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與傳承路徑时间:2023-04-30 作為記錄民族文化演變趨勢的“活化石”,非遺的價值有目共睹。保護、傳承非遺,可以在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幫助群眾樹立強大的民族自信,F以非遺保護相關工作為落腳點,首先介紹課題研究背景,其次說明非遺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具體涉及法律、傳承人和資金等層面,最后以現存問題為依托,結合問題成因分別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包括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全方位保護傳承人等,希望能給工作人員以啟發,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高效開展。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文化領域獲得了高質量發展,部分文化產品與藝術形式逐漸走向國際,而作為文化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F階段,社會各界已就非遺的價值達成共識,指出非遺不僅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考,同時還能集中反映人類的智力水準。近年來,在國家號召下,各地不斷加大對非遺的保護力度,相關保護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相對理想的效果。然而,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影響非遺傳承發展的質量。為確保非遺保護與國際接軌,提升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水平,有關部門應明確非遺保護現狀,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傳承策略,為非遺的科學傳承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背景 翻閱現有文獻能夠發現,國內外學者普遍更關注社會經濟發展、傳承人和文化語境變更給非遺帶來的影響。事實證明,上述因素均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效果密切相關。其中,社會、文化語境為非遺提供了傳承與發展的土壤,傳承人則始終作為非遺傳承的主力軍而存在。馬斯洛指出,人類行為通常受需求的驅使,正是趨利性的存在,才使社會經濟擁有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1],F階段,非遺文化性、社會趨利性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要想實現保護、傳承非遺的目標,關鍵是要盡快化解矛盾,通過多角度的創新,使非遺項目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可,為其日后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非遺陷入發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有關部門沒有深入分析非遺現存問題,便采取相應措施干預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由此可見,新時期,要想更好地保護、傳承非遺,關鍵是要了解限制非遺發展的因素,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及手段盡快消除潛在問題,使非遺穩定、持續地發展。 非遺保護現狀 非遺和民族文化之間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在增強群眾向心力、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保護、傳承非遺期間,相關工作人員先后遇到了以下難題。 法律層面 實踐經驗表明,非遺保護工作需要有權威的法律“保駕護航”。我國針對非遺制定的法律條例的固有屬性為重要性、普遍性以及原則性,由此不難看出,現有法律普遍存在針對性不強的情況,通過地方立法進行補充迫在眉睫?梢灶A見的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非遺法律體系必將逐漸走向完善。但非遺具有多樣性,這在無形中提高了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難度。因此,對法律體系尚不完善的地區而言,其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健全地方法規,突出法律的權威性與強制性,有關部門應對此引起重視。 傳承人層面 作為非遺傳承的中堅力量,非遺傳承人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只有對傳承人進行全方位保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傳承非遺。近年來,傳承人“斷檔”問題愈演愈烈,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延續傳承人需要社會、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現階段,社會各界對該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致使工作開展受限。二是有關機構認定傳承人的標準極為嚴格,僅有一部分民間傳承人能夠通過認證。三是非遺技藝通常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掌握,十分考驗學習者的耐力,無法準確理解非遺保護、傳承重要性的學習者極易半途而廢。 資金和人才層面 資金 資金不足同樣會限制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推進,導致工作最終成效受到影響。我國有大量擁有豐富非遺資源但經濟水平偏低的地區,當地政府對非遺保護的重視力度、資金投入力度有限,工作效率和效果難以達到預期[2]。 人才 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對工作人員素養和能力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國內相關人才的培養工作始終未能取得預期成效,若不盡快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將會使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受到影響。調查可知,在非遺保護機構任職的人員不僅要負責保護、傳承非遺,還要肩負起宣傳推廣、普查申報的職責,而各項工作的側重點均有不同,要想確保各項工作得到有序開展,關鍵是要保證人才儲備充足,可供借鑒和參考的做法如下:其一,政府應提高對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視程度,為專業人才提供符合其心理預期的生活、工作環境;其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將相關活動引入中、小學課堂,鼓勵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相關活動;其三,各大高校以自身情況為依據,開設相關專業或課程;其四,以行業需求、工作要求為導向,定期組織培訓活動,為工作人員提供接觸、了解非遺保護先進理念和工作方法的途徑,促使工作人員盡快轉變自身觀念,在科學理念的指導下有序開展各項工作。 工作方式層面 近年來,非遺保護、傳承的站位不斷提高,即便如此,相關工作仍存在有待優化或開發的環節,例如,活動策劃、文創產品設計等。鑒于此,工作人員應發散思維,通過將非遺資源與其他優質資源充分結合,不斷增強非遺對群眾的吸引力,借助群眾的力量保護并傳承非遺。與城市相比,鄉村地區的非遺資源往往更加豐富,因此,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當下,有關機構可以將鄉村旅游與非遺資源進行整合,實現“雙贏”[3]。 非遺傳承路徑 保護、傳承非遺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弘揚。新時期,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部分非遺被破壞,這也給非遺保護工作帶來了挑戰。要想盡快扭轉不利于非遺保護的局面,關鍵是要給予傳統文化充分的尊重,在此基礎上,發揮市場調控作用,打造各主體協同合作保護非遺的理想格局。在此過程中,有以下幾項工作需要尤為重視。 建設完善的法律體系 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無法一蹴而就,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初見成效。在我國現有法律中,與非遺保護、傳承相關的條例較少,由此導致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可操作性不理想。針對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完善現有法律體系,使非遺保護工作有據可依。在完善立法以及普法的過程中,應重視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立足實際,放眼全國,以各地區非遺保護現存問題為依據,明確法律漏洞,全方位、多維度了解現存矛盾以及潛在問題,盡快補齊短板;二是各地政府要以國家法律為指導,根據當地情況,頒布相應的部門規章或地方法規;三是不斷提高民事立法站位,提高對非遺傳承人的重視程度,結合該群體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保障其合法權益。 全方位保護非遺傳承人 作為保護、傳承非遺的主體,非遺傳承人在申報非遺項目、展示非遺以及培養非遺人才等工作中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保護非遺傳承人的重要性有目共睹。首先,應大力扶持該群體,在法律的指導下,制定傳承人激勵制度,定期評估傳承人的貢獻及表現,對于貢獻良好且表現突出的傳承人,可以酌情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激發該群體對非遺保護、傳承的熱情。其次,應對傳承人認定標準進行相應的調整,因為不同非遺有不同的特點,嚴格按照固定的標準認定傳承人,極易使非遺項目蒙受不必要的損失。要想解決該問題,關鍵是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認定人數,引入彈性考評機制,放寬認定標準,對申報非遺的申請進行靈活、準確且高效的評審。此外,簡化申報流程也十分重要,這樣做既能使認定時間得到控制,還能使認定效率得到提升。最后,應拓寬傳承渠道,打破“信息孤島”,大力培養瀕危非遺的傳承人,通過打造理想傳承環境的方式促使傳承人全身心地投入非遺傳承工作中,使該項工作的現實價值得到最大化實現[4]。 加大資金投入與人才培養力度 資金投入 眾所周知,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具有投入大、內容多和范圍廣等特點,對資金的需求極大,政府所提供的資金往往難以充分滿足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需求。要想確保相關工作能夠按照預定計劃有序推進,關鍵是要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借助社會力量,為各項工作的落實奠基。有關部門應盡快落實以下工作:一是設立專項資金并加大資金投入,為保護、傳承非遺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對專項資金嚴加管控,杜絕資金撥付延后等情況出現,與此同時,對資金申請流程、手續進行簡化,確保專項資金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三是對主動參與籌資的社會機構、個人進行鼓勵、表揚,善用社會捐資或其他手段,為保護和傳承非遺助力。 人才培養 在文化產業化趨勢越發明朗的當下,從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人員數量和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要想盡快突破工作瓶頸,關鍵是要增加人才儲備,F階段,實證有效的人才培養措施有以下幾種。其一,對編制人數進行調整,補齊人員缺口,打造一支理論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突出且經驗豐富的非遺保護人才隊伍。調查發現,各地非遺保護相關機構均存在工資偏低、編制數量有限的情況,加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通常需要工作人員獨立完成制定策劃方案、設計腳本還有拍攝視頻等多項任務,對其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只有視情況調整薪資福利,保證工作人員能夠獲得與付出對等的收入,才能避免人才大量流失。其二,近年來,已有多所高校開設了與非遺保護、傳承相關的專業,通過成立專業工作室的方式,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平等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機會[5]。要想確保所培養的人才能夠滿足行業的要求,各大高校應當積極聯系非遺傳承人,邀請非遺傳承人前往校園舉辦講座或開展培訓活動,由此達到提高師生專業水平的目的。 對當前的非遺保護方式進行優化和升級 非遺保護工作較為復雜,因此,只有不斷調整保護方式,才能夠使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最大程度地接近預期。實證有效的措施如下:一是借助配備有智能設備、先進設備的場館,創設相應的場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憑借該做法充分吸引群眾目光,確保群眾能夠為保護、傳承非遺貢獻力量;二是激發工作人員的創新思維,通過定期組織培訓、交流活動的方式,使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專業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為創新保護方式助力;三是視情況將非遺引入校園、各大景區,基于旅游元素、非遺元素,打造相應的體驗館,將非遺項目與旅游路線相結合。 其他措施 要想使非遺得到全方位的保護和傳承,還需要提高對宣傳工作的重視程度。新媒體的出現給信息傳播帶來了巨大影響,傳統的宣傳方式已無法取得應有的成效,工作人員應從兩個方面出發,對宣傳方式、渠道加以調整。一方面,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正隨著新媒體受眾數量的增加而不斷下降,要想解決該問題,關鍵是要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根據不同類型媒體的特點,分別制定相應的宣傳方案,使各類媒體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在信息獲取難度、獲取成本不斷降低的當下,受眾逐漸分化成多個亞文化圈,不同亞文化圈成員的興趣愛好、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關注的重點均有所不同,只有以群體特征為落腳點,有針對性地宣傳非遺,才能使宣傳工作發揮出應有作用。調查發現,年輕人普遍習慣通過抖音、知乎等平臺了解非遺相關內容,老年人則更傾向于通過書刊、電視等媒介獲取相關資訊。要想將新媒體打造成宣傳非遺的主要平臺,關鍵是要深入剖析新媒體特點,憑借話題性極強的內容充分調動群眾熱情,使非遺相關資訊在特定亞文化圈內得到廣泛傳播。以云端游博物館為例,近年來,多地均借助互聯網打造了云端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相比,云端博物館具有以下優點:一是既能憑借精美的UI界面吸引受眾目光,又能避免實地參觀人流密度大的情況出現,提高受眾的體驗感。二是受眾可以將相關內容轉發到不同的社交平臺,使博物館的潛在受眾范圍進一步擴大。 綜上,現階段,工作人員應當將非遺保護工作的重心由搶救保護變更為“保護+傳承”,充分發散思維,使非遺得到創新發展,充分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常工作中,應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現存問題進行分析,盡快確定突破口,進而建立起完整、有效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體系,通過保護傳承人、加大資金投入等方式,確保非遺的價值能夠得到最大化實現。
注釋 [1]汪愉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多元自治路徑研究——基于重慶市墊江縣石磨豆花的調研[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3):102-110. [2]史學峰.文化產業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路徑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16):89-92. [3]張俊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城鎮化路徑——以河州花兒為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6):78-86. [4]朱季康.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現狀、分析和提升策略[J].地域文化研究,2020(04):52-62+154. [5]孫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路徑研究——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踐為例[J].藝術百家,2018,34(01):227-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