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以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為例时间:2023-02-28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中華民族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有力根基。進入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指導,國內外形勢不斷發展轉變,人類社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在此背景下,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每位中華兒女的責任與使命。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蘊含著濃厚的人文精神,還閃耀著巍巍中華無尚的歷史榮光。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不僅可以樹立國人的文化自信,還可以提升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對進一步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本文將以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為例,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相關概述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主要由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構成,其主要指的是將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氣氛等作為表象,建立在民族心理、精神氣質、審美趣味、道德觀念基礎上,以特定的時間、地域為時空布局,以相關主題為活動內容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1]。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與中華民族獨特的農耕文化、游牧文化以及漁獵文化等密切相關,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風貌的充分展現。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特征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濃郁的農耕文化色彩。千百年來,中國傳統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并將農時節令作為農業生產的標志,表現出鮮明的農耕文化色彩。比如,在春節前后,人們有依據天氣情況評估收成的習慣。又如,農歷三月清明、谷雨前后為一年中最適宜的播種時節,因而該時段的節日活動普遍與祈求豐收緊密相關,如清明節、踏青節、龍王節等。 二是廣泛的民族參與性。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在眾多民族中影響相對較大,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漢族傳統節日在一些民族地區也頗受重視。與此同時,漢族傳統節日也實現了與其他民族民俗文化的有效融合,比如,在滿族祭神桿的影響下,漢族的春節也出現了在院內立燈籠桿的習俗。還有傳統節日中的踩高蹺、耍雜技、騎馬等活動,也是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另外,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如壯族的“三月三歌會”、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苗年節”等。其與漢族傳統節日一同造就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中國傳統節日不受地域、民族的限制,是民族節日與民俗在歷史長河中融合發展的結果,其根本上是不同地域在經濟、文化等領域不斷碰撞融合的產物。因此,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表現出廣泛的民族參與性。 三是風俗與禮俗相結合。風俗,指的是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獨特的人文風情、節日習俗;禮俗,指的是傳統節日涉及的一系列禮儀、習俗。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十分崇尚風俗,每逢重要節慶時節,人們都會開展各式各樣的節慶活動。比如,在春節貼春聯、祭祖,在清明節掃墓、插柳,在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等等。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必要性 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并非簡單的紀念日或者儀式活動,而是中華傳統文化歷經歲月長河積淀形成的獨特文化符號。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可以加深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還可以通過參與節慶活動,感受節日氣氛,提升民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度,樹立文化自信,進一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比如,在端午節,人們可以了解民俗活動劃龍舟、包粽子以及偉大詩人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進而延伸至源遠流長的詩歌文化;而在中秋節,人們可以領略嫦娥奔月這一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故事,并由此了解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古代神話故事,以及中秋節對中國人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這些文化內涵和美好寓意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離不開世世代代中華兒女的傳承與弘揚[2]。由此表明,受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影響,每位中華女兒都自覺扮演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探索者、傳承者角色,只要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得到不斷的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便能夠得到長期繼承與發展。 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 進入新時代,面對瞬息萬變的國內外發展形勢,在西方思想的沖擊下,部分社會群體出現愛國主義思想淡薄、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行為,而通過推進對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可以有效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首先,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可以充分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越性,依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創新,進而增強人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提升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其次,盡管不同的傳統節日蘊含的文化內涵不盡相同,但不管是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對團團圓圓、闔家幸福的美好期待,還是清明節、重陽節開展的祭祖掃墓、登高祈福等民俗活動,均充分展現了中華兒女對親人、對家鄉的熱愛,而這種蘊藏于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同樣有助于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3]。最后,在我國一些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歷經數千年的融合發展,已經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此過程中,一些漢族的傳統節日也逐漸轉變成多民族共同擁有的傳統節日,如此一來,推進對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能夠有效提升民族之間的凝聚力。 有助于提升國民道德修養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不僅包含各式各樣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還蘊含著影響深遠的傳統習俗及思想道德觀念,而在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這些傳統習俗與思想道德觀念對國民發揮著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無形中提升了國民的整體道德修養。比如,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拜神祭祖、登高祈福、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發展到今天被賦予了“尊老、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感恩敬老是新時代重陽節活動的兩大主題,在傳承這一傳統習俗的同時使后代形成了尊老敬老、孝敬父母等優良的思想觀念與道德品質。 新時代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路徑 深入探究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內涵價值及傳播規律 首先,廣大專家學者應加強對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內涵價值的深度挖掘,以此推進對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精髓的傳承與發展。尤其是國家法定節假日,應加大對其內涵價值的挖掘力度,并積極進行宣傳推廣,讓人們在放假期間享受假日歡樂的同時,深刻感受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深厚內涵,從而提升其對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認知水平,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重要使命。此外,還應加強對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傳播規律的探索研究,一種文化的傳播除了受其精神內涵、風格特征、發展水平等的重要影響之外,還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國家綜合國力、國際關系密切相關[4];诖,在推進我國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推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 其次,各地政府應積極推進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創新發展。要積極推動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創新發展,堅持在傳承傳統節日原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融入新時代元素,賦予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時代特色,讓傳統節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另外,相關職能部門在對傳統節日民俗文化進行保護的同時,也應當加強對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中內涵價值的挖掘,以此助力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在新時代閃耀出獨特的光芒。 加大對民眾進行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教育的力度 首先,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傳統節日氛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代相傳,對中華兒女產生了無形的影響。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亦是如此,在重要節日時令來臨之際,每個家庭的長輩應當有意識地向晚輩介紹節日的由來及其相關文化背景,通過組織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提升人們對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認知水平;還可一同探討有關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種種問題,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進而讓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在良好的家庭節日氛圍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其次,推進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與學校課程的有機融合。為培育學生對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濃厚興趣,學?赏ㄟ^組織各式各樣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提升學生參與度,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感知能力。新時代,學校應承擔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通過開設相應的課程,比如通過國學教育引導學生充分領略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幫助學生建立對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正確認識,調動學生對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探索欲、求知欲。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強傳統節日中節日民俗、節日主題等與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讓學生深入學習傳統節日蘊含的文化理念、思想內涵,還可以組織學生積極搜集資料,開展交流探討,并組織開展以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認知水平,培育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5]。 依托新媒體推進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首先,依托新媒體豐富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播途徑。隨著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媒介發生了極大改變,不論是傳播媒介、傳播受眾,還是傳播內容、傳播效果,都呈現出全新的發展面貌,由此為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傳播平臺,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更多可能。近年來,短視頻大行其道,已然變成文化傳播的一大渠道。鑒于此,相關民間文化機構及文化部門可通過開通短視頻賬號,將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以短視頻、動畫等不同形式進行呈現,助力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除去文化單位,社會公眾也可依托各大新媒體平臺開通個人賬號,傳播傳統節日知識、民俗文化,讓每個人都能同時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接收者與傳播者。 其次,依托新媒體創新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播內容。新時代,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要想達到更理想的傳播效果,單憑多平臺傳播還遠遠不夠。還應在此基礎上創新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播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借助趣味性的圖文視頻推進傳統節日民俗文化與公眾現實生活的有機融合,拉近傳統節日民俗文化與公眾之間的距離[6]。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發展起源大多與古代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宗教祭祀等密切相關,而這些文化資源為新媒體環境下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內容的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相關人員應對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背景來源、故事內涵等進行深入挖掘,并賦予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及現代創意,將其滲透進影視、游戲、動畫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中,使傳播內容更具文化性、趣味性、時代性等特性,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領略中國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推進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長期傳承發展、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以及國民道德修養的提高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鑒于此,相關人員應充分把握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狀,并據此采取有效的傳承發展策略,進而促進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于良杰.高校美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邏輯、價值和路徑[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1):57-60. [2]魯鮮亮.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路徑探析[J].漢字文化,2022(08):169-171. [3]吳廣,褚興彪.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現實意義和路徑選擇[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01):103-104. [4]袁帥子.論當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祖國,2019(15):73-74. [5]王桂蘭,烏仁塔娜.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內蒙古城鄉居民過春節方式調查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12):8-10. [6]常小宇,周雨凡.傳統節日過節現狀及傳承建議調查報告[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26(05):2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