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是威寧這片土地文化構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會展是會展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在2005年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會展文化節中提出了“會展文化”這一概念。文化會展與會展經濟之間是一種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關系,不僅能發展城市經濟,也利于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F從威寧彝族文化的概況、文化傳承現狀、文化與會展間政策與經濟的聯動、文化與會展跨界融合的路徑與對策四個方面進行初步探析。
彝族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發展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其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種類豐富多樣,多數文化遺產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居世界第一。社會各界正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工作,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會展活動作為傳遞和交流信息的群眾性社會交流活動,在現代生活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會展經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會展活動的有限空間可以傳播大量的信息、技術等。文化會展以會展的形式賦予傳統文化和傳統產業新的生命,它并非簡單的文化形式,而是一個文化界定范疇,如同餐桌文化、非主流文化,它以會展為手段,是會展產業的抽象呈現形式。
當前的“文化會展”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是“老思維”向“新思維”的轉變;是“小文化”向“大文化”的擴展。本研究立足于威寧實際,以威寧彝族文化傳承與會展產業融合發展為著眼點,對其發展路徑與對策進行探析,在深度融合中實現創新發展。
威寧彝族文化概況
生活民俗概況
服飾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一直是中國文化研究的重大課題,威寧彝族風情濃厚,彝族服飾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近年來,威寧當地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彝族服飾成為重點宣傳保護對象。
飲食
在國內食品餐飲業巨大的市場需求下,各種食品展銷、美食節層出不窮,FHC上海環球食品展已經發展成為食品餐飲業領先的貿易展覽會之一。彝族飲食可以概括為色、香、味、形、養。味道與養生相輔相成,味是核心,養是目的。威寧彝族飲食可概括為“肉”與“素菜”,無論是坨坨肉、凍肉還是火腿抑或是蕎麥、蕎涼粉、乳餅,都是彝族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婚嫁禮儀
在彝族傳統文化中,彝族婚嫁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如等級、支系、父母意見等。但如今彝族人的婚姻觀念已轉變成為戀愛婚姻皆自由。
彝族婚嫁儀式要經過相親提親、定親擇日、送嫁迎娶、拜堂迎親等程序,從定親開始每一步都有相應的禮儀規矩。近年來,多數年輕人結婚都傾向于尋求精細的婚禮策劃,其既可以節省時間又能提供高效的服務,但是千篇一律的婚禮形式難免讓人產生視覺疲勞。彝家婚禮有諸多講究,其對彝家人來說是一種信仰,對外族人來說是一種奇幻的經歷。
歲時節日概況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地。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日子,慶;鸢压澋男问蕉鄻,主要有賽馬、摔跤、斗羊、斗牛、斗雞、點火、玩火、送火等形式。
彝族年
彝族年是彝族的另一個盛大節日,一般在每年11月20日左右,起源于何時并無明確的史料記載。彝族人民尤為看重過年,在這一天不管是彝族、漢族還是苗族,人們都會參與其中,全民同樂。
彝族非遺戲劇概況
撮泰吉被譽為彝族戲劇的活化石,是彝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藝術創作的結晶,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彝族古戲,如今只流傳在威寧縣板底鄉裸戛村,其在演出過程、表演角色、表演道具等方面都有嚴格考究,代表劇目有《變人戲》《掃火星》《耕耘舞蹈》等。2006年5月20日,古老神秘的彝族撮泰吉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傳承人文道華被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傳承人,他雖年事已高,但仍堅持傳承撮泰吉,其主持表演的撮泰吉曾于2002年榮獲畢節地區首屆民族文化博覽會一等獎,撮泰吉正一步步走出烏蒙,走向世界。
彝家民歌概況
彝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2008年6月7日,彝族民歌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民歌可分為敘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兒歌等幾大類,有的經過改編,有的仍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在威寧,一曲著名的《阿西里西》唱出了彝家人的熱情豪邁、不拘小節,傳唱于男女老少之間,如今已成為威寧地區的標志性音樂與文化符號。除此之外,其他各類彝族民歌傳唱于民間,但在民歌推廣傳承方面仍然任重道遠。
威寧彝族文化傳承現狀
服飾日;c商業化
2013年,彝族青年蘇濤成立“威寧太陽鳥民藝坊”,用“彝針彝線”向世人傳遞彝族服飾的魅力以及其蘊含的哲學內涵,彝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松德英秉承傳承理念,積極進行業務指導。在2015年、2016年,“威寧太陽鳥民藝坊”先后榮獲“少數民族傳承手工藝保護傳承示范基地”“全省縣域文化產業發展‘三個一工程’特色文化產品”“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稱號,為彝族服飾的進一步傳承奠定了基礎。彝族服飾的日;c商業化已現雛形。
飲食的旅游吸引力及日;憩F
在旅游業中,少數民族飲食能夠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城市吸引力,這也是旅游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飲食文化旅游重在“文化”,指飲食文化與旅游活動相結合,豐富而濃厚的飲食文化內容是打造美食旅游城市的必備條件。飲食文化具有原創性、民族性、區域性等特征,與威寧縣的彝族飲食不謀而合,當地飲食極具獨特性,大眾對其的接受程度較高,彝族飲食已經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
威寧縣的彝族飲食餐館不勝枚舉,其所傳遞的彝族飲食特色與獨特味道已經成為威寧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歲時節日的參與度與規模度
作為彝族最著名的節日之一,火把節可以呈現出一派熱鬧歡騰的景象。威寧縣的火把節秉承了一貫的做法,節日當天的氣氛熱鬧歡騰。每逢火把節這天,多數人聚集在會展中心,和彝族人民一起歡慶此節。而彝族年這一天也非常熱鬧,許多優秀的彝族歌手也會應邀前來參與表演。
非遺戲劇的“出圈”與傳承
撮泰吉自20世紀80年代初被發現和挖掘,代表性傳承人文道華率領其團隊自2002年至2006年參加各地演出,撮泰吉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到2017年登上畢節、北京、法國尼斯狂歡節的舞臺,2016年在威寧舉行“撮泰吉”高峰論壇。許多國內外學者不斷進行考察探究,撮泰吉的保護與傳承已引起各界關注,正逐漸建立并完善保護體系。
文化與會展產業間的聯動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而在馬克思的“精神生產理論”中引申出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關系,即依附性與參與性;物質生產決定精神生產,精神生產直接參與物質生產的過程。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由抽象轉為實體的過程即精神生產,會展業即可作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質載體。彝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彝族人有著重大意義,對全社會全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多樣性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多方共舉,文化與會展業也形成了聯動。
政府政策搭建產業融合橋梁
“新經濟增長理論”強調了對外開放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重新確立了政府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2013年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會展業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會展業面向國際轉型升級,不斷進行會展產品創新,“一帶一路”惠及會展產業,帶來了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產業融合是一種經濟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今天,文化與會展產業間的融合作為產業間的延伸發展方式,賦予了會展業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強的競爭力,形成了融合型的產業新體系。
縱觀國外,大小藝術展覽層出不窮,“意大利博洛尼亞藝術展覽會”是意大利規模最大、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展覽會,更是中國藝術企業進軍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市場的重要平臺!暗聡坡∷囆g展覽會”是一個國際性展會,展品范圍包括各類藝術作品和古董精品!耙粠б宦贰北尘跋碌馁Q易合作給文化會展帶來的機遇遠遠多于當下。
環顧國內,政府是文化會展的主導者,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的舉辦不僅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收益,還惠及周邊地區,經濟輻射效應帶來的影響有目共睹。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聯系緊密
文化會展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逐年提高,從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2018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為11999億元,2019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為44363億元,2020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為44945億元,占GDP的比重由2018年的4.48%到2019年的4.5%,最后落于2020年的4.43%。(如圖1所示);而2021年全國6.5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16.0%,兩年平均增長8.9%;2022年上半年全國6.8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0.3%。
2020年以來,會展業、文化創意產業備受打擊,但當下卻也面臨著更多的發展機遇。
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理論”指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币妥逦幕c會展業的融合正好體現了融合創新,即將各種創新要素進行創造性融合,使各要素之間相互匹配,相互接納,從而使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發生質的改變,形成獨特且不可超越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跨界融合的實踐路徑與對策
(一)促進文化理解向文化共享轉型,賦能“會展+彝族文化”發展
目前政府仍是“文化會展”發展的主力軍,然而在中國這片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沃土上,彝族文化并非主流文化,傳唱度遠不到人人知曉的地步。助推威寧彝族文化走出去并與會展業融合需要以政府為主力。宣傳鼓勵彝族文化的發展能夠產生積極帶動效應,起到宣傳與普及的作用!罢J知反應模式”提到,人們在與廣告或信息接觸中,會積極卷入信息加工過程,根據自己的認知與態度對廣告信息加以分析評判,即廣告接觸導致認知反應,認知反應影響態度改變。借用此模式,反觀彝族文化與會展產業的融合,首先以政府為主導,借用主流新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使彝族文化作為一種信息與大眾接觸,再借由政府主體力量的助推,使得大眾對彝族文化的理解事半功倍(如圖2所示)。文化得到理解后能極大地提高其傳唱度,也就能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共享。
模式圖推演來源:認知反應模式圖
技術進步帶動二者融合
技術的進步為會展業帶來了數字化升級轉型的機遇,使其更加數字化、智能化,增強了觀眾體驗感,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近年來,會展業的技術運用如虛擬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等為會展業打開了新大門。威寧彝族文化與會展業的融合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運用,“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內生的技術進步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于第三產業來說,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是保證其收益和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使二者融合,技術的使用是必經之路,技術的創新是內生動力。
要素引領促進融合發展
市場規模和人才隊伍是會展業發展的重要要素。近年來,文化產業的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以彝族文化發展特色文化,形成適合會展城市所在地的企業集中度,形成固定的文化展會,以體驗交流、文化共享為驅動力,繼續擴大會展規模,提升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以專業人才作為支撐,培養吸納包括生產、銷售、推廣、組織、管理、現場營運等方面的人才,為文化及會展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李中闖.淺談會展文化對推動縣域文化品牌建設的作用——以吉林省為例[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30(03):5-8+180.
[2]賈銀忠.彝族飲食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
[3]何善蒙.貴州畢節彝族文化調查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4]陳美群.威寧彝族服飾在傳承與保護中綻放異彩[Z/OL].(2018-07-27)[2022-08-14].http://m.yizuren.com/tradition/yzwhccybh/37179.html.
[5]陳柳欽.產業融合的發展動因、演進方式及其效應[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7(04):14-19.
[6]唐月民.文化會展:“非遺”保護和利用的公共性平臺運作[J].人文天下,2016(23):47-50.
[7]彭璟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現狀、特征及問題[J].經濟師,2017(10):49-51.
[8]趙富森.“文化創意+”會展業融合發展[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9.
[9]王明亮.會展業發展的四大基本要素和模式[J].今商圈,2012(05):37.
[10]曾興.文化會展:科學內涵、特質及發展趨勢[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8(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