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生態學視域下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優化策略时间:2023-04-30 首先闡述文化生態學的內涵主旨,其次分析文化生態學視域下優化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的動因,結合信息化技術對當代公共圖書館服務提出的相關要求,建立以文化生態學為基礎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框架,并對其優化策略進行解析,希望能夠解決以往公共圖書館服務中存在的問題,為相關組織人員優化服務生態提供參考。
在“十四五”規劃背景下,為了加快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國民素養,我國對相關公共文化機構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求其不斷加強服務建設能力,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F以文化生態學為指導思想,基于“環境-組織-供給”維度,構建一個館眾深度互動的服務生態體系,希望能以此解決公共圖書館服務過程中存在的惰性因子,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功能實效。 文化生態學內涵主旨 文化生態學是指將生態學這一學科領域的知識應用于文化學研究之中,其研究的主體為文化的存在與發展,包括文化環境、狀態以及規律等。此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J.H.斯圖爾德提出,他在1955年發表的《文化變遷論》中指出,研究文化產生、發展、變異規律應從人類生存的整個自然與社會環境之中進行各種因素的交互研究,以此尋求不同民族文化發展的特殊形貌與模式。而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不僅是重要的社會文化機構,還承擔著提升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質量的重任。因此,將文化生態學引入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生態研究中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與研究價值,不僅可以滿足文化傳播與價值實現對服務生態環境的依賴,還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不斷優化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生態體系。同時,基于當前信息時代與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可以從信息生態、技術生態、服務功能生態等領域打造綜合性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體系,其中涵蓋生態文明、文化、制度等,可以系統、動態、客觀地審視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的構建[1]。 基于文化生態學進行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優化的動因 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 發展經濟學領域的相關資料表明,當某國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公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將明顯上升,文化消費也會占領較大市場。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相關資料來看,2022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2741美元,這也意味著公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漸增加,要求不斷提高。而在“后真相時代”,公共圖書館作為事實知識的守護者,應當立足于文化生態學,不斷提高服務效能,通過館眾互動、優化環境等方式,響應多元用戶的需求[2]。 轉變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 我國的公共圖書館建設最早可以追溯到110余年前。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由于受服務群體范圍較窄等問題的限制,公共圖書館在運營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服務短板。而在新時期背景下,為了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踐行文化使命,公共圖書館應基于文化生態學視域,不斷拓展服務角色,以此來優化自身服務格局,形成一個有機、動態、全局把握各聯動要素的關聯機制,轉變傳統服務理念,實現從單核服務傳輸轉變為雙核主體驅動。 推動公共圖書館承擔使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因此,要以新力量、新觀念、新方式來探索優化配置文化資源和提高文化市場競爭力的新公共文化服務環境指導思想。為深度貫徹落實該理念,不斷激活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動能,擴大館藏資源容量,需要對其進行持續性優化。根據文化生態學建立的館眾互動與供給增維思路,可以讓公共圖書館主動承擔時代使命,有助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解決地方群眾存在的觀念差異、缺乏創新、理念落后等問題[3]。 文化生態學視域下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建設基礎框架 制度環境建設 第一,從單向政策傳導轉變為雙向服務約束。20世紀50年代以后,我國的公共圖書館有了更加規范化和規;倪\營機制,但這種機制并不是基于時代公共文化生產與分配體系建立的,而是對傳統文化事業單位體制的改良,這也導致當前許多公共圖書館在運行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行政色彩,其服務體系無法面向多元化群體。為解決工作局限性等突出問題,公共圖書館需要改善制度環境,在滿足國家頂層設計的同時進行靈活調節。 第二,不斷優化公共圖書館的縱向服務邏輯。從縱向的角度看,當前的政策存在導向性較弱、操作可行性較差的問題,這也導致部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流于表面,效能難以提升。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部門應不斷增強政策創新動力,拓寬服務視野,將政策重心放在社會文化熱點與現階段公眾的閱讀取向上,通過多樣化的信息技術,不斷提升公共圖書館的資源獲取能力,提高群眾的閱讀水平,建立精細化、規范化與實操性較強的實施流程[4]。 第三,豐富公共圖書館橫向服務的制約機制。從橫向視角來看,當前公共圖書館相關制度缺乏活力,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相應的追蹤評估機制作為保障。因此,在縱向服務邏輯性主線之下,公共圖書館應當建立一個具有服務進程評估和產出效益監督的雙向制約機制,以保證服務工作高質量、持續性開展。不僅組織內部要有一定的獎懲和監督評價體系,更要加強與公眾的互動,對工作成效進行追蹤,從而有效解決閱讀資源被隨意侵占以及變賣抵押等問題。 館眾互動建設 第一,從單核服務傳輸轉變為雙核主體驅動。在文化生態學視域下建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體系的核心在于,所服務的內容要充分適應群眾的實際需求,而群眾對公共圖書館的監督與促進也使得二者可以協同發展,從而構建一個更好的文化環境[5]。因此,公共圖書館在建立“館眾互動”框架時,要加強對新興技術的利用,如新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等,通過這種方式解決既有圖書傳播、推廣中存在的途徑受限問題,提升其生態動能。 第二,實現“館眾交互”,建立績效評價體系。當前,部分公共圖書館已經通過現代媒體迭代升級獲得了一些紅利,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其仍存在多媒體平臺推送頻次較低、時間分布不規律、原創內容較少等問題。為提高各平臺的協調度,明確服務定位和分工,公共圖書館有必要不斷優化績效評價體系,讓公眾參與到對平臺內容的評價中,從而有效避免重復和盲目推送等問題。同時,還應建設相應的推廣矩陣關聯機構,加強各地區間的合作,不斷豐富互動資源,提升服務內容的豐富性與先導性。 第三,增強讀者的“閱讀交互”體驗,增加其活力。只有讀者加強與公共圖書館的互動,才能顯現出公共圖書館建設的意義,這也是公共文化機構的基本生存性活動之一。當前,公共圖書館舉行的互動活動中對5G、VR、A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應用較少,這也降低了用戶的體驗感。因此,在構建基礎框架時,公共圖書館要加大對信息化與數字化設備的應用,充分利用設備與讀者之間生成的數據信息,并深入發掘其價值,為工作人員策劃后續活動提供助力。 供給維度建設 第一,多維資源建設與特殊服務供給協同實施。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制度環境能否轉化為實際工作成果,并不斷優化觀眾互動效果,是一個重難點問題。因此,要通過將供給主體格局轉變為社會結構的方式,約束客體格局,提高客體資源建設的多元性與特殊性。同時,供給主體也要不斷完善自身,解決服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建立相應的效益激勵機制,以保證受眾便捷、輕松、多維度地享受文化服務,從而擴大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生態容量。 第二,提升公共圖書館管理服務隊伍建設質量。內部館員素質和服務隊伍結構是影響供給主體格局的重要因素,但在實際調研中,筆者發現,當前公共圖書館館員的知識儲備不足,且存在專業技術不夠熟練的情況。因此,在基礎框架的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提升館員的專業素養和個人素質,提高其專業化水平。第二屆中國圖書館館長高級論壇中有學者明確指出,當前館員正面臨著老齡化和學科知識單一的問題,因此要不斷擴充外部志愿隊伍,并制定靈活的創新激勵機制。 第三,深化創新與優化兼容,實現供給客體增維。服務儀式與行為是構成供給客體格局的重要元素。當前,公共圖書館所創設的產品和模式存在創新能力不足,對文化熱點的敏感度較低,缺少流動性服務等問題。因此,從供給維度服務生態基礎框架建設的角度來說,應創設一些有針對性的服務,同時還要加大對不同社會群體的關注,為一些特殊群體提供保障性服務。 文化生態學視域下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優化策略 強化動力傳導和效果約束 第一,政策引領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體系發展。針對上述基礎框架內容中所提出的相關建設思路,為了促進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政府部門應加強政策引領。根據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現狀,將政策規章體系建設重心放在清晰化和差異化上,按照社會發展實際需求及時調整,并針對不同的問題、方向、情景,建立相應的服務準則和市場準入條例,這樣才能達到統一領導、分層管理、館眾協同的目標。例如,針對當前館員不足和各地公共圖書館管理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可以采用外包機制,并建立相應的指導性政策法規。如我國安徽省滁州市制定的《滁州市圖書館運營服務外包質量管理規范》不僅秉持了因地制宜的管理服務思想,還提升了政策的可行性,可以作為引領地方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體系發展的重要標準。 第二,拓寬社會監督評價渠道,提升管理實效。除組織內部要落實權力分配和責任劃定外,還要接受社會大眾的輔助性指導建議,通過相應的服務監督評估機制來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生態質量。首先應量化公共圖書館服務成果,其次要建立相應的項目追蹤和評價反饋機制,最后向社會公開,并接受相應的建議,形成一個監督評價閉環管理模式。例如,英國政府在2020年發布了圖書館發展規劃相關政策,要求所有參與此項工作的公共機構都要在官方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申請項目資助審核程序。官方認證不僅可以提高公共圖書館的公信力,還能利用多媒體平臺,通過定期匯報接受社會的監督。 優化矩陣績效和交互體驗 第一,明確分工,提升宣傳矩陣實效。根據信息時代的發展特點,將公共圖書館當前使用的多媒體平臺納入日常服務管理中,通過綜合考評不斷提升館眾互動質量,豐富服務形式。首先,公共圖書館應深入分析各個平臺的運營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差異化服務,對平臺中的不同功能進行精準分區,并提高各平臺之間的互動性,具體可通過設置鏈接和電子頁面推送宣傳的方式,形成公共圖書館媒體矩陣。其次,要重視對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的應用,針對平臺中日益增加的用戶,建立相應的資料庫,以便后臺工作人員進行分析;同時開發相應的用戶反饋和在線評價功能,充分了解受眾喜好,引導大眾參與到公共圖書館服務活動的建設與優化中,實現服務的連續性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技術落地,提升受眾的體驗感。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一些高新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公共圖書館應抓住機會,促進傳統服務項目實現數字化轉型,以此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首先,可以通過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打破時間、地點的限制,提供遠程教育、館藏資源可視化調取、物流系統化等服務,以便在豐富服務形式的同時增加受眾。其次,可以通過“VR+AR”模擬仿真的方式,提升讀者數字化閱讀的體驗感,解決讀者在既有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加大區域間社會公共圖書資源的共享力度,并通過“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思路,打造一體化數字平臺。 衍化主體格局和客體可及 第一,加大館員培訓力度,孵化志愿者隊伍。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創建遠程教育專業課程,以保證館員的專業水平能跟上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水平。面對新興技術,要建立崗前培訓制度。所有人員在經過考核后方可作業,并將考核與績效掛鉤,以此提升館員的學習意識。同時,為解決人力資源有限,隊伍創設活力不足的問題,還應將組織外部的志愿者隊伍作為重要的補充資源,通過與地方高校聯動,建立民間學術會,與國際公共圖書館交流等方式,培養具有綜合實力的志愿者服務人員,從而促進公共圖書館供給格局更加完善、全面。 第二,提升產品的創新性,優化活動形式。為了提升服務創新性舉措的可落地性,要充分考量運營期間的投入與產出,并詳細列舉出參與主體的權責清單。例如,構建符合當前文旅研學發展的服務體系,加大對客體學生當前感興趣的話題的研究,充分做好調研工作,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推出相應的服務產品和項目。除此之外,還要為不同類型的受眾打造個性化的服務方式,對圖書資源進行有效分類,并按照受眾標簽推送相應的館藏資源,從而在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同時,引領其審美能力和閱讀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應大力發掘既往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解決,構建良好的服務生態系統,并提高該系統內相關體系與舉措的可行性與適應性;根據服務主體的實際需求,建立受眾分類標簽、館藏資源以及服務方式對接機制,以此不斷擴大公共圖書館服務所面向的受眾范圍,夯實精神文明建設基礎,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不斷發展。 注釋 [1]周林興,張笑瑋.文化生態學視閾下公共圖書館服務生態優化策略研究[J].圖書館,2022(10):15-22. [2]鄧妙嫻.基于信息生態視角的科普閱讀推廣服務研究——以廣州北部山區科普閱讀推廣工作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2(06):10-15. [3]何平.信息生態視角下公共圖書館健康信息服務質量評價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21. [4]謝斌.試論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享[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40(06):45-47. [5]童萬菊.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用戶契合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