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柳寄情文化內涵的千年變遷时间:2023-05-29 “柳”是中國古典文化意象,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蘊。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閉幕式上 的《折柳寄情》節目為例,追溯“柳”的文化內涵,將柳文化與當代科技文化相結合,展現“柳”的 現代審美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彰顯大國風范。 柳的文化內涵 柳樹文化內涵 研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可以發現,“柳樹”承載的 意義多與“思鄉懷故、離別相思和風俗影響”相 關聯。與之同時出現的,還有“河”“津”和“堤”等關鍵 詞。關傳友指出:“柳色如煙,柳條曼長,猶如親友間繾綣 的柔情,仿佛離人不盡的別恨,加之‘柳’與‘留’諧音, 人們樂意把柳視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負載體,產生了‘折柳贈 別’和‘折柳寄遠’的風俗。長此以往就把柳視為別離的代 名詞,從而植根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發掘“柳”的文化外延,其從單純地刻畫柔弱溫婉的女 子形象拓展到抒發思鄉盼歸、惜別珍重,再到感嘆人生與時 光流逝。從個人到家國,其承載了一個時代的情感價值觀。 柳樹意象溯源 “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 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币庀笫亲髡咴谑惆l情感時選擇 的物象,是與作者當時心境相契合的存在。通過意象所傳達 的情感,可以探究作者的審美趣味及時代的共性。 榮格學說對“原型意象”的定義為:“自原始時代以 來,人類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經驗長期積累,‘沉淀’在每一個人的無意識深處,其內容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 普遍的,是歷史在‘種族記憶’中的投影,因而叫集體無意 識!币蚨,從這一角度出發,可以感知到文化意象所引發 的精神共鳴。受同一文化熏陶的人們面對同一個意象會迸發 出相似的情感。 柳樹之所以會被賦予這樣的意義,來自其自然美。柳樹 細長,枝條柔軟,隨風飄舞。這樣一個美妙的場景必然會引 起人們的欣賞。柳樹在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后,進而引發 了人們的功利性思考,人們發現柳樹具有固堤遮涼的作用, 所以多種植。文人開始從實利性回歸到審美性,柳樹便也成 為文人騷客抒發情感的載體。柳樹意象的演變 《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 霏霏”,首開詠柳之先河;再到如今奧運會《折柳寄情》 節目,柳樹這一意象的演變圍繞情愛內核、惜別意識、審 美模式和社會意義展開。 漢代《古詩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 柳”,以思婦的口吻抒發相思之情。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 別號“五柳先生”,其在《五柳先生傳》中這樣解釋其號 的由來:“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 柳樹,因以為號焉!笨梢,柳樹受時人的喜愛,此后 “五柳”也成了隱逸、悠閑的代名詞。 唐五代文人賦予柳柔美之意,在所作的詩詞中將柳比 作“女子細長的腰肢和眉毛”。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 寫楊玉環的外貌,“芙蓉如面柳如眉”,以此突顯其美。又 如溫庭筠在《南歌子》中寫道:“轉眄如波眼,娉婷似柳 腰!币浴傲毙稳菖印袄w細的腰肢”,展現其如柳般婀 娜多姿的模樣。再如張九齡寫道:“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 人!笨傊,在這個時期,柳多用來表現女性形象。 因柳枝無根的自然特征,其又被賦予漂泊無依之意。 文人在異鄉見柳樹,以柳表思鄉情。當許渾踽踽獨行,登 上岳陽樓,眺望遠方時,嘆:“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 柳似汀州!庇只驓W陽修低沉深語,訴:“手種堂前垂 柳,別來幾度春風!”回到唐五代,隨著歷史的演進,垂 柳又被用來抒發悲愴的情懷,如張泌《柳含煙》:“隋 堤柳,汴河旁,夾岸綠陰千里。龍舟鳳舸木蘭香,錦帆 張! 宋代詞人則多用柳樹意象傳達悲傷的基調。見柳而動 離愁,是宋文人常有的人生體驗。如蘇軾《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痹娙私枇,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的哀愁。這正是基于時代的審美情感。 一直以來,柳還有惜別之意。在中國獨特的音律文化 中,“柳”諧音“留”,“絲”諧音“思”。古有折柳言每一個人的無意識深處,其內容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 普遍的,是歷史在‘種族記憶’中的投影,因而叫集體無意 識!币蚨,從這一角度出發,可以感知到文化意象所引發 的精神共鳴。受同一文化熏陶的人們面對同一個意象會迸發 出相似的情感。 柳樹之所以會被賦予這樣的意義,來自其自然美。柳樹 細長,枝條柔軟,隨風飄舞。這樣一個美妙的場景必然會引 起人們的欣賞。柳樹在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后,進而引發 了人們的功利性思考,人們發現柳樹具有固堤遮涼的作用, 所以多種植。文人開始從實利性回歸到審美性,柳樹便也成 為文人騷客抒發情感的載體。 柳樹意象的演變 《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 霏霏”,首開詠柳之先河;再到如今奧運會《折柳寄情》 節目,柳樹這一意象的演變圍繞情愛內核、惜別意識、審 美模式和社會意義展開。 漢代《古詩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 柳”,以思婦的口吻抒發相思之情。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 別號“五柳先生”,其在《五柳先生傳》中這樣解釋其號 的由來:“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 柳樹,因以為號焉!笨梢,柳樹受時人的喜愛,此后 “五柳”也成了隱逸、悠閑的代名詞。 唐五代文人賦予柳柔美之意,在所作的詩詞中將柳比 作“女子細長的腰肢和眉毛”。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 寫楊玉環的外貌,“芙蓉如面柳如眉”,以此突顯其美。又 如溫庭筠在《南歌子》中寫道:“轉眄如波眼,娉婷似柳 腰!币浴傲毙稳菖印袄w細的腰肢”,展現其如柳般婀 娜多姿的模樣。再如張九齡寫道:“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 人!笨傊,在這個時期,柳多用來表現女性形象。 因柳枝無根的自然特征,其又被賦予漂泊無依之意。 文人在異鄉見柳樹,以柳表思鄉情。當許渾踽踽獨行,登 上岳陽樓,眺望遠方時,嘆:“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 柳似汀州!庇只驓W陽修低沉深語,訴:“手種堂前垂 柳,別來幾度春風!”回到唐五代,隨著歷史的演進,垂 柳又被用來抒發悲愴的情懷,如張泌《柳含煙》:“隋 堤柳,汴河旁,夾岸綠陰千里。龍舟鳳舸木蘭香,錦帆 張! 宋代詞人則多用柳樹意象傳達悲傷的基調。見柳而動 離愁,是宋文人常有的人生體驗。如蘇軾《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痹娙私枇,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的哀愁。這正是基于時代的審美情感。 一直以來,柳還有惜別之意。在中國獨特的音律文化 中,“柳”諧音“留”,“絲”諧音“思”。古有折柳言命觀和價值觀,是中華文化深厚文化底蘊的體現。將悲傷轉 化為深沉的紀念和綠色的希望,一切都要向前看,映照了北 京2022年冬奧會“一起向未來”的主題。 創作元素 《折柳寄情》節目的亮點除了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深意 外,還有視覺盛宴。舞者手持發光的道具,在黑暗的環境 中仿佛點點熒光,以《送別》為背景音樂,緩緩地走向中 間,同時,無數道綠色的光像紀念碑一樣升起來。光柱是綠 色的,象征著生命、希望和成長。與之相呼應的還有LED地 屏,營造出春天即將到來的氛圍。據報道,在10522平方米 的超大地面顯示屏上,光影塑造的柳條仿佛在風中搖曳,這 些激光束在分辨率上可以達到4K、8K的效果,色彩深度也 能達到10bit或12bi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LED三維立體舞 臺,可以完美呈現裸眼3D效果。這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科技實 力的完美結合。此次冬奧會展示的“柳”將中華傳統文化傳 播到了全世界,手持柳枝緩緩向中間聚集的動作,象征著世 界大同,天下一家。 《折柳寄情》的審美意蘊與影響意義 審美意蘊 保護傳統文化之“形” 冬奧會舞臺通過物像展示向世界展示了中華傳統文 化。借助光柱等現代技術展示獨特的“柳”這一意象,喚醒 傳統文化基因。該節目讓觀眾不禁回味李白《春夜洛城聞 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 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绷w細修長,柳葉隨風搖曳,不 僅表達了中國古人對“留”的美好希冀,也表現出春意盎 然,充滿生機的美好未來。綠色的柳枝充滿生命活力,呼應 了冬奧會“一起向未來”的主題。中華傳統文化與科技實力 的完美結合,展現了柳的“形”與“意”。 巧妙運用傳統文化之“神”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倍瑠W會閉幕 式舞臺上,依依柳枝的出現,盡顯中國人的浪漫。柳與 “留”諧音,柳樹也因此被賦予惜別之意。開幕式有迎客 松,閉幕式有折柳。柳樹還有立足于時代發展,冬去春 來,積極向上的態度,向世界展現了雖歷經滄桑卻始終巍 然屹立的中華民族。 影響意義 激發文化認同,筑牢民族之基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在北 京2022年冬奧會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起到了引 領作用,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民豐富的精神世界!傲钡 文化意象和“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中國浪漫,以及諸多文化 元素,都表現了文明大國的深厚文化內涵,深刻體現了中華 民族敢于承擔、不畏困難的精神。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也支撐著奧運健兒開拓進取。在此背景下,北京2022年冬 奧會這一體育賽事向世界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喚醒文化共鳴,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貫穿著家國一體的傳統 思想,它們塑造了愛國主義情懷。愛國情懷在中華民族與外 來民族的交融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展現為一種民族大義。在 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場上,觀眾不僅能夠感受到深深扎根 于中國人心中的傳統文化,還能看到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展現 的新魅力。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將個人的理想、人生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北京2022年冬奧會通過“柳”這一意象,既表達了依依惜 別、折柳寄情之情,也展現了積極昂揚的姿態,向世界展示 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引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共鳴, 增強了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有利于新一代始終保持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使他們以 砥礪前行的奮斗精神,鑄就中華民族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彰顯大國風范,促進文化傳播 奧運賽場既是競技場,也是文化交流的舞臺,更是展現 國家形象的獨特媒介。在全球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中 國成功地向世界講述了中國故事,展示了中國智慧。以《折 柳寄情》節目為代表,其完美結合了現代先進科技和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盡顯中國浪漫,向全世界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 文化。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中國塑造了一個充滿智慧和負 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主辦國, 始終秉持“仁以為己任”的文化理念,遵循“德不孤,必有 鄰”的信仰,堅持“睦鄰友好”的原則,真誠邀請世界各國 相聚一堂,感受中國的人文色彩,了解真實的中國,向世界 展示了一個友好外交的大國形象。在文化視域下,以小見 大,展現大國風范。 現代奧運之父顧拜旦曾說:“奧林匹克不是一場競 賽,而是一種源于內心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北本2022年 冬奧會以《折柳寄情》節目為代表,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與 現代高科技的完美結合,其催生的科技美學、營造的中國浪 漫、呈現的絢爛影像,成為對外傳播的亮點。 冬奧會是2022年短暫的一篇,但卻是奧林匹克運動會 和世界體育賽事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叭祟惷\共同 體”意識借助冬奧平臺,實現了對外傳播,日漸成為全球 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