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融合路徑研究时间:2023-02-23 建設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貫徹落實“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打造鎮江城市名片,推動鎮江城市文化繁榮發展的有效路徑。研究生態系統文化服務路徑對于解決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融合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升鎮江市域內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義,F基于對當前問題的分析,從總體布局、核心示范段、核心展示園、特色展示帶等四方面展開討論,提出多維度融合的設計愿景。在此基礎上論述國家文化公園核心示范段設計方法,旨在為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指引和理論依據。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生態文明重大舉措。隨著我國三江源、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的設立,國家公園建設從試點階段步入快速推進階段。2022年1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通知,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鎮江市作為江蘇省西南部的重要城市,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和長江三角洲的頂端,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長江三角洲重要港口,也是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唯一的交匯樞紐,水域面積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6.5%。長江鎮江段位于南京段下游,自上而下由儀征水道、世業洲汊道、六圩彎道和暢洲汊道組成,全長56公里。自然條件優越,自古就是物流匯聚的工商巨埠[1]。鎮江位于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是江南運河的起點。鎮江在秦代已有運河,后經歷代開鑿,至隋唐進一步疏拓,形成自京口達杭州的江南運河。經歷代變遷,今大運河鎮江段分為兩部分:從平政橋到諫壁為運河故道,由隋唐時期河段、北宋新河及明初繞城運河串聯而成,從京口閘、丹徒閘通江,長約16.69公里;今江南運河鎮江通航段北起諫壁鎮,經辛豐,至丹陽、武進交界處出境,經諫壁閘入江,長約42.74公里[2]。 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發展建設是時代賦予其的機遇和挑戰。整合長江文化資源和鎮江大運河資源,可以補齊鎮江文化的短板,促進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的融合,進一步提升鎮江文化標識的傳播度和影響力,提高城市文化美譽度。 國家文化公園研究現狀 鐘晟提出國家文化公園是彰顯共同體價值的國家文化空間體系,是一種具有文化意義或性質的物理空間、場所、地點,是富含象征、意義、符號、價值、情感、記憶的場所。通過國家文化公園講好中國故事,不是簡單地進行文化解說或宣傳,而是構建起一套國家文化公園的敘事體系。賀云翱指出應結合相關國家戰略要求,聯合長江沿線城市統籌推進長江沿線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包括開展長江沿線文物、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的調查研究;實施以闡釋長江文化為核心的長江沿線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進長江沿線、河湖(如嘉陵江、漢水等)流域重要遺址的考古研究,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創建不同類別的水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示范區。沈婷參考了文學敘事的手法和手段,重點研究基于敘事理論的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策略與方法。林晗芷提出在運河遺產廊道的規劃中保護與延續區域歷史文化,保留運河遺產資源,構建以藍綠網絡為基底,聯通遺產資源,激活運河文脈的多功能運河遺產廊道。 綜上,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文化遺產廊道規劃等方面,學者們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但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針對鎮江這一特定區域的研究較少;二是從大運河與長江文化融合角度出發的研究不多。因此,本研究立足于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通過相關文化景觀遺產分析,提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選址、核心示范段建設、景觀空間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旨在為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規劃提供理論依據。 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現狀、問題及相關文化景觀遺產分析 現狀及問題 2020年,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完成了《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該規劃是國內首個編制完成的省級國家文化公園專項規劃,開創性地探索了國家文化公園空間的規劃范式與實施路徑,總結提出“園、帶、點”三種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空間形態,并以此構建了大尺度線性國家文化公園的空間展示體系。其中,鎮江市域內的運河被劃歸為淮陽運河段,提出了西津渡—新河街核心展示園、京口—丁卯橋展示帶、練湖—陵口展示帶、長江口—諫壁船閘—金港運河大橋展示帶以及跨鎮江常州兩市的孟河—奔牛展示帶的“一園四帶”規劃設計路徑。 該規劃依據鎮江市域內運河主河道展開設計,主要關注鎮江大運河文化,對其與長江文化的融合思考得不夠充分。當下,大運河、長江同屬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的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格局的一部分,規劃出發點從單一文化轉向多種文化交融,需要重新調整文化定位,進而明確空間定位和功能定位。 相關文化景觀遺產分析 作為人類遺產,大運河不僅是規模龐大的航運工程體系,還是規模巨大的文化遺產廊道。國家發改委編制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中提出:“大運河承載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是依托于運河這一實體產生的,并隨著大運河的歷史變遷而形成和發展、創新和升華。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 長江源遠流長,哺育中華兒女,滋潤神州大地。長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鎮江長江特色文化景觀遺產可分為水利文化、佛教文化、長江紅色文化、古都文化、石刻詩詞文化、書畫文化等,其中包括吳文化古城(葛城與珥陵古城)、甘露寺、金山寺、丹陽、句容南朝陵墓石刻、焦山碑林等代表性資源。鎮江大運河特色文化景觀遺產可分為漕運文化、水工文化、建筑文化、城市文化、非物質文化、旅游文化等,其中包括京口閘、西津渡昭關石塔、宋元糧倉遺址等代表性資源。 重新審視長江文化景觀遺產和大運河文化景觀遺產,以探索文化交融為目的,對于把握長江和大運河的歷史與現實、政治與經濟、民族與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根據《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2019)》《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2019)》《江蘇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規劃(2021)》《鎮江市大運河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細則(2021)》等文件,整理大運河與長江鎮江段沿線的主要文化資源,并依據文化遺產資源稟賦和分布特征,結合運河與長江水系格局進行片區和帶狀分類,為接下來構建景觀空間規劃布局提供參考。 國內外典型個案解析 南京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以長江文化為內核,分別從生態環境保護、濱江空間景觀提升、文化旅游路線開發、政策制度出臺等方面進行建設。通過分析長江江岸南京段與城市居住區之間的聯系,劃定建設范圍,輻射長江南北岸線及沿線各區。規劃前期對南京長江特色文化體系進行了梳理,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代表性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分類,出臺了《長江經濟帶南京段長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概念規劃》。 黃河國家濕地公園濟南區段規劃 該規劃在宏觀上遵循“大尺度景觀”原則,突破市域范圍,計劃沿整個黃河流域創建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利用黃河兩岸的山川自然資源、文物古跡、人文物質文化遺產等,展示其文化特點。其中包括河道保護片區、河灘生態修復片區、大堤提升改造片區和城市連接片區。公園建設一期為鵲華秋色園,設計名稱和靈感源于李白的詩句和趙孟���的畫作,空間設計從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憩的基礎設施出發,將黃河大堤改造成高低變換豐富的草階臺地,滿足漫步、鍛煉、眺望黃河和遠山的功能需求。 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 該規劃確定了中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最美段、經典園,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文化生態實踐范本的總體目標,提出運河文化、景觀文化及相關文化的守正創新要求,打造文化公園城市,串聯運河沿岸多元化特色景群。以江南運河為主線,串聯超山、臨平山、皋亭山、半山;以浙東運河為主線,串聯北干山、西山、航塢山等風景資源,打造運河名山景觀長廊。構建水陸互望的觀景系統。在現有眺望體系的基礎上,結合視線分析形成河灣觀景點、地標觀景點、山體觀景點三類觀景點。 泰國曼谷Chong Nonsi運河公園項目 曼谷曾享有“東方威尼斯”的美名,以其龐大而相互連通的運河網絡而聞名世界,這些運河具有豐富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寓意。設計將公共空間整合到運河中,并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來恢復生態環境曾是曼谷特色的生態系統服務。該項目提出了“現代運河”的概念,采用現代的設計和技術手段將曾經的水上繁華帶回曼谷。項目利用高度差引導水流,借用水的自然曲線形態,以自然水文現象為樣本,打造了形態各異的活水景觀,根據地形模擬自然中的溪流、河灘、瀑布和沖積平原。 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融合設計原則 通過借鑒國內外對國家文化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相關研究和項目設計經驗,構建鎮江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應基于整體性原則、生態性原則、人性化原則和文化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整體打造水城共生新局面,站在市域范圍內,整合資源,分清景觀主次層級關系,利用軸線及組團形成易于辨識的規劃結構,塑造具有物質及文化特色的景觀節點,以帶動展示帶和片區的發展。生態性原則:順應沿江基地的自然條件,尊重場所自然演進的過程和對鄉土材料的使用,加強河岸江岸環境治理和綠化提升。人性化原則:規劃設計過程中,從人的活動和需求出發,不僅要從表象的感官體驗著眼,還要通過心理上對環境的深層次認識和理解進行分析,建設近水、觀水的景觀空間。文化性原則:深挖鎮江大運河與長江文化資源,將文化輸出和教育傳播作為景觀設計的重要環節。 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多維度融合設計策略 打造新格局——國家文化公園總體布局 鎮江坐落于長江邊,因運河而興。水系對鎮江城市空間的主要作用有組織功能分區、劃分城市空間以及空間軸線;谇拔乃龅臈l件,計劃對鎮江市運河—長江沿岸景觀進行整合,并進行規劃設計。在建設過程中,規劃建設緊鄰城區最具活力的文化景觀帶、運河文化及長江文化傳承的重要區段;凇舵偨谐鞘锌傮w規劃(2002—2020年)2017年修訂版》中的內容展開思考,在現有“一體兩翼、一核四區”的基礎上,提出“山水群落、一圈一帶、核心四園兩帶”的鎮江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規劃結構總體布局!吧剿郝洹敝告偨杏蛟忻饺郝浜凸珗@群落;“一圈一帶”指鎮江城市圈與大運河—長江文化旅游帶,兩者共同構成線面展示空間;“核心四園四帶”指四個重點謀劃的核心展示園,包括諫壁口江河交匯處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園、丹徒口江河交匯處展示園、小京口江河交匯處展示園、丹陽紅色文化核心展示園、虎踞橋展示帶、沿江展示帶、漢墓群展示帶,以上四園和三帶是鎮江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整體性有形實體展示空間?紤]到大運河鎮江段和長江鎮江段的地理位置,從流域、區域、城市等多個層面展開分析,提出于江河交匯處——諫壁口區域、丹徒口、小京口三處建設大運河—長江國家公園核心示范園,從而有效連接主城核心區、丁卯分區和諫壁分區,并將現有城市景觀核心區進一步向東延伸,直至長江江岸。以丹徒口核心示范園為起點,諫壁口江河交匯處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園為終點,沿長江沿岸構建大運河—長江國家公園10km核心示范段。 規劃計劃沿長江鎮江段創建國家文化公園,串聯起沿岸眾多的自然及人文景觀節點。同時,打破原有的以單一文化景觀保護為目標的策略研究,基于“一江一河”鎮江段的現狀與性質,特別突出交匯點這一關鍵節點,讓鎮江長江文化脈絡和大運河文化脈絡“雙脈絡”變得更加科學和清晰。這一規劃從“流域+城市”雙尺度展開思考,強調景觀節點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不僅是對大運河文化及長江文化的有力紀念,還能增進居民與大運河及長江之間的緊密互動,還江于民,還河于民。 規劃計劃從以下幾個方面打造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1)從生態角度,在諫壁口、丹徒口等長江灘涂地段保護生態濕地,并引入多種鄉土樹種,實現植物群落多樣化,形成長江沿江生態走廊。(2)從文化角度,充分通過景觀節點規劃,有效串聯長江沿岸已建成的風景區,創造一個區域性水岸目的地。(3)從休閑娛樂角度,將城市邊緣區沿江堤防轉化為聯系城市、長江、大運河的公園,引入休閑娛樂項目,重建市民和大運河文化、長江文化之間的聯系。(4)從經濟角度,打造大運河—長江旅游項目及相關文創產品,提高城市空間環境品質,提升土地價值。最終打造鎮江城市新地標,塑造“江河交匯點”城市名片,引領城市精神。 串聯新岸線——30km岸線和10km核心展示段 鎮江長江自然岸線長270km,是江蘇省內沿江發展空間最大的城市。規劃整合現有景觀資源,突出“江河交匯,文化交融”的目標,在30km岸線范圍內新建三處核心展示園,與現有長江南北兩岸及長江南岸沿線風景區(西到北固山風景區,東到圌山風景區)串聯成完整的長江生態廊道河區域生態系統。 聯系城市與水系: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主席朱民陽指出,從古至今,人們對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系有著無比的喜愛與眷念之情。但現有的濱江空間多為工業遺址和防洪堤壩,人與江、人與運河之間缺乏聯系。因此可以以江河交匯處——諫壁口區域為中心,新建江灘文化公園,以植根運河及長江兩水文化為目標,為市民提供不同的江岸活動經驗,創造生動的公園活動空間,建設觀水、近水的濱水休閑空間。 聯系大運河—長江沿岸:市民可以通過專項旅游公交、自行車、游船等進入國家文化公園,在多重步道系統(散步道、跑步道、騎行道、觀光電瓶車道、水上航道)中實現休閑游憩。 建設灰綠基礎設施,提高生態系統服務:現有濱水空間如丹陽大運河風光帶,以堤防為主,空間大面積出現硬質鋪裝,生態效益低,且缺乏文化的融入。如今,人們對居住區域附近可供日常使用的公共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紤]到避免聚集,小型戶外活動和散步受到了歡迎。這些活動需要富有吸引力且安全的室外空間,要能讓人們接觸到自然、城市。隨著空間覆綠,帶著對自然包容性的關注,水岸綠地空間成為鳥類、昆蟲和其他生物的棲居地,豐富了城市的生態系統?臻g中種植了許多高低不一的植物群,既有常綠植物也有豐富的花卉,創造了四季各異的景觀體驗。結合開闊的水域和粗獷的草地,為游客提供了優美的景觀視線。 活化新節點——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展示園 作為參觀游覽和文化體驗的主體區域,要發揮鎮江大運河與長江文化的集中展示功能。諫壁口江河交匯處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園位于諫壁鎮北,北通長江,南接諫壁閘,通江南運河是今江南運河通航段入江的唯一口門。小京口、丹徒口江河交匯處也都是大運河鎮江段最具特色的地段,是大運河留給鎮江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不可復制性。 核心展示園設計深入挖掘鎮江特色,以“保護—活化—體驗”的思路實現對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利用。保護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從物質文化及非物質文化中整理挖掘出可用素材,通過對國家文化公園各景觀空間的營造實現對上述文化的展示及傳播;通過空間使用者的體驗,實現人與文化的互動。保護的終極目標是體驗和利用,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應著眼于周邊居民、市域范圍內的游客、長江三角洲地區游客等各類人群的需求,分類分階段完成相關設計。 鎮江以“真山真水”聞名,其中“京江畫派”的《潤州十二景冊》《京江二十四景》描繪了古代驛站、水關、古運河、碼頭、沙洲等景觀。國家文化公園景觀設計可以以此為設計靈感,從詩詞歌賦、山水畫作中尋找、體悟文化符號和文化意向,并將其應用于景觀空間營造。通過搭建有主題的景觀環境,同時融入虛擬現實等科技手段,實現場景模擬,從保護出發,完成資源活化,實現體驗。 在集中展示的同時,規劃文化主題突出、文化資源集聚的特色資源點,如新河一條街、宋元糧倉遺址、四腳墩土墩墓群、磨盤墩遺址等節點,共同構成鎮江大運河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分散性點狀展示空間。滿足分眾化參觀游覽體驗需求,作為展示多元特色文化的重要補充,深度融入周邊城鄉生產生活環境。 總之,國家文化公園總體布局和核心示范園的構想對鎮江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融合路徑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鎮江城市格局出發,在思考現有景觀資源的串聯整合和新建景觀空間關系的基礎上,初步提出了鎮江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景觀規劃設計路徑。后期將會基于此規劃路徑,通過專家論證、市民公眾參與等方式,完善景觀空間設計的細節,以期更好地推進鎮江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發展與建設。
參考文獻 [1]張凌華.長江南京—鎮江段現代河漫灘沉積特征與環境意義[D].南京:南京大學,2015. [2]鎮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江河交匯:鎮江物質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圖錄[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3. [3]鐘晟.文化共同體、文化認同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J].江漢論壇,2022(03):139-144. [4]陳思靜.促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長江經濟帶與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相互協調[N].中國藝術報,2022-03-09(005). [5]沈婷.基于敘事理論的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系統構建[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20. [6]林晗芷.京杭大運河揚州段運河遺產廊道構建及茱萸灣段設計[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0. |