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案例較多,很多街區的開發模式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保定市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屬于是三大歷史文化街區之一,集中體現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風格,更具文化特色。雖然保定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相較于普通地市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數字時代及文旅產業融合的背景下,保定城市文化保護利用面臨諸多挑戰,F立足于文化傳承視域,從文化傳承角度對保定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研究,探索以歷史文化街區為載體的保定地區歷史文化的傳承方式,并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途徑進行研究探索,提出保定歷史文化街區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場景、歷史信息等文化的延續方法,并進一步探討其商業開發的潛在價值,從而使街區活化。
保定歷史文化
文化作為城市的靈魂,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更是一座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歷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保定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至今仍保留著自身獨特的文化體系,體現在保定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風貌之中。本文在文化傳承視域下,以保定的歷史文化為基礎,探索歷史文化街區的存在意義與未來發展方向。
首先,保定文化體系是在儒家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文化特征而形成的。保定地處燕趙大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孟子首啟儒家道統之說,曰:“由堯舜至于湯,由湯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卑凑彰献拥恼f法,儒家道統的起點是堯帝,據考證,保定是堯帝的故鄉,因此儒學傳承對探討保定地域文化精神具有特別的意義。其次,保定與少數民族淵源很深,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戰國時期狄族進入保定開始,直到清末約2400年間,漢族之外包括滿族在內的少數民族統治保定的時間累計長達1200年。多民族交融的歷史進程奠定了保定鮮明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再次,保定最有名的是直隸文化。清代河北稱直隸,因其拱衛京師的特殊地位,被稱作京畿重地,畿輔首善之區,為各行省之冠,保定則為直隸省省會。清朝在保定專設直隸巡撫,后專設直隸總督,是代表中央統管直隸全省軍政事務的最高地方行政長官。歷史上保定就是拱衛首都的文化中心、行政中心。直隸文化便成為保定的重要特色文化,保定古城之中也保留著很多帶有直隸特色的標志物。最后,保定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保定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在晚清時期,西方宗教文化的傳入使保定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文化融合發展的格局。另外,保定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與北京、天津等地聯系密切,深受北京皇城文化和天津碼頭文化的影響。因此,保定不僅是中西方文化交會之地,更是特色直隸文化與多元文化共存的綜合載體,這使得保定的城市文化呈現出“中西合璧,多元交融”的鮮明特征。如今京雄保一體化快速發展,對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保定,又是一個新的轉折點。
保定歷史文化街區的形成與發展
歷史文化街區指的是經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城市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1] 保護完善、開發合理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反映一座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情況的載體,有著厚重的歷史感。國外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起步比較早,有很多經典案例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比如英國蘇荷區、美國小意大利、新加坡唐人街等。在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與開發時,應針對面臨的問題因地制宜地制定開發策略,在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同時,提高街區的活力。國內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實踐中更注重對傳統建筑風格和整體格局的保存,在保留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將旅游開發融入歷史街區,實現保護與開發融合發展。比如北京南池子、天津五大道、上海新天地、青島八關山、蘇州桐芳巷、嘉興烏鎮等。
保定作為京津石三角區域的中心地帶,是首都南大門,自古以來就是“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保定市在發展的同時也形成了獨特深厚的文化底蘊,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和鮮明的文化特色。詩人王元鳳在《過保定》中曾這樣描寫保定的“上古八景”:“南北此車馬,江山幾俊英。蓬壺百花嶼,風月兩關城。波凈流天色,沙飛作雨聲。蒼茫兵甲地,吊古有馀情!边@惟妙惟肖的描寫讓人們領略到了保定曾經的山川河澤,足以體現其地理位置的優越。
保定古城的空間格局在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形成雛形,西大街作為通往東西城門的必要通道,商業繁榮發達。保定在金貞祐元年(1213)被毀之殆盡,后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以東西南北大街作為道路骨架,形成了今日保定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格局。到了清代,古城發展得更加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空間格局,東西南北大街與轉折處的重要建筑物展示了保定古城的整體風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保定發展城市建設,古城道路格局稍作改變,拆除部分建筑,形成了保定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格局。如今,街區雖然保留著原有格局,卻已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出現了文脈割裂和特色消失的情況。從城市格局看,保定是名副其實的山水之城,在主城區文化資源中,保定最寶貴、最具有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是延續了千年的古城及保持完整四直的歷史文化街區,極具文化價值。 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現狀研究
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是保定三大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形成于保定建城之初,即宋代淳化年間(990—994),全長850米。西大街整體具有明、清、民國時期的風貌特色,以文化商業建筑為主,兼有衙署、學府、祠堂、水社、金融、傳統民居建筑。這里曾有第一樓、萬寶堂、樂仁堂、中華書局、稻香村、槐茂醬園等知名老字號,被譽為“直隸第一街”,是歷史文化名城保定的標志和表征,也是保定展示城市文化的城市地標和重要窗口。筆者通過走訪調查和問卷形式調研了周邊居民對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滿意程度,結果顯示,其中有69%的調查對象認為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風貌整體不佳,設施陳舊,文化缺失,缺乏活力,有待改善和提升。
通過實地調研,筆者發現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環境不夠優美,設施陳舊破損。如何使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重放光彩迫在眉睫,本研究基于現場調研的結果,梳理了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面臨的幾個突出問題:首先,這條素有“中西合璧畫廊”美譽的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曾經老字號林立,特色鮮明,而如今歷史氛圍已不復存在,部分建筑物遭到嚴重破壞,部分商家為博眼球,對外立面進行盲目改建,導致其顏色突兀,樣式各異,使得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氛圍受到極大影響。其次,街道整體基礎設施陳舊,部分房屋防水出現問題,多處漏雨;并且路面排水困難,尤其是雨天經常路面積水,嚴重影響了街區的運營。再次,筆者在調研過程中還發現,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綠化率低,形式單一,缺乏立體綠化。保定曾在元代營造園林,目前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仍有約50余株古樹存活,但由于養護不周,古樹現狀不佳。最后,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缺乏公共文化空間,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保定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缺乏特色文化產業,尤其是商業業態雷同,有形無魂,已經進入“冷凍期”,影響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風貌。如何讓歷史文化街區煥發新生機是保定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針對街區現狀,對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開發、創新發展,是活化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路徑。
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
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是保定歷史文化的展示窗口,本研究主要從兩個切入點入手,首先通過對保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理論進行梳理歸納,厘清城市更新、文物保護、街區改造等相關理論思路,同時對保定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為其發展提供依據。其次對國內外歷史文化街區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總結經驗教訓,將研究重點落在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模式上,對街區更新進行實踐探索。立足于文化傳承視域,對保定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研究,進一步加大保護與開發歷史文化街區的力度,增強歷史文化街區的輻射力,發揮保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的重要示范作用,促進城市的發展;诖,探究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的有效途徑,致力打造商業繁榮、文化特色、居住舒適、旅游休閑有機融合的特色歷史文化街區。
立足地域文化傳承,改善街區建筑風貌
保定西大街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裝飾受到地域傳統文化、徽派建筑文化、西方外來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響,呈現出獨特的多元化建筑裝飾風格。經過現場調研,筆者發現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目前存在建筑外立面脫落、部分店鋪裝修標新立異,顏色突兀,與原始建筑風貌格格不入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第一,要對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進行保護與修復,重新整修外立面與內部構造,最大程度保護建筑的完整性。第二,各個商鋪根據自身經營項目進行內部重新裝修,展示自身特色。第三,統一更換門窗牌匾,統一色彩,體現整體性、統一性,使建筑整體風貌與原風貌相一致,優化環境,以現代標準更新傳統建筑風貌,重現西大街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折衷主義建筑風格。
暢通現代城市網絡,改造街區基礎設施
調研結果顯示,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整體基礎設施陳舊,屋頂漏水且雨天路面排水困難,影響了街區的正常運營。在保護開發工作中,要在尊重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前提下,建設完善街區基礎設施。首先,對路面進行重新鋪裝,鋪設透水磚,防止雨水留置與堵塞。其次,對屋頂進行整修并重新做防水,嘗試應用新材料,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最后,統籌城市發展規劃,協調推進街區老舊管網更新改造,以及街區內個人、單位庭院雨污分流改造、燃氣供熱管網更新等現代化管網建設工程,進一步提升街區內商戶和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歷史文化街區的吸引力。
重視自然景觀交融,豐富街區植被綠化
根據調研結果,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遺存的古樹狀態不佳,缺乏養護,街區綠化率低。植被景觀是街區內人們生活和商業活動的背景布,也是保護和延續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筆者認為,首先需要招聘專業養護人員,對古樹進行修整,提高養護技術。其次申請專用經費用于古樹養護,并利用多種綠化手段提高綠化覆蓋率,鼓勵垂直綠化,并適當增加庭院綠化。最后,豐富綠化層次,增加喬木、灌木、草植物等多層次的空間植物搭配,可根據實際情況在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邊緣適當開辟或植入小片綠地,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
提高文化軟實力,重塑街區歷史文化空間
歷史上的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百業俱興,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當前,對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開發,最重要的就是要對保定歷史文化進行傳承和延續。梁思成先生曾在《中國建筑史》中談到:“建筑活動與民族文化之動向實相牽連,互為因果!币灾彪`文化為特色,融合多元文化,將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真正融為一體,改變“特色街區無特色”的街區現狀。打造直隸特色文化體驗館、新文化空間及特色文化展廳等,在街區適當設置能夠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參與的環節,豐富游客或居民的精神生活,促進保定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充分協調社會資源,完善多方參與機制
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切實營造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支持的濃厚氛圍。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首先需要政府部門的主導與統籌,制定相關法規、政策,通過管理、廣告宣傳等多途徑對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開發,從而實現保護與開發融合發展的新局面。其次,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是保定市民對本地文化歸屬感、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鼓勵保定市民積極參與到街區的保護開發進程中,不僅能確保街區保護開發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實,更是提升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手段,這樣一來,歷史文化街區也可以更好地服務當地市民。
綜上所述,通過對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分析,提出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的相關措施。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受直隸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影響,呈現出獨特的整體風貌。文化傳承視域下,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開發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也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通過對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進行全面分析,針對保定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現狀,探究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的有效途徑,并進一步探討其商業潛在價值,完成對保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最終實現對保定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永祥,吳蔚,馬騰.直隸總督與保定戲班[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
[2] 保定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保定古樹名木錄[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 賈戌晨,岳紅記.多元文化影響下的保定西大街民國歷史街區建筑裝飾研究[J].城市建筑,2019,16(22):177-183.
[4]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5]林茜.方觀承和直隸總督署《棉花圖》[J].鄉音,2009(08):46-47.
[6]張凡.城市發展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對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7]任紅波,寇志榮.城市更新中加強歷史建筑保護的戰略思考——以上海為例[J].建筑經濟,2022,43(11):20-26.
[8]單霽翔.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J].求是,2006(14):44-46.
[9]張維亞.國外城市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研究綜述[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55-58.
[10]王景慧,阮儀三,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