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魔笛》中帕米娜的聲音形象塑造及二度創作芻議时间:2023-03-20 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最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創作了許多經典的歌劇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尤其是創作的最后一部歌劇《魔笛》展示出的音樂理念是其他作品所不具備的,該作品中對人物的刻畫與表達無不體現出其高超的技術,F圍繞“形象塑造”,以歌劇《魔笛》中的詠嘆調唱段《我感到》為例,從音樂本體、不同版本對比、二度創作三個方面對帕米娜形象進行多方面探析,力求完整、全面地詮釋帕米娜這一角色。 莫扎特的歌劇《魔笛》是歌劇史上的一部經典作品,作品中人物個性的展現和人物形象塑造都具有代表意義。在歌劇《魔笛》中,女高音帕米娜這一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首先對歌劇《魔笛》的創作背景進行介紹,引入研究對象,簡述莫扎特的創作特點。其次以詠嘆調《我感到》為例,對音樂進行分析,通過對音樂織體、和聲功能、主題動機等方面進行探究,為后文分析不同版本的二度創作提供理論依據。再次通過不同版本之間的比較,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將不同的演繹版本相類比,芻議不同二度創作的音樂特點及人物形象區別。最后對語言、節奏、演唱方法與發聲技巧進行研究,以更好地詮釋人物形象。 莫扎特歌劇及《魔笛》 歌劇《魔笛》的創作背景 18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奧地區的喜歌劇興起,如席勒的喜歌劇《魔鬼出籠》、格魯克的《改革》等,戲劇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以舒適為主,不再追求炫技和浮夸,加上器樂領域的迅速發展,這一時期的音樂受到大眾的喜愛,給后世帶來了極大影響。 作為這一時期德奧地區的音樂家代表,莫扎特在創作中盡可能地靠近喜歌劇風格,但創作出來的作品無法表達他的個人情感與思想。莫扎特在晚期的創作中,空幻的世界已經超越他的內心世界,他更加熱衷于人物之間的關系。莫扎特的歌劇風格不同于格魯克,所創作的歌劇已經超出傳統歌劇的風格。他對歌劇的升華在《魔笛》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赌У选返闹黝}宏大,結構統一,作品中對人物性格的描寫和人物矛盾點的處理都非常巧妙。 歌劇《魔笛》的概述 莫扎特對戲劇人物個性的張力控制來源于他對現實人格的理解,這使其歌劇中的人物的個性兼具真實感和戲劇感。他對音樂形式的要求及技巧的運用近乎苛刻,這也是他成為作曲巨匠的原因。莫扎特的創作風格植根于意大利傳統特色,在對各類藝術精髓的吸納中,登頂藝術造詣之巔。莫扎特把生命獻給了有限的歌劇,又在歌劇創作中找到了無限的藝術生命。 歌劇《魔笛》講述了埃及王子塔米諾被巨蛇追趕,為夜后的侍從所救,因夜后女兒帕米娜的肖像畫而對其一見傾心。夜后贈給塔米諾一支能解脫困境的魔笛,并告訴王子帕米娜被惡人薩拉斯特羅奪走,希望他前去營救,并允諾只要他成功歸來,就將女兒嫁于他。事實上,夜后只是想利用王子摧毀智慧的主宰薩那斯特羅,奪回女兒。王子塔米諾經歷各種艱險和奇遇,識破了夜后的陰謀,最終與帕米娜結為夫妻。 其中,詠嘆調《我感到》主要講述了帕米娜以為塔米諾變了心,對這段感情萬念俱灰,希望通過死亡來消除自己內心的痛苦。 帕米娜《我感到》詠嘆調分析 帕米娜角色簡介 帕米娜這個角色在歌劇《魔笛》中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核心,在整部歌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歌劇的劇情表明了帕米娜的本性是天真且純潔的,高貴典雅、華麗、優雅是她的代名詞,即使她的愛人正在經受考驗,必須遵守與圣者的承諾,帕米娜也依舊相信愛情,這表明她是善良且勇敢的。 音樂織體 音樂從g小調開始,連續使用了三次下行級進,再加上小調調性的烘托,表達出了帕米娜的憂郁、無奈和悲傷之情。起始段的力度記號從強到弱的排序是mf-mp-f-p,且在第三次下行級進中,使用了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充滿了悲情色彩。 音樂隨后從g小調轉為B大調,其中第十二小節到第十六小節,是對前文第十小節到第十二小節的重復,這次重復是本篇中第一個小高潮。其中,“Meinem Herzen Mehr zurück”用“Herzen”中的“Her”建立了一段先連音后跳音的華彩樂句,伴奏織體變得更加簡潔,使旋律更加凄美動人,表達出了帕米娜的絕望和痛苦以及期盼愛人早日歸來的情感。 從第十七小節開始是詠嘆調的第二段,這時調性又從降B大調轉回g小調。開頭的“Sieh-Tamino,Diese-Tranen”是帕米娜對王子的真情告白,這是主題動機的第一次伏筆。第二十四小節“Sowird-Ruhe-Im-Tode-Sein”為后面的第二次高潮做了鋪墊,為帕米娜決定自殺埋下伏筆。第二十七小節到第三十小節,雖然歌詞一樣,但是一個小字二組的降a,一個小字二組的降b,兩個高音。在演唱時可以分別用ff和pp作對比,弱高音的使用更加打動人心,使人潸然淚下,也表達出了帕米娜對愛人的心灰意冷,以及用死來捍衛愛情的勇氣和決心。 不同演繹版本的對比 芭桃(Kathleen Battle)演唱版本 芭桃的演唱有著很強的個人風格。她在旋律的處理上流暢自然,在速度上的整體把握與作品的原始標記Andante基本吻合。她在演唱時用真摯的感情將詠嘆調中的強弱對比表達得淋漓盡致,吐字準確清晰,圓潤飽滿,讓聽眾有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芭桃在演唱的過程中,雙手自然下垂,幾乎沒有肢體語言,但是將驚喜、怨恨、絕望等情緒表現得真實又自然。 在演唱時,芭桃的情感表達是層層推進的,不管跨度如何,聲區依舊統一,始終保持著圓潤和流暢。芭桃在語言的發音上十分準確,比如像“Verschwunden”“Mein”“Gluck”等這樣的詞尾輔音演唱都十分清晰。芭桃在華彩樂句部分只進行了一處換氣,也就是在跳音的小字二組g前的一句樂句,節奏快且沒有休止,這極具難度。芭桃的演唱自然流暢且清晰,對十六分音符的演唱十分準確,并且還保證了聲區的統一。漸強的旋律推動情緒的上升,展現出芭桃演唱時的深情。芭桃在演唱歌曲的第二句第一節時,在歌詞和聲區一樣的情況下,展現出了詠嘆調中的強弱對比,弱高音演唱表現出帕米娜內心的痛苦,能夠抓住聽眾的心。結束處的三個“Im-Tode-Sein”,芭桃做了漸弱和漸慢的處理,對“Tode”進行了強調,展示出帕米娜愿意為愛犧牲的精神。 波普(Lucia Popp)演唱版本 波普的個人形象與帕米娜十分匹配。波普在演唱這首作品時,相對比較緩慢,語氣委婉。在高音的演唱時加入了裝飾音,并運用了弱高音演唱,使旋律更加圓潤。同時,在演唱的過程中,波普的表情比芭桃少很多,在織體動作上也比較少,展示出了帕米娜當時的失落和低沉。 波普在演唱歌曲開頭第一句“Ach-Ich fühl’s-Es-Ist-Verschwunden”時,在語氣上,將重音放在了句首,語氣的變化從強向弱逐漸轉換。當唱到高小字二組的g時,波普使用弱高音將悲痛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歌曲第二句“E-wigbin-Der-Lieben-Glück”的演唱,波普仍然使用弱音!癓ieben”這個詞是波普從心底唱出來的,將帕米娜的悲傷之情真切得傳達了出來。波普演繹的是溫柔的帕米娜,并沒有用強烈的、明亮的高音來刻畫帕米娜的形象。在演唱“Nimmerkommt-Ihr-Wonnestunden”時,旋律呈階梯式,速度做了漸慢處理,力度也做了漸弱處理。 波普沒有像芭桃一樣在結尾處進行明顯強弱對比的處理,但在語氣上依舊進行了力度的遞增。波普的演繹成功地塑造了帕米娜這一人物形象。 柯萊特(Julia Kleiter)演唱版本 柯萊特的演唱則賦予了帕米娜更多的“純真”。與芭桃和波普的演唱不同,柯萊特版本的帕米娜更注重愛情,以及對塔米諾的不理解。在演唱時,柯萊特的速度比Andante要快,且節奏比較緊湊,但旋律依舊流暢。此外,柯萊特的肢體動作相對較多,表情也比芭桃和波普更加夸張。 在第一段的開始,柯萊特的速度比較快,在咬字上也比較重。其中在大跳的地方,柯萊特為表現出帕米娜對戀人變心的不理解,在演唱時比較用力。在后面的演唱中,柯萊特選擇了用較弱的力度進行演唱。但總體來說,柯萊特比芭桃和波普的演唱更有力。 在第二段開始處,相比于芭桃和波普演唱時的柔情,柯萊特表現出的是一種質問的感覺。當唱到“E-wigbin-Der-Lieben-Glück”時,柯萊特的語氣變得低沉,表達出帕米娜的絕望。在演唱這段的高潮樂句時,柯萊特與波普的處理一樣,對高音降B的處理采用了弱高音演唱。 二度創作特點芻議 歌詞語言部分 與之前的版本進行對比分析可知,歌曲的歌詞部分是該作品的一個重點,歌唱家對難點的處理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在演唱時,由于有八度音程,因此首先要解決語言問題,把握好語言的發音,并與情感相呼應。如“ist”要注意元音“i”的完整,把“i”表達清楚后接“st”,“esist”作為詞語則要發音準確!癷”母音部分音高難度比較小,但由于發音時口腔呈扁平狀,容易出現為了達到音高的要求而擠壓聲音,導致喉頭上提的情況。 在演唱之前,歌唱家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在發揮演唱技巧的同時,還要準確把握語言的發音點。在歌曲中段出現的八度音程,對于歌唱家來說是比較容易演唱的,其高音可以隨角色情感的迸發而漸強,盡情抒發角色對愛情的呼喚。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要注意語言的發音,要與情感相匹配,以免演唱失誤。但此處的八度音程處于句尾接下一句的換氣點,并且還有一個八分休止符,所以在此處,歌唱家有比較充足的時間穩定氣息。 在歌曲接近結束時出現的第三次八度,唱法接近第一次,重點在于強大的語言發音支持,歌詞中“i”與“u”的轉接,不僅音高從低往高走,而且口腔呈現出閉口音向開口音的轉變。這要求歌唱家的口腔保持打開狀態,聲音位置也要始終保持一致,做到在保證音準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平穩銜接,進而在細膩的演唱狀態下,完成對歌曲的演繹。 旋律節奏部分 三位歌唱家在演唱的速度上把控不太一樣。由此可見,在對作品的二度創作中,節奏速度也很關鍵。為穩定氣息,必須進行換氣處理,因此在演唱時,應最先考慮氣息的控制。關于換氣的處理有兩種,一種是在歌詞“Mehr”之前,另一種是在“跳音之前”。這同時也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時不能太拖沓,否則氣息會不夠,但是速度太快就會與歌曲整體速度不相符,所以速度與氣息的把控在作品的演繹中非常重要。在“Mehr”前換氣,可以更好地演唱下一樂句,但要保證第十五小節處音高的準確性。如果在第十五小節之前換氣,就無法保證樂句的完整性。 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他創作出來的歌劇作品都極具特征性,所留下的音樂作品都是經典。本文通過對莫扎特的歌劇《魔笛》的創作背景和劇情,以及歌劇中帕米娜形象的塑造進行分析,探討出作曲家一度創作是二度創作的理論依據,繼而對這一唱段中的人物角色進行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表現。通過對詠嘆調《我感到》的情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夜后與太陽神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二者也是戲劇性沖突的體現。深入分析帕米娜的語言、行為,對聽眾深刻理解歌劇內容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本文通過分析借鑒不同演奏家的演繹版本,提煉出“歌聲塑造人物”這一本質,以達到通過歌聲來塑造角色的目的。這首詠嘆調的音域較寬,跳動的幅度也比較大,深刻地體現了帕米娜的感情波動,極富戲劇性。帕米娜這一人物形象具有很強的塑造性和表現性。要想更好地塑造和表現出該人物形象,更好地表達人物的感情,就必須掌握以上演唱風格和技巧,正確演繹帕米娜這一角色。 參考文獻 [1]劉小瑢.帕米娜詠嘆調《我感到》的演唱分析[J].戲劇之家,2019(19):78. [2]李玲瑤.淺析“帕米娜”的詠嘆調《我感到》——選自歌劇《魔笛》[J].大眾文藝,2016(19):152. [3]王紫云.淺析歌劇《魔笛》中詠嘆調《啊,我感到》的音樂風格與情緒處理[D].太原:山西大學,2016. [4]劉冠宏.莫扎特歌劇作品《魔笛》藝術特色賞析[J].音樂創作,2013(08):174-175. [5]趙丹陽.歌劇《魔笛》中三位侍女的形象塑造及演唱分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 [6]馮波.歌劇《魔笛》詠嘆調與重唱部分的簡析[J].音樂創作,2016(03):175-177. [7]尹丹.以《魔笛》為例探析莫扎特歌劇中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D].沈陽:東北大學,2015. [8]王剛.論歌劇《魔笛》中帕帕杰諾的舞臺形象塑造[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