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時代下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創新探析时间:2023-04-18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文化語境 充分滿足大眾心靈訴求 全媒體時代,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具體報道內容應該以新聞事件的真實性為核心,引導觀眾了解新聞背后的內容。比如,《坐著高鐵看中國》這部紀實性電視專題片通過向觀眾敘述客觀事實,充分展現了我國各地區人民的實際生活狀態,使社會大眾的心理期待得到了充分滿足。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人們外出的原因不再局限于工作或探親等,而是逐漸朝著滿足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方向發展,人們希望通過外出,在陌生的地方體驗全新的生活,尋找真正的自我。而《坐著高鐵看中國》這部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出現,恰好能夠使社會大眾的出行愿望以及探索新鮮事物的心理訴求得到充分滿足。 在電子媒介出現并普及之后,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質量更高,能夠實現千里之外瞬間傳播的目標,而這一特征使新聞事件的發生與傳播實現了同步化和共時化,使傳統以文化差異和地域差異為核心構建的地理空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在《坐著高鐵看中國》中,工作人員利用電子媒介的各項功能縮小了地理空間,借助紀實性的拍攝手法以及全媒體的播放模式,使社會大眾渴望出行的心理訴求得到了充分滿足。 在鏡頭的不斷轉換中,《坐著高鐵看中國》向觀眾展示了成功脫貧的鄉村集體、農業豐收的歡喜場面、科技創新帶來的變化以及區域發展的全新面貌。整部影片從頭到尾貫穿了一個具有標志性的畫面,就是固定在高鐵駕駛艙內,對高鐵行駛過程進行全程拍攝的鏡頭。工作人員借助這一畫面模擬主觀視角,利用鏡頭使不同場景中的畫面得到合理過渡和有效銜接,讓觀眾縱覽鐵路沿線風光,這不僅使影片具有較強的綜合表現力,而且使畫面內容與影片主題高度契合,向全世界充分展現了高鐵速度和中國速度。 積極突破媒介發展瓶頸 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制作方式主要有電子新聞采集方式、電子現場制作方式、電子演播室制作方式三種類型。在全媒體背景下,將三種方式進行充分整合,能夠形成全新的電視專題片制作模式。電視臺可以將重大新聞事件作為目標,利用全媒體制作方式,對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拍攝與創作方式進行創新。 由于全媒體制作方式對拍攝條件、設備的先進性、制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在拍攝《坐著高鐵看中國》這部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顛覆了傳統專題片單向輸出的拍攝模式和制作方式,使信息的傳輸從幕前轉向幕后,將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充分整合,確保觀眾能夠同時通過電視以及移動終端觀看專題片內容。 紀實性電視專題片還可以將微博等平臺作為載體,借助移動平臺,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使小屏幕與大屏幕的互動目標得到有效實現,確保觀眾能夠針對某個具體話題展開討論,將自身的感受以文字、圖片、語音等方式上傳到網絡端,經過整理和編輯之后,再利用網絡端上傳到演播室的電子設備中,最后由主持人閱讀并解讀相關評論內容。 比如,在節目播放過程中,主持人可以將“談談你對鐵路的認識與記憶”作為主題,通過觀眾留言與其進行互動;還可以組織網友開展以“我眼中的高鐵”為主題的攝影活動。這樣的方式能夠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進行充分整合,確保觀眾既是參與者,又是觀看者,在提高觀眾體驗感的同時,使全媒體背景下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互動形式更加細化,拍攝方式不斷創新。 促進地方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提高 在我國電視行業朝著產業化方向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常同向而行,電視節目的制作目的是給觀眾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最終目標則是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從電視產業發展層面來看,制作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最終目標也是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紀實性電視專題片以表現新聞事件的真實性為主,在拍攝和創作專題片的過程中,強調對具體人物和事件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進行重點挖掘,著重表現人物和事件的社會價值。 《坐著高鐵看中國》中呈現出的豐富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發揮了積極的宣傳作用,充分體現了專題片的經濟價值。專題片利用鏡頭展示了六盤水的烙鍋、陽澄湖的大閘蟹、遵義的土城苕湯圓、榕江的小香雞和山茶油、內蒙古的燒賣和莜面餃餃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其中包含大量詳細介紹各地傳統習俗、地域文化以及特色景區的鏡頭,通過這些畫面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經濟發展實力。 高鐵沿線地區的地貌特色以及人文景觀能夠充分彰顯勞動人民的智慧成果,代表了中國速度和時代精神。專題片利用鏡頭展現出的地域特色以及人文景觀能夠使更多人心馳神往,吸引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可估量。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播放能夠帶動高鐵經濟全面發展,促進地方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使地域之間的合作更加密切,為我國各地區實現繁榮發展的目標貢獻積極力量。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紀實性電視專題片拍攝途徑的創新策略 充分體現人民性特征 在拍攝和創作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盡可能確保選擇的新聞事實與社會大眾的意愿高度統一。可以借助新聞報道,系統梳理重大事件的產生原因、發展脈絡、處理結果等內容,并且要充分結合新聞選題背后涉及的民眾意愿。 人民性主要是指在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人民群眾的生活愿望、情感愿望、思想愿望,充分反映出以人民群眾為核心的主體思想以及基本導向,不僅要通過藝術作品真實呈現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而且要盡可能地塑造具有獨立個性、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現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 在《坐著高鐵看中國》中,主人公的類型多種多樣,有乘坐高鐵從濟南前往南京看望未婚夫的即將舉辦婚禮的新娘、三代人都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鐵路事業的“鐵路家族”、乘坐高鐵實現全國旅游目標的李奶奶、親眼見證中國高鐵飛速發展的年輕小伙等。這些人物使原本冰冷的高鐵在紀實性電視專題片選題內容的加持下擁有了濃烈的情感,煥發出新時代的迷人光彩,將高鐵物化成一對新人的定情信物、“鐵路家族”的信仰、一代代人民的期盼向往。在專題片中,每一段旅程都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使專題片呈現出不一樣的歷史情愫、社會形態、文化魅力、國家形象。 充分體現紀實性特征 將紀實性拍攝思路和制作方法充分融入紀實性電視專題片創作中,將記錄真實內容作為拍攝目標,在完成拍攝任務的基礎上,還原事件真相。 《坐著高鐵看中國》采用了紀實性的拍攝方式,從全媒體角度進行分析能夠發現,專題片的選題內容在直播媒介的加持下具有較強的紀實感,能夠使新聞事實與觀眾觀看節目的事實在同一時間點同步實現[1]。 在節目播放過程中,拍攝人員分布于不同的鐵路線路進行播報。比如,攝制組在介紹“杭黃高鐵”的過程中,高鐵車廂內的主持人通過隨機采訪車廂內的乘客,利用攝像機鏡頭實時呈現采訪過程和內容;在采訪結束之后,攝像機鏡頭立即切換到高鐵車窗外的畫面,由景區內的主持人采用專業話術介紹本次列車經過的著名古村落,也是“杭黃高鐵”沿線的著名旅游景點——呈坎村,主持人向觀眾詳細描述了呈坎村的地理位置;此外,攝制組利用長鏡頭的紀實拍攝手法,真實記錄了當地居民“曬秋”習俗[2]。 這樣的方式能夠使高鐵車廂內主持人的報道內容與景區內主持人的報道內容實現無縫銜接,借助直播方式,將兩個地區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充分展示給觀眾,確保觀眾能夠在現場解說、現場拍攝、人物采訪、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等多元化鏡頭的融合中充分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3]。 充分發揮專題片紀實性表現方式的作用,能夠使觀眾在鏡頭的帶領下,感受山東泰山的雄美壯麗、上海南京路的熱鬧繁華、吉林百萬玉米地的廣闊無垠、三亞沙灘海浪的舒適震撼。與傳統新聞專題片的制作方式相比,在拍攝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利用跟拍方式,對事件的內容和發展進行全程記錄,借助全媒體的表現形式,使新媒體的直播模式與傳統媒體的跟拍方式得到有效整合,確保觀眾獲得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進而在紀實性手段的加持下,還原生活本真[4]。 充分體現時代性特征 時代性主要是指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題材能夠客觀呈現特定時代的魅力,直擊時代矛盾,揭示時代本質,彰顯時代精神。當紀實性電視專題片能夠充分彰顯時代精神,借助具體人物和事件反映時代特質時,其便可稱為優秀作品。 20世紀90年代,我國紀錄片的選題思路以“寄情于景”為主。比如,《望長城》詳細描述了長城的出現對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的影響,采用紀實性的拍攝方式,系統描述并呈現了長城的人文特色和景觀特征,使觀眾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及鮮明的時代特征。 《坐著高鐵看中國》能夠將成千上萬勞動人民的艱苦奮斗精神融匯其中,借助拍攝鏡頭,向觀眾充分展示了“鐵路家族”三代人不畏艱險的奮斗精神、高鐵技能大師的新時代匠人精神、“瑜伽村”村民的樂觀精神、高鐵所有工作人員的奉獻精神等,賦予了社會大眾樂觀、拼搏、無私、堅韌的品質,使紀實性電視專題片能夠通過展現重大事件以及表現典型人物的特質,充分詮釋時代精神和時代特征[5]。 充分體現創新性特征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媒介形式朝著種類多元、內容豐富的方向不斷發展,紀實性電視專題片創作者要想確保拍攝方式不斷創新,就必須改變自身固有思維,從拍攝內容和拍攝形式兩個層面入手,對其創新途徑進行積極思考,這也是現代媒體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效途徑[6]。 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創新性主要通過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進行呈現,其中,內容是創新主體,形式是創新客體,只有不斷提高創新內容與創新形式的整合力度,才能使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獨特魅力得到突出呈現,也只有利用全媒體思維對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選題內容進行積極構建,才能確保專題片的傳播效果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7]。 在形式層面,《坐著高鐵看中國》的制作團隊將全媒體傳播模式的優勢發揮到了極點,其將傳統空間拍攝壁壘徹底打破,在播出過程中,將外景現場與演播室、線下觀眾與線上觀眾、大屏幕與小屏幕進行充分整合,拓寬播出渠道,增強播出效果[8]。 在內容層面,《坐著高鐵看中國》表現出了較強的包容性,觀眾在觀看專題片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彈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主持人在演播室隨機選擇彈幕,并對評論內容進行實時點評。該專題片利用鏡頭的轉換使節目播出空間自然過渡,畫面合理銜接,展現了拍攝模式和制作手法的創新性特征[9]。 在對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拍攝思路進行選擇與創新時,工作人員應該始終遵循人民性、紀實性、時代性、創新性等特征,充分展現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選題優勢,積極發揮選題傳播性強、影響力廣、關注度高等優勢,通過對播出體制的不斷優化與完善,促進新媒體思維與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策劃過程和制作過程的融合,全面提高創新效果。 參考文獻 [1]上海圖書館視覺識別系統更新工作組.全媒體時代下公共圖書館形象的重塑——上海圖書館更新視覺識別系統的紀實與思考[J].圖書館雜志,2022,41(06):15-23. [2]向芳,劉慧艷.全媒體語境下主題成就報道創新探析——以宜昌三峽廣電融媒體專欄“點贊”系列為例[J].新聞前哨,2021(03):26-27. [3]程新,陳睿.全媒體時代宣傳思想工作載體創新探析——以“悅讀銅陵”群眾性誦讀活動為例[J].新聞世界,2022(05):88-92. [4]楊再山.2022北京冬奧會融媒體傳播創新路徑——以BTV冬奧紀實頻道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7(06):65-67. [5]梁天嗣.新媒體時代主旋律紀錄片的創新表達與價值傳遞——以《守護解放西》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2):157-159. [6]焦雪野.融媒體語境下警務類紀實節目的創新路徑探究——以《您好,110》為例[J].東南傳播,2022(01):131-133. [7]操雯雯.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的方法探究——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2(22):157-159. [8]黃梓淇.“使用與滿足”理論視域下網絡紀實類訪談節目《十三邀》的創新之道[J].新媒體研究,2022,8(07):99-101. [9]鄧揚帆.新媒體時代紀實影像的美學特征——評《從攝影到電影——紀實影像的歷程》[J].傳媒,2021(1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