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分析时间:2023-04-17 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在具體實踐中涉及的問題較多,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用詞、用語、意義都比較復雜,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的文學造詣和歷史知識,根本無法理解其含義。這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工作更加困難。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要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質量,就必須加大研究力度,根據現實情況加強對生態翻譯學的重視,了解生態翻譯學的特點,結合生態翻譯學理論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 生態翻譯學 生態翻譯學最早由德國的?藸提出,客觀性、存在性和可持續性是生態翻譯學的根本。生態翻譯學強調必須根據翻譯內容的內涵及其整體結構等進行翻譯,目的是提高譯文在整體表達上與原文的一致性,所以相較于一些傳統的翻譯方法,生態翻譯的目的是通過對生態理性的利用,更好地還原原作。 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存在的問題 選材單一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實踐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翻譯的選材比較單一,而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有文化的接受和國家的歷史發展兩個方面的原因。筆者仔細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實踐,發現與詩歌、辭賦和其他傳統的文學作品相關的翻譯作品最多,而與傳統風俗、傳統飲食以及服飾文化等相關的翻譯作品較少,可以,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在選材上比較單一。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多彩,單一的選材會影響文化傳播的效果以及文化交流。 傳播效果不佳 中國傳統文化翻譯的主要目標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藝術的交流。但就目前形勢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較少,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不值得其他國家借鑒,而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翻譯人才匱乏,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整體翻譯水平較低。此外,傳統文化與古代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思想、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使是中國人,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別說是外國人了。 中國傳統文化翻譯的原則 文化自信原則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國民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提高。文化自信能使我們真正意識到中華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意蘊,從而使我們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更好地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同時,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從多個層面有效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從而使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得到更大的提高。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必須堅持文化自信的原則,即文化的翻譯實際上是一種促進文化交流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譯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因此,譯者應盡量正確地翻譯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提高海外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度、認可度和認同度。 尊重文化差異原則 文化差異不僅表現在各國間,還表現在不同地域之間,例如在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中,湘菜偏香辣,浙菜偏甜。然而,文化并無高低之別,譯者在實際翻譯中要注意文化的差異,并使這些差異得到有效的體現。譯者在進行翻譯之前,需要對不同地域的文化進行全面的了解,然后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以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另外,由于各國受眾對同一語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異,因此,譯者必須對其語用習慣有一定的認識。 基于生態翻譯學理論的中國傳統文化翻譯策略研究 增強傳統文化翻譯的多樣性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了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必須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增強國外受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認同。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特點。近年來,中國的飲食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外友人的青睞,但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一個復雜的話題,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翻譯模型。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與交流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因此,譯者應加強對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翻譯,促進中國傳統美食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飲食文化都比較特殊,因此,中國的飲食文化較難翻譯。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必須堅持科學、先進的翻譯觀念,嚴格遵守基本的翻譯準則,合理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從而準確地傳遞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同時也要保證譯文與外國讀者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相契合。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之一。隨著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食物,如餃子、豆腐、火鍋等深受外國友人的歡迎。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翻譯在傳播中國傳統美食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將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傳播開來。另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必將在全球飲食體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因此,譯者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時,必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融入其中,避免“根”和“源”的缺失。 中國電影文化 翻譯深受文化的影響。例如,《唐人街探案2》中的陰陽五行理論常常讓國外觀眾費解。五行元素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國外觀眾的一個知識盲點,會影響國外觀眾的推理,電影中金、木、水、火、土等元素的出現,會讓國外觀眾感到不解,從而降低電影的趣味性。在翻譯時,譯者要從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出發,進行跨文化翻譯。如電影中出現的《陰陽無極說》一書,“陰陽”二字牽涉到了“兩面”,也就是“陰陽”的兩極,而影片中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將其翻譯為“Yin Yang Wu Ji Shuo”。這里的翻譯沒有為國外觀眾理解其本意提供幫助,造成了情節的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歸化譯法要比直接譯法更合適。 鑒于字幕長度,漢字僅有五個字,宜加括號作恰當的注釋,也就是“Yin Yang Wu Ji Shuo(feminine and masculine infinite)”。這種翻譯方式不僅能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字幕的含義,而且為其理解和推理劇情奠定了基礎。 跨文化翻譯是使國外觀眾通過中國電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其能使中國電影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被更多人所理解,從而擴大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中國傳統文學 《京華煙云》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它以姚家的興衰為主線,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呈現了出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服裝文化。加強對《京華煙云》中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譯介,能夠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傳統服裝文化,使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傳統服裝愛好者對中國的傳統服裝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現以《京華煙云》張振玉譯本為例進行分析。 在我國古代,有人去世后,其親人都有穿喪服的習俗。白色是中國喪葬文化的主色,而孝服的主要材料是棉麻。在《京華煙云》中,曼娘的父親死后,她對平亞的感情也變得冷漠,她的心里充滿了孤獨。原著中使用“白色的棉質衣服”來描述曼娘的穿著,隱晦地描繪了她當時的心情,譯者將其翻譯成了“白孝服”,這樣可以更好地讓讀者明白曼娘為什么穿著一件白色的棉襖。 晚清婦女的嫁衣樣式基本上是上衣大袖,下面為馬面褶裙。馬面褶裙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一種,裙擺的兩側打褶,中間是光面,光面上則經常用繡花來點綴,以荷花、牡丹、海水江崖紋等圖案為主。馬面褶裙可分為百褶裙、鳳尾裙等多種款式。所以,譯者把“綢緞百褶裙”翻譯成“hundredpleated”,既能反映中國的民族服裝特色,又能保持原作的真實性。 將傳統元素融入文學作品中,是展示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途徑!毒┤A煙云》把中國的文化帶到了全世界面前,其中對中國傳統服裝的描述,使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張振玉在理解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基礎上,將原文中關于服裝的描述準確地翻譯出來,這對于中國傳統服裝的翻譯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中國傳統服裝文化源遠流長,譯者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歷史背景,合理地進行翻譯,如此才能使中國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基于生態翻譯學理論靈活進行“三維”轉換 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語言、文化、交際維度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必須借助生態翻譯學理論對“三維”進行靈活的轉化。首先,語言維度偏重譯文與原作的對等,確保原作能通過翻譯進行傳播。進行語言維度的適應性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用準確的詞語將原文翻譯出來。 其次,文化維度的適應性選擇是指譯者在翻譯時要注重各種文化的表達,不能以本土文化思維來解讀源語,這會使讀者感到困惑。文化維度要求譯者兼顧中外文化的差異,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注意文化內涵的轉換,既要注重形式,又要體現內涵。 最后,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工具,交際維度在翻譯實踐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生態翻譯體系中,譯者的職業能力和綜合能力非常重要。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個行業都朝著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但翻譯質量仍然取決于翻譯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尤其是在生態翻譯體系中,譯者更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譯者需要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選擇適當的翻譯方法 生態翻譯理論強調“平等”與“和諧”,因此,譯者在翻譯中要注重“適應”和“選擇”這兩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使翻譯技巧和方法變得合理。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具有普遍性,卻也具有鮮明的特色。因此,在傳統文化的翻譯中,譯者應該重視“適應”和“選擇”的問題。翻譯技巧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實際工作中,譯者要把翻譯技巧和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原作的內涵更加豐富。以《詩經》為例,如果譯者始終對這類優秀的文化經典采用直譯的方法,不僅會導致譯文呆板,使其喪失欣賞和閱讀的價值,還會造成譯文的片面性,使其缺少充實的內容,進而影響到原文的意境美。因此,在實際翻譯中,譯者應該采用直譯、意譯、音譯、注解等多種翻譯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保證譯文仍然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傳達給廣大讀者,使讀者能夠在閱讀時被深深吸引,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輻射力及影響力。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在實踐中涉及的范圍很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和對外交流日益增多。相關人員必須提高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找出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生態翻譯學的觀點,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準確的翻譯,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和人文價值,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蔣曉萍,羅云.生態翻譯學視域下中國飲食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以《世說新語》英譯本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5):54-61. [2]陳延潼.余光中:高明“文字媒婆”、寂寞之譯者——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文學重譯研究[J].上海翻譯,2022(06):79-84. [3]袁小陸,趙彤.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下的《創業史》文化負載詞英譯[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5):118-125. [4]劉暢,徐豐.生態翻譯學中“三維”轉換翻譯方法在旅游文化外宣翻譯中的體現——以《安徽文旅》期刊文本翻譯為例[J].科教文匯,2022(09):125-128. [5]陶友蘭,邊立紅,馬會娟,等.東西方生態智慧交融的生態翻譯學研究——“第五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綜述[J].中國翻譯,2016,37(02):74-77. [6]許暉.生態翻譯學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現狀及發展——評《生態翻譯學理論應用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20,51(08):224-225. [7]周志剛.生態翻譯學視閾下茶文化翻譯教學模式研究[J].福建茶葉,2022,44(05):138-140. [8]王俊麗.重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J].海外英語,2017(24):133-134. [9]丁曉燕,姚嬌娜,黃龍斌,等.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J].黑龍江科學,2017,8(22):78-79. [10]程愛群.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4(10):104-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