拍攝相關短視頻以擴大宣傳。在民族服飾、民族建筑的傳承過程中,應該運用三維技術對其進行模擬存儲,并結合少數民族人民的民俗生活,開發交互程序。對于傳統歌舞、傳統技藝等較方便展示的資源,應充分結合旅游業進行宣傳和保護,如舉行節慶表演等。 借助市場力量,探索市場化路徑 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資源價值化是關鍵。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可結合恩施州“發展大旅游”的思路,由恩施州文旅投公司或其他有實力的市場主體,打造一批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利用的示范項目、精品旅游線路、大眾文創產品等,在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資源的同時,擴大其知曉面,實現其商業價值。 綜上所述,恩施州豐富而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該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數字化技術為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提高了其創作力、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是恩施州推動文化振興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當地需要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