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區的協同治理運作機制研究时间:2023-03-01 社區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社會的和諧穩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由此可見基層治理對國家的重要性。而社區是基層治理的重點,城市社區作為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基層治理的重要場域[1]。要立足于新發展需求,強化社區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不斷創新社區治理的理念,推動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發展;將宏觀的整體性治理和微觀的網格化管理有效結合起來,切實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反思當前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探索高效有序的治理模式。 社區治理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陳冠宇從公共價值、合法性與支持、運作能力等三個維度對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社區數字化治理進行了解讀和探討[3];楊剛認為城市社區本身就面臨著外源性和內生性社會矛盾、發展滯后、權責不清等問題,要以人為本,發掘居民的主體性,建立和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最終建構出滿足時代要求的城市社會治理體系[4];宋道雷提出國家治理的價值關懷與最終歸宿都落腳于社區及其居民, 社區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居民的獲得感, 居民的獲得感關乎國家治理的合法性與績效[5]。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整體性治理與網格化管理的社區治理新模式,總結治理經驗,優化治理方式,以不斷推進我國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 城市社區的宏觀治理:整體性治理 整體性治理理念指的是整體性治理組織以合作互助的形式,實現團體的和諧和統一[6]。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積極構建社區治理工作的總體布局和頂層設計,在城市社區以信息技術整合治理資源,以協調整合打破碎片化壁壘,有效建立群眾自治的格局,可以長效推進社區治理各項工作的開展。 堅持以黨建引領推進群眾自治為導向的治理目標 整體性治理以滿足公民需求為目標,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各級社區黨組織作為社區治理的領頭人,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力和凝聚力,積極組織號召社區工作人員、群眾、志愿者開展社區治理的相關工作,落實社區治理的各項內容。同時,社區工作者、黨員干部、志愿者等一線工作者要以服從黨組織的全面領導,以貫徹落實各項任務為重要目標,認真落實社區治理各項任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社區治理關乎千家萬戶,要牢牢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小處、細處著手,做好暖民心的服務,將事情辦到群眾的“心坎上”,真正做到為群眾排憂解難。社區居民是社區治理的重要主體,要帶動居民走出家門,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形成“居委會+居民團體”的良好模式,形成社區治理的參與隊伍,讓社區治理“活”起來。 堅持以數字信息技術整合治理資源的治理手段 整體性治理主張創立一個統一的數據庫,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治理模式推進社區治理工作,而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步為綜合治理的實現奠定了基礎。在社區治理中,互聯網技術有效打破了原有社區工作分散化、破碎化的困境,促使社區治理從分散到集中,從局部到整體,從碎片到整合。居民通過微信、App、客戶端等平臺將自身面臨的問題、存在的困惑等信息發布至社區居民微信群尋求幫助,可以足不出戶地解決問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就業信息,社區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方式及時發布有關信息,實現就業數據信息共享,可以有效解決群眾的就業信息獲取難問題。利用互聯網技術還能實現對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在網絡新媒體平臺發布信息、視頻、數據等,與外界進行及時溝通,為社區學習借鑒其他社區的治理經驗奠定了基礎。 堅持以協調整合打破碎片化壁壘的治理機制 整體性治理的第一性是協調和整合,其亦為整體性治理的基本點。協調和整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整合強調系統內部的縱向關系,是部門之間基于辦事程序所形成的整合。多元主體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可以為社區治理的有效推進賦能。志愿者、黨員干部、志愿服務隊等治理主體的有效參與改變了政府單一化的治理模式,在社區形成了黨組織、社區、社區居民、社會組織等多主體的治理合力,減輕了基層治理負擔,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同時,要打破各單位和部門“各司其事”的工作格局,打破碎片化工作格局,破除從縱向到橫向的隔閡。社區空間中存在單位、企業、個人等不同主體,社區要實現對管轄地區中各個主體的有效整合,進而實現自我管理。 城市社區的微觀管理:網格化管理 網格化管理是指根據屬地管理、地理布局、現狀管理等原則,將管轄地域分成若干網格單元,并對網格實施動態、全方位的管理。社區要加強網格管理的精細化、信息化和社會化,加強社區防控網格化管理,打造社區治理新格局。 落實社區網格管理的精細化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網格化管理是加快社區治理精細化的重要抓手和途徑。按照一定的標準,社區被劃分為幾個“網格”,實施條狀和塊狀管理,并配備完整的網格成員,結合實際情況織密網格,堅決落實網格責任,提高社區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第一,設置網格員來承擔社區治理工作。在黨組織干部和社區負責人的帶領下,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切實做好服務群眾的各項工作。 第二,織密社區工作“網”。在社區治理工作中,必須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堅持以小區、樓院、人員為“網線”,不斷將社區網格精細化,基本保證社區服務管理不出紕漏,不留死角。 第三,實行責任到人制,落實網格責任。在社區治理中,要進一步明確細化總網格長、網格指導員、網格長、網格員的具體工作內容,將各單位主要領導作為網格負責人,堅持責任到人制度,確保各個網格負責人提高思想認識,認真負責管轄范圍,落實細化管理工作,實現責任可追溯。 加強社區網格管理的信息化 網格化管理實際上是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的一種動態的信息管理模式。其通過建立數據庫,對社區工作進行精細化的監控,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社區負責人采用互聯網技術來輔助開展社區工作,以推進網格防控的動態化、精準化和有效化。首先,推進網格管理的動態化;ヂ摼W是開放的數據平臺,社區利用網格之間的聯系和互助功能,可以實現“多網合一”的社區治理。其次,推進網格管理的有效化。社區工作人員將收集到的數據加以匯總和整理,及時上報黨組織或政府部門,方便相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準確研判。 推進社區網格管理的社會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新時代的社區治理應堅持融合開放、協商共治的治理原則,堅持多元主體齊參與,切忌政府大包大攬,要打造更為民主的議事機制、有效的監督平臺和自治模式,開放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非正式組織多是以情感等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吸納非正式組織成為社會突發公共事件的重要組織力量,加強社區同社會組織間的合作和互助,有效發揮非正式組織的統籌和協調能力,可以減輕社區在治理中的壓力,同時提升社區提供公共服務和參與治理的效能。志愿者是富有愛心或具有專長的正能量傳播者,是社區治理的重要主體。加強志愿者培訓,提高志愿者的綜合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助力社區治理,可以為進一步做好社區治理貢獻力量。 構建社區治理協同運作機制 推進社區治理工作常態化,實現社區治理“整體治理+網格管理”的和諧統一,以精細化的網格化管理落實社區治理目標,以信息化的網格化管理強化社區治理手段,以社會化的網格化管理強化社區治理機制,探索新形勢下動員和激活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高效組織形式,構建城市社區的協同治理運作機制。 以精細化的網格化管理落實社區治理目標 在社區治理中,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為人民服務為導向的服務理念,以社區網格為管理框架,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引導群眾自治共享,吸納志愿者、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的加入,形成精細化的社區治理新模式。以黨建為抓手,構建精細化的網格治理模式,實現點對點精確服務,為社區與群眾形成良性互動奠定基礎。 以信息化的網格化管理強化社區治理手段 網絡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提升社區治理的效率和能力。運用現有的App、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平臺發布就業、醫療、健康、環保等相關信息,能夠提高網格化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時,互聯網登記平臺的應用,能夠有效消除人工入戶統計帶來的弊端,提高社區人員統計的速度,降低錯填漏填信息的概率,提高社區治理信息采報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在相關信息的報送中,多部門可共享信息平臺,減輕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與負擔,做好平臺安全性維護,保護好群眾的個人信息。以信息技術整合治理資源,為社區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持,提高了社區治理的深度和廣度,也提高了居民的滿意度。 以社會化的網格化管理強化社區治理機制 要想解決社區治理過程中碎片化、分散化的難題,應堅持以協調整合打破碎片化壁壘,以社會化的網格化管理強化社區治理機制。志愿服務組織是社區治理的重要組織力量,志愿服務組織應積極發揮號召力和吸納力,迅速整合社會資源和醫療資源,為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保障。志愿服務組織還可以同社區展開社區治理合作,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廣大志愿者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參與力量,他們甘于奉獻,堅守崗位,彌補了社區工作人員不足的缺陷。積極吸納志愿者、社會組織加入,形成“社區+志愿者+社會組織”的社區治理機制,充分發揮志愿者和社會組織的樞紐作用,能夠在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的同時,擴大項目資金來源,為社區救助、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提供助力,為社區治理凝聚合力。另外,還應結合社區現狀,有效引入社會組織承接社區服務項目,讓專業人干專業事,補齊短板,讓社區回歸自治和服務本位,夯實社區治理基石,增強社區韌性。 堅持對社區治理工作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面領導。社區作為國家治理的前線陣地,做好社區治理工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立足于新發展階段,強化網格化和整體化治理機制,可以有效促進社區治理能力和體系的不斷完善;推動社區治理機制的有效建設,提升社區韌性,有利于充分挖掘社區自我教育、自我治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充分發揮社區組織的主體性作用,讓社區居民成為主動聯系、共同參與、共擔風險的有機整體,進一步把社區整合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體系,增強社區的治理能力和韌性。 不斷提高和改進社區治理能力和協同機制,通過改進網格管理實現社區治理的目標。在各級社區黨組織的統籌和安排下,社區工作人員要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并迅速開展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社會化的網格化管理強化社區治理機制,堅持以協調整合打破碎片化壁壘,以群管群治強化整體社區治理的治理機制,解決社區治理中碎片化、分散化的難題。 社區治理既要宏觀整體性治理,也要微觀網格化管理,必須堅持宏觀整體性治理和微觀網格化管理的和諧統一。如今,要以精細化的網格化管理落實社區的治理目標,以信息化的網格化管理強化社區的治理手段,以社會化的網格化管理強化社區的治理機制,從而建立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堅強堡壘。
參考文獻 [1]扶雪琴,陳升,白秦洋.城市社區治理有效性何以實現?——基于26個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社會主義研究,2022(06):139-148. [2]徐增陽,張磊.筑牢國家治理體系的社區基礎:新時代我國社區治理探索的成就與經驗[J].社會主義研究,2022(06):131-138. [3]陳冠宇.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區數字化治理研究——基于“公共價值三角模型”的拓展性分析[J].電子政務,2022(12):60-69. [4]楊剛.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文化產品供給的不均衡——基于可行能力的考察[J].貴州社會科學,2021(10):160-168. [5]宋道雷.國家治理的基層邏輯:社區治理的理論、階段與模式[J].行政論壇,2017,24(05):82-87. [6]劉毅.整體性治理視角下的縣級政府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