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視覺動態活化及探索时间:2023-04-1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繼續強調:“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敝袊鴤鹘y文化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皠撔滦詡鞒小迸c“創造性轉化”的關鍵是如何從中國傳統文化比較典型的符號入手,將符號的形式、概念、對象、語境變為可視化,并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多媒體藝術的契合點。 中華傳統文化的視覺轉化及傳承創新,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視覺元素進行歸納、具象化及抽象化轉化,運用圖像、文字、符號、色彩等視覺元素,并融合多種設計表達形式,創作出與中華傳統文化主題相關的插畫、海報、科普繪本、MG動畫、IP構建,打造中國傳統文化創意產品及周邊產品,弘揚、活化及創新中國傳統文化。 符號及中國傳統文化符號 符號是表達信息的一種形式。符號可以表達概念、信念、價值、情感、行動等信息,是信息傳達和交流的工具和載體。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認為“符號由能指和所指構成,分別傳達符號所代表的內涵意義與外延意義!盵1]符號是與社會互動的工具。同時,符號是科學技術的載體,具有時代性和價值性,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符號同時也可以表達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等。老子的《道德經》是我國早期重要的符號學論著,老子提出“以‘道’為核心的人類生存體系和許多人類生存基本觀念,并解釋了道、德、善、美、知、無、有、智、明、力、強等含義!盵2]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本質是以“符號”來傳達中國特有的民俗事象的意義和人類行為,人們在對符號進行“編碼”“解碼”的過程中賦予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新的含義。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并對其進行視覺性轉化,借助多媒介傳播形式,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挖掘與推廣有利于塑造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民族形象,使人們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色圖形、構成元素,使中國傳統文化形象及故事走進大眾,走進現代人的日常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隨著現代化的推進,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尤為迫切。智媒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元化,單一的靜態化信息傳達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動態化呈現則是推動傳統文化“雙創”工作發展的重要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類別 符號可以用語言、文字、圖像或圖標來表達。中國文化符號可以分為多種類別,如文化符號、政治符號、軍事符號、飲食符號等;也可以是價值符號、道德符號、感情符號、審美符號、民俗符號等。 價值符號是表達世界觀、人生觀及信仰的符號,比如“太極圖”代表了道家的觀點;“仁”“和”代表儒家思想。道德符號與弗洛伊德思想的“超自我”“道德化自我”相似,是指人類高尚的思想和行為!吨芤住分小吧撇环e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的思想,老子主張的“上善若水”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道德的要求;價值符號中有些思想也是關于道德的,如《論語·顏淵》的“仁者愛人”思想,意思是充滿智慧的人要有仁愛之心。 政治符號是政治力量的工具,宮殿是中國古代政治符號的象征之一,皇帝是“天子”,是代天行政的統治者,如皇帝身著“龍袍”住在“紫禁城”中!皩m殿”“龍袍”都具有政治符號功能。中國傳統軍事符號中最具代表性的“虎符”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來調兵的信物,是保密學的始祖。中國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中有大量軍事符號,闡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揭示了“兵者詭道”的作戰本質。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提出“情感符號說”,蘇珊·朗格也在其著作《情感與形式》中指出“在藝術中,形式之被抽象僅僅是為了顯而易見,形式之擺脫其通常的功用也僅僅是為獲致新的功用——充當符號,以表達人類的情感!盵3]中國傳統的感情符號的“燈籠”和“喜”是喜慶、圓滿的象征,代表了人們對幸福、吉祥的美好祈愿;民族服飾中的并蒂蓮、連理枝等紋樣以形象的視覺語言隱喻了美好的情感寄予,這些元素均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對情感的物化、釋放。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與“無”、“神”與“形”、“文”與“質”等,釋家有以“空”為美的“般若絕境”,這些傳統審美符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民俗符合與老百姓息息相關,“民俗文化符號不僅是社會生活的自然產物,也是藝術創作的靈動語言,其構成系統包括自然類、造物類、人體類、非物類等多個方面。民俗符號語言的修辭包括比喻、象征、夸張、指事、擬人、諧音等類型,在造型或圖像的背后往往有多彩的敘事成分和奇妙的生成邏輯!盵4]這些民俗符號元素構成了獨具韻味的東方設計。 水墨元素及其動態魅力 水墨是中國傳統繪畫表現形式,是中國面向全世界的一張藝術名片。水墨多指一種不使用彩色,純以水墨點染、皴擦的繪畫技法,是中國傳統繪畫獨有的表達形式。 水墨與色彩 水墨與色彩不同,色彩具有明艷動人的特點,而水墨不像色彩那么直觀,或溫潤,或淡然,或質樸,有著禪意的空靈。唐代畫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運墨而五色具!笨梢娔恢挥泻谏,墨與水的不同比例還會呈現干、濕、濃、淡的變化!澳治迳敝父、濕、濃、淡、焦!案赡敝该P蘸少量的水,呈現干枯的飛白效果;“濕墨”指毛筆蘸較多的水和墨,紙面呈現潤澤的效果;“濃墨”指毛筆蘸較多的墨,少許的水,墨色重而濃;“淡墨”指毛筆蘸較多的水,少量的墨,墨色具有淡雅、氤氳的美感;“焦墨” 指比濃墨還要黑的墨色。墨除了“五色”說,還有“六彩”的說法,清代唐岱《繪事發微》中:“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謂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惫湃藢λ陌V迷與墨色的豐富變化有關,水墨畫中的墨色可以生發出豐富的變化和想象。 水墨與層次 中國的傳統繪畫以毛筆、宣紙或絹為主要工具,以水、墨為主,色彩為輔。因為工具和材料的關系,水墨流動的特性和豐富的空間層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水墨變化的色階和層次豐富。首先,水墨的不同比例變化,再加上會有“干濕濃淡”等變化使水墨的層次變化豐富。其次,生宣的質地和滲透性讓水和墨的層次細膩,水墨的虛實和空間關系明顯,作品的墨象和色階變化豐富,物象似像非像,令人產生無限遐想。在一幅水墨作品中,墨的濃淡可以表現畫面的空間感、層次感和靈動感,闡釋物象的虛實與氣韻。 水墨與留白 在水墨作品中,常用留白來表達創作者所需要的空間,通常用于流水、云霧、天空等景象的繪制。比如水汽氤氳,遠山縹緲,隱約的意向便可以留白“結合在點、染、筆鋒變幻、干、濕、濃、淡等技法之中。留白實際是一種鮮明的虛實對比,是水墨作品中構圖的重點,正是留白的運用,才使構圖疏密、聚散的對比有了視覺上的力量感。水墨人物畫和花鳥畫通常也不畫背景,這樣能使主題和畫面的意境更加突出,空白部分雖為“虛”,但實際是為了更好地突出畫面的“實”。 水墨元素的動態韻律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水墨元素可以讓設計概念更有底蘊,使設計表達更加生動。對傳統文化的活化不是原汁原味地照搬歷史原貌,而是用今天的語言、現代人的思維描述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當下。將水墨的特質運用到插畫、海報、Logo、包裝、文創設計等視覺傳達設計中,使傳統水墨構成元素與動態語言及數字媒體技術融為一體,賦予傳統水墨新的生命力。 1960年,特偉先生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將水墨畫技法與動畫融合,震驚了國際動畫界;其后的《山水情》更是屢獲獎項,是水墨動畫的經典之作!渡剿椤樊嬅婵侦`,水墨傳神,寓意深遠,動畫中蘊含著中國獨有的道法自然和禪宗的審美哲學,水墨符號在動畫作品中被賦予新的審美境界。近年來,“水墨”元素多以多維、動態方式的演繹,2022年北京國際設計周中發布的“第四屆當代國際水墨設計雙年展”動態海報是水墨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動態化表達的經典之作。設計師可以通過可視化交互平臺,融合機械、聲音、燈光等元素進行實時渲染來完成動態設計。例如,可視化編程開發平臺Touch Designer可以讓設計師不編寫代碼,僅創建連線和節點,再通過調整平臺相應的參數就能生成水墨動態海報作品。水墨的動態表達不僅包括水墨動畫、動態海報,還包括水墨廣告、欄目包裝水墨特效及更多的動態設計。水墨元素與科技相結合,可以創作出多維、生動且富有活力的藝術語言和美學表現。 動態構成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視覺動態化 “構成”是包豪斯設計基礎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早在1922年,在包豪斯任教的教育家莫霍里•納吉、阿爾弗萊德•格麥尼就發表了《取決于各種力的動力學構成方式》。其中說道:“所謂的構成主義,就是以各種力的動力學構成方式所作的空間活動,我們必須用宇宙生命的動態的原理來代替古老藝術的靜的原理,欲代替靜的材料構成(材料與形的關系),必須展開動的構成(有活力的形式與力的關系)!盵5]“動態構成設計,是指具有動態變化的視覺元素在遵循形式美法則、設計美學原則的基礎上,通過藝術的組合、構成,形成能夠傳遞視覺信息,感受視覺美感的新的編排方式!盵6]隨著智媒時代的發展,藝術設計表現已經從原來的靜態變成動態,F今,動態視覺設計已經成為智媒時代設計的重要表達方式,構成的相關動態規律、動態設計方法、動態設計思維是現代設計師需要掌握的內容和技能!秳討B構成》作為一門設計基礎課,它連接著最基礎的構成課程和展現能力的設計課程,對學生拓寬視野、掌握新媒體技術有著重要作用!秳討B構成》課程結合了藝術設計的構成基礎,有利于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將圖形、符號轉變為多元化、動態化的表達。另外,《動態構成》課程以活化傳統文化為綱要,可以促進中國傳統圖形設計觀念的更新,體現了傳統文化數字化振興的時代要求,并能夠提升學生的設計內涵。在傳承和活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為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適應新的設計市場變化。 《動態構成》課程可以采用“PBL項目式分組學習”的方式及跨學科融合方式,課程可以將更多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與動態設計相結合,以實現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進行動態化、互動性、創新性作品的呈現目標;《動態構成》課程可以結合“學以致用、服務區域發展、文化科技融合”的實踐目標構建專業教學體系。以PBL項目分組為例,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動態活化中打破單一的設計學科專業壁壘,整合學校的文科、農科、工科及醫科的學科資源。學科交叉融合的小組構成,可以高效地將傳統文化、信息技術與動態構成相結合,擴展學生的眼界和跨專業處理問題的能力。課程還可以引入地方民俗文化元素,提煉地域文化中的民俗信仰、民間藝術、生存智慧、社會活動、文化景觀等符號與精神要素,對地域民俗文化進行圖形、符號、數字化、動態化等視覺化轉化,以實現“學以致用、服務區域發展、文化科技融合”的實踐目標。 在對“水墨”元素進行符號挖掘及視覺轉化的基礎上,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需求入手,對市場上已有的中華傳統文化主題設計展開調研和分析,并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圖形,在完成中華傳統文化主題的文創設計作品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將其動態化。契合智媒時代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動態傳播作品,更直觀、更高效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將短視頻與文創設計相結合,以多元化設計方式活化中華傳統文化。根據符號化、動態視覺轉化方式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而研究中華傳統文化跨文化傳播的方式及創新的模式和理念。 總之,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照搬歷史,而是對其進行創新性活化。動態圖形設計是講好“中國故事”,演繹“中國式浪漫”,活化優秀傳統文化的絕佳方式。將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從多維、動態視角進行生動表達,以動態化的設計手段來弘揚民族魅力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丁爾蘇.符號學與跨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 李樂山.符號學與設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3]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4] 陶思炎.東方設計中的民俗文化符號應用論析[J].藝術百家,2019,35(03):57-61. [5] 范凱熹.動態構成[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3. [6] 唐湘暉,王寧寧.動態構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