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措施时间:2023-03-27 2022年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碧螺春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項榮譽不僅是對蘇州市碧螺春制作技藝的認可,還賦予了蘇州市碧螺春制作技藝更大的責任,F闡述碧螺春制作技藝的歷史價值和當代價值,并探討如何在新時期更好地發展碧螺春制作技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于1972年11月16日和2003年10月17日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拉開了全球文化遺產保護的序幕。在國內,自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發出《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以來,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在當代中國迎來了高潮[1]。2022年11月29日,在摩洛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通過評審,將中國政府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蘇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被列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碧螺春制作技藝是中國傳統卷曲型茶傳統手工技藝的杰出代表,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工藝鑒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進一步了解碧螺春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加強對碧螺春制作技藝的保護和研究,對本地域文化傳承、城市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蘇州碧螺春的歷史 吳中區的東山、西山島(現名金庭),統稱洞庭山,F東山、西山兩鎮均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洞庭山相關的產茶文獻,最早見于唐代陸羽的《茶經》,有其茶(水月茶)出自“長洲縣(今蘇州市)洞庭山”之說。明代張源撰寫的《茶錄》對洞庭東西山綠茶(炒青)的采摘、炒制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優劣定乎始鍋,清濁系乎末火;鹆蚁闱,鍋寒神倦;鹈蜕,柴疏失翠。久延則過熟,早起卻還生。熟則犯黃,生則著黑。順那則甘,逆那則澀。帶白點者無妨,絕焦點者最勝!鼻蹇滴跞四辏1699),康熙南巡太湖,飲此茶后欽定茶名為“碧螺春”。 蘇州產茶歷史悠久。碧螺春產自蘇州太湖洞庭東、西山,是我國綠茶中的珍品,唐宋時就已成為貢茶,茶圣陸羽曾在《茶經》中提及。明代張源的《茶錄》對當時洞庭東、西山綠茶的采摘、炒制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其與當今碧螺春炒制工藝基本一致。 蘇州碧螺春的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明確了未來幾年我國振興傳統工藝的重要意義,強調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2]。 蘇州碧螺春傳統工藝特點鮮明,對保護和傳承蘇州當地文化有著重要意義。雖然蘇州碧螺春傳統技藝歷史悠久,但其不同于那些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世代相傳的技藝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和足夠的就業崗位。碧螺春茶長期以來享譽國際國內市場,年產量僅百噸左右。2022年,特一級洞庭山碧螺春“明前茶”產地均價在每500克6800元以上。而經過制茶大師精心炒制,同時選用樹齡百年以上茶樹嫩芽制作的極品洞庭山碧螺春茶,預計售價可達每500克2萬元。 此外,碧螺春還為當地帶來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洞庭西山和洞庭東山是碧螺春茶的原產地和主產區,當地的茶樹和各種果樹融于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風景。東、西洞庭山作為我國古老的茶樹種植區,又地處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是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向往之地,故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跡,如西山水月禪寺、御碼頭等。另外,茶文化旅游與茶文化博物館相結合的體驗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蘇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館占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設有碧螺春茶制作技藝炒制區、體驗區、文化展示區、茶藝體驗區。在洞庭山,游客不僅能看到優美的茶園風光,還能感受到濃厚的茶文化氣息,這也構成了洞庭山獨特的茶文化旅游資源。近年來,洞庭山相繼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旅游活動,依托碧螺春的品牌優勢,提升了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每年舉辦的蘇州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旅游節也成為當地重要的節慶活動,吸引力許多游客慕名前往。茶文化旅游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給當地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蘇州碧螺春傳統制作技藝特點 碧螺春制作技藝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技藝的典型代表。碧螺春從采摘到成品,分為采摘、揀剔、高溫殺青、揉捻整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六道工序。 一是采摘:碧螺春品級與采制時間關系極大,有“明前”(清明前)、“雨前”(谷雨前)和“炒青”(谷雨后采摘,因氣溫高,茶葉生產快,茸毛少,體形粗大)之分。碧螺春采制費工耗時,鮮葉要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護區群體種鮮葉,一芽一葉初展,一級鮮葉芽葉全長1.4cm—2cm,揀剔標準為芽葉長短大小整齊,均勻一致。 二是揀剔:采回的鮮葉要“頭頭過堂”,剔除魚葉、老葉、“搶標”和其他雜質,并將揀好的芽葉薄攤在陰涼處。 三是高溫殺青:投葉量鮮葉1.2斤,鍋溫180度左右,高檔鮮葉溫度稍低,低檔則稍高,殺青時間為3—5分鐘,手法要求雙手或單手反復旋轉抖炒,動作輕快。 四是揉捻整形:鍋溫100度左右,10—15分鐘,雙手或單手按住殺青葉,沿鍋壁順一個方向盤旋,使葉在手掌和鍋壁間進行公轉和自轉,揉葉邊揉邊從手掌邊散落,不使揉葉成團,開始時旋三四轉即抖散一次,之后逐漸增加旋轉次數,減少抖散次數,基本形成卷曲緊結的條索。注意要保持小火,加溫熱揉;邊揉邊解塊,以散發葉內水分;先輕后重,用力均勻,先輕揉4—5分鐘,之后重揉6—8分鐘,揉葉起鍋后,洗掉鍋底茶垢,以免產生焦火氣。 五是搓團顯毫:鍋溫80度左右,時間為12—15分鐘,一臂撐著鍋臺,將揉葉置于兩手掌中搓團,順一個方向搓,每搓4—5轉解塊一次,要輪番清底,邊搓團、邊解塊、邊干燥。在此過程中,要注意鍋溫依次低到高再到低。搓團初期火溫要低;中期要提高溫度,促使毫毛充分顯露;后期要降溫。用力要從輕到重再到輕。開始水分尚多,需輕搓;中期需要用力搓,以達到毫毛顯露;后期宜輕揉。 六是文火干燥:鍋溫55度左右,時間為6—7分鐘,要將搓團后的茶葉,用手微微翻動或輕團幾次,達到有刺手感時,即將茶葉均勻攤在干凈的紙上,放在鍋里再烘一下,即可起鍋。茶葉有刺手感時,成茶水分為6%—7%。 以上制茶工藝秉承了傳統碧螺春手工制作的特點: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3]。成茶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充分體現了制作技藝的獨到之處。特殊的炒制工藝使碧螺春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香氣濃郁。 助力碧螺春制作技藝入選世界非遺的傳承措施 蘇州碧螺春有序申報各級非遺名錄項目 蘇州政府積極推動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省、市三級非遺名錄。2007年6月,蘇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6月,綠茶制作技藝(蘇州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5月,綠茶制作技藝(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列入國家、省、市三級非遺名錄不僅是對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的認可,更是吸引社會關注,提高碧螺春制作技藝知名度的有益途徑,這也為后續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建立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梯隊 截至目前,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的國家、省、市、區級傳承人梯隊建設情況如下:2018年施躍文成為“碧螺春制作技藝”項目國家級傳承人,2020年周永明成為“碧螺春制作技藝”項目省級傳承人,此外,市級傳承人有6名(查恩春、陳建榮、張利忠、蔣林根、嚴介龍、柳榮偉),區級傳承人4名(蔡國平、馬國良、沈四寶、顧曉軍)。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每年組織專家對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市級傳承人進行評估、考核,定期開展培訓、交流活動,為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建立了有效、科學的傳承機制。 另外,蘇州市政府每年給蘇州市市級非遺傳承人發放傳承補助,對于擁有社保的非遺傳承人,且年滿65周歲的,每年發放3000元;對于沒有社保的非遺傳承人,且年滿65周歲的,每年發放6000元。這一舉措鼓勵和保障了非遺傳承人更好地傳承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 搭建文化宣傳平臺 蘇州市政府積極組織蘇州碧螺春參加國內國外各大非遺展會。在第七屆“中國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上精心推出“蘇州記憶(技藝)”——“老字號文創街區”板塊。其中,蘇州三萬昌茶葉有限公司向國內外參展嘉賓展示了一系列創新產品,深受國內外參展商好評。通過建設茶文化博覽園、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碧螺春茶制作技藝展示與培訓、設立茶文化演藝中心、開展茶藝服務及表演、研發茶文化相關禮品等,鼓勵本地企業充分發掘茶文化內涵,創新研發茶文化產品與主題服務。2022年在北京冬奧會期間,碧螺春代表蘇州特色亮相“相約北京、遇見江南”蘇州文化藝術展示廳,讓觀者可以足不出“京”,沉浸式感受蘇式生活美學。市非遺辦從2015年起,每年都會舉辦“觸動”——市民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體驗活動,每年都帶領市民體驗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近年來,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市非遺辦還嘗試在景區內植入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陳、展示、展演、體驗活動,打造了“最江南•非一般的風景”品牌活動,也將碧螺春融入了古典園林。加強主題旅游產品宣傳推廣。一方面,利用蘇州旅游客源城市宣傳推介會,將蘇州碧螺綠茶和碧螺紅茶作為特色產品及互動好禮,在主要客源城市開展專題展示活動和宣傳推廣;另一方面,通過打造春季采茶品茗旅游線路、編印春季蘇州旅游手冊與旅游攻略,將蘇州碧螺春茶品牌、產地、制茶工藝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特色產品,通過各大媒體平臺進行多角度宣傳。吳中區委、區政府每年舉辦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系列活動,宣傳推介洞庭山碧螺春茶;通過開展制作技藝培訓活動,舉辦炒茶能手評比大賽,培養了近千名中青年炒茶能手。 發展“碧螺春+農文旅”多業融合,打造碧螺春文化旅游勝地 碧螺春制作技藝項目主要分布在蘇州吳中區洞庭東、西山,即現東山鎮、金庭鎮,現有茶農二萬多戶,涉及茶樹種植、茶葉生產、市場營銷、農科研究、文體教育等多個部門。碧螺春制作技藝保護工作起步較早。從1995—2002年,經過8年努力,洞庭山碧螺春茶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準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還組建了洞庭山碧螺春茶業協會,建立了洞庭山碧螺春茶數據庫,發展了一批以“茶文化”“茶經濟”為載體的休閑旅游項目。對瀕危原始茶樹進行掛牌保護,建立洞庭山群體小葉種茶樹優良種質資源保護數據庫,嚴禁外來茶樹品種進入東、西山洞庭山碧螺春原產地茶區,對制作原料傳統品種進行保護。緊密結合高標準推進太湖生態島建設,深挖蘇州碧螺春的歷史典故與文化內涵,梳理碧螺春茶文化元素內涵,創新茶文化旅游新業態。鼓勵吳中區開展以碧螺春為核心的綠色農業、休閑康養等產業項目建設,用文化賦能碧螺春,提升碧螺春茶品牌附加值,讓碧螺春茶文化成為太湖生態島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創新蘇州碧螺春銷售模式 與蘇州電視臺合作,為蘇州碧螺春開展“非遺手工藝購物節”“非一般的好物”電視節目和直播帶貨活動;在蘇州博物館對面開設的“非一般的甄選鋪”,通過“線下展售+線上直播”的模式,推介蘇州碧螺春產品,推動了蘇州碧螺春的網絡銷售;在蘇州旅游總入口平臺推出“蘇州非遺”板塊,實現碧螺春非遺產品與消費者的無縫對接;在“一鑒好物”線上平臺上推出“非遺手工藝購物節”專區,使得一批碧螺春產品銷量大增;舉辦了“非一般的市集”等系列活動,邀請相關碧螺春企業參與。以上營銷模式都對碧螺春的宣傳銷售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做好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的記錄工程 蘇州市政府為碧螺春制作技藝的記錄和保存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委托專業拍攝公司對碧螺春制作技藝進行了數字化記錄,積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材料。目前已對碧螺春制作技藝進行了數字化記錄;同時聯合電視臺等媒體對碧螺春制作技藝進行相關紀錄片攝制,為碧螺春制作技藝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2022年,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還推出了“蘇說非遺”專題欄目,旨在制作面向國內國際傳播的非遺精品視頻,為更多人了解蘇州碧螺春、體驗傳統蘇式生活開啟一扇窗口。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辟了碧螺春制作技藝的陳列展示,并定期進行講解,以便讓社會更加了解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的歷史。二是由碧螺春保護單位做好記錄。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開展了兩次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評估工作。碧螺春保護單位將碧螺春制作技藝的相關資料做成了文字、圖片和視聽材料,同時,專家對保護單位的資料收集整理記錄工作進行了評估,還形成了一套獎懲機制,這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碧螺春保護單位重視內容保護和歷史傳承工作。
參考文獻 [1] [1]孫志國,王樹婷,張敏,等.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地理標志與文化遺產[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06):685-687.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EB/OL].(2017-03-27)[2023-03-01].http://www.gov.cn/xinwen/2017-03/27/content_5181257.htm. [3]陳俊杰.中國茶傳統技藝與文化傳承——以碧螺春為例[J].食品工業,2019,40(06):259-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